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梢转干期在寄主云南松树冠和树干中的分布规律及三者之间的竞争互存关系,为其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生态位理论,从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云南松梢转干期树冠和树干中3种切梢小蠹的种群分布和生态位关系。【结果】树冠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高峰期均晚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无明显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下层,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云南切梢小蠹入侵初期可分布于整个树干,随着横坑切梢小蠹由树干基部向上部入侵过程而逐步向中上部分布;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著,而云南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著;3种切梢小蠹种间在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且性别间也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在1月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最大。【结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通过对时空资源的分配和弥补达到种群共存和同源竞争,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条件下,对繁殖期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展开了研究。在养虫笼中放入来源同株云南松的2根木段,同时放入2种小蠹,分别放入1种小蠹,观察小蠹对其繁殖材料云南松木段的选择。试验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喜在树皮厚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下部,而云南切梢小蠹喜在树皮薄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上部。从产卵到新成虫羽化,云南切梢小蠹的历期明显短于横坑切梢小蠹,分别为86~89 d和120~125 d。结论:在中国云南,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后者更具次期性害虫特点。  相似文献   

4.
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是中国主要的森林蛀干害虫。在云南,两虫经常在云南松等松类树种上共同危害,造成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这两种小蠹的种群结构因地区而异,其性比、成虫在枝梢上聚集危害的时间及其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在树干上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很大差异。通过研究并比较这两种小蠹的种群结构、性比、季节分布及空间分布等生态学特性差异,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特别是对云南松的危害具有毁灭性。介绍了云南玉小蠹虫的分布特点,从林分类型和立地条件、气候、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小蠹虫成灾原因,提出了相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切梢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张真  曹鹏  王鸿斌  韩平定 《林业科学》2012,48(2):110-116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快速、准确鉴定切梢小蠹的特征系统。利用鞘翅斜面第2沟间部的瘤状颗粒和刻点分布、鞘翅斜面刚毛长短和前胸背板刻点及刚毛分布3种特征,在体视显微镜放大30倍条件下可实现切梢小蠹虫的准确鉴定。通过形态鉴定为同种的小蠹虫在利用28Sr DNA序列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能首先聚在一起,并且切梢小蠹属昆虫种下、种间和种上的遗传距离分布在3个不重叠的范围内,利用28Sr DNA基因构建切梢小蠹属分子鉴定体系是理想的方法之一。通过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或遗传距离比较均可实现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7.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研究了云南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的种间竞争,比较了2种松小蠹在其寄主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2种松小蠹在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的存在差异,并随着月份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横坑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细的松梢,而云南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粗大的松梢.2种松小蠹的其它蛀梢习性(危害梢的年龄、攻击部位、蛀道长度等)文中也进行了比较.结论,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树梢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云南松切梢小蠹发生有代表性的云南松林中采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在切梢小蠹梢转干高峰期 ,在目测踏查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两种不同发生程度的云南松林分中使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两种方法对切梢小蠹是否发生、发生危害程度能进行有效的监测 ,两种方式的监测有效率均达 10 0 %。在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的两种云南松林分中诱捕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70 %和 6 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30m ,安置方式为每 35m× 35m置漏斗状诱捕器 3套 ;饵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80 %和 7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2 0m ,安置方式为每 30m× 30m置饵木堆 3堆 ,每堆 12根饵木按 #字型排立。两种方式的监测效果均高于人工目测踏查法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玉溪市新平县1a发生1代,成虫有二次产卵习性,世代重叠.5月中旬至6月上旬,2月上旬至3月中旬是成虫干转梢和梢转干的高峰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小蠹虫在树干上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是蠹害木清理的安全期 .5月中旬至6月上旬用莱氏野村菌、粉拟青霉菌,川宝一号防治小蠹成虫的效果分别为83.5%、79.8%、66.3%;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间,喷施莱氏野村菌、粉拟青霉菌对小蠹虫均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松纵坑切梢小蠧虫在昆明、红河、楚雄、曲靖、玉溪等14个地州65个县的云南松林内发生,受害面积达80万亩。本文详细论述了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今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Bot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a portion of of 28S rDNA sequences were used to identifying Tomicus species.The specimens were classed into groups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1) granules or punctures on interstria 2 on the declivity of the elytra;2) length of the elytral interstrial hairs and hairs arising from punctures;3) arrangement of pronotal punctures and hairs.These characters could be clearly examined under a binocular microscope at 30×magnification and they were applicable and valuable for the forest entomologists to identify Tomicus species.The phylogenetic tree established with difference in 28S rDNA sequence of D2 region revealed that the specimens of each group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also grouped together.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intra-species, inter-species and inter-genus were not overlapped. Genetic divergence of 28S rDNA was also useful for identifying Tomicus species.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打孔滴注内吸性杀虫剂一树虫净的方法,在石林林场遭受纵坑切梢小蠢危害的云南松纯林中进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受害木为初侵木和萎蔫木的林木;成虫蛀梢补充营养期为最佳防治期。该法的防治效果可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13.
自 1997年以来 ,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 ,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 ,对小蠹虫的生活史 ,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 ,通过对 10 0 0hm2 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 ,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 6 1 5 %下降到 17 8% ,受害梢率从 34 9%下降到 10 4 %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清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的清理技术。 包括:(1)蠹害林分受重程度划分;(2)蠹害木分级标准;(3)蠹害木的清理技术。阐明了蠹 害木清理的时间、次数、对象、顺序、方法及清理后的处理等技术措施。对于实施以 营林措施为基础的蠹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林间小蠹虫种群密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松小蠹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效果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四臂嗅觉仪进行寄主和虫体聚集信息化合物对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引诱活性测定。根据不同浓度各种单组分及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对不同时期成虫的引诱结果,认为供试的各种单组分化合物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但以复组分化合物的引诱效果较好,其中又以虫体和寄主信息化合物复配的效果最好。成虫梢转干时期是对聚集信息化合物最敏感的时期。初步确定了能够较好引起松小蠹成虫聚集行为的4种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为MBXS APX、APX YS、MBXT APX和APX BPX YS,引诱率分别达到87.4%、84.2%、82.8%和81.4%。适用时期为松小蠹成虫梢转干(11~2月)阶段。  相似文献   

16.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 ,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 ,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