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黑光灯诱虫和大田虫态调查研究了大蒜根蛆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2010年大蒜根蛆在盐城发生3代,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盛发,5月上中旬为害最重;第2代幼虫于6月上中旬盛发,6月下旬至9月下旬以蛹越夏;第3代幼虫于10月上中旬盛发,11月下旬幼虫陆续化蛹越冬。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2 L/hm240%毒.辛EC处理的防效达97.6%,对大蒜根蛆的防效最好;在幼虫始盛期用9~12 L/hm240%毒.辛EC进行灌根,能够有效防治大蒜根蛆的发生和为害。针对大蒜根蛆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蒜根蛆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大蒜作为河南的支柱产业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栽培面积达7万hm2 左右。近年来 ,大蒜根蛆发生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危害大蒜的根蛆主要为葱蛆DeliaantiguaMeigen ,常年发生面积2 .7~ 4万hm2 ,占种植面积的 40 %~ 60 %。由于长期单一、大量使用有机磷杀虫剂灌根防治 ,不仅使大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而且还污染环境。大蒜多为直接食用幼苗或地下鳞茎 ,要求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以免农药的残毒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对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摸清…  相似文献   

3.
大蒜根蛆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查明洛阳大蒜根蛆的主要种类是葱地种蝇,在大蒜上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秋季大蒜退母期危害严重,造成死株。不同大蒜品种受大蒜根蛆危害程度不同,以当地种植的红蒜品种受害重。不同播期大蒜根蛆的危害程度不同,播期越早受害越重。不同药剂试验表明,吡虫啉、啶虫脒、乐斯本对大蒜根蛆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草木灰对大蒜根蛆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蒜根蛆已经成为影响大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针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笔者着重就大蒜根蛆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做了一定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蒜根蛆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北省当阳市大蒜根蛆的发生规律、不同品种的抗虫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大蒜根蛆在湖北1年发生2代,第1代根蛆危害时期为9月8~26日,第2代为9月25日至10月20日,第2代根蛆发生量大,危害严重;不同大蒜品种根蛆危害差异不大;药剂防治以10%地友GR处理土壤防效较好,为88.8%,叶面喷雾以2.5%肯打EC防效较好,为77.7%。  相似文献   

6.
介绍大蒜地蛆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大蒜地蛆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蒜根蛆无公害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6种不同农药对大蒜根蛆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EC、40%辛硫磷EC对大蒜根蛆的防效及保株效果最好,具有药效稳定、持效期长的特点;其次为5%杀铃脲、90%晶体敌百虫;BT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EC的效果相对较低,但安全无公害。各药剂可在生产过程中交替使用,尤其是生长后期,应提倡尽量使用安全无公害的药剂品种。  相似文献   

8.
由于连作重茬和田间管理不当等诸多因素,导致韭菜根蛆日益严重,文章主要介绍韭菜根蛆的防治新技术,已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020年山东泰安蒜蛆发生危害严重.为探索大蒜根蛆药剂防治技术,选择了20%噻虫胺悬浮剂、9%氟氯·吡虫啉可分散悬浮剂、90.0%敌敌畏可溶液剂3种药剂分别进行灌根处理,比较各处理对大蒜根蛆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后对大蒜根蛆均具明显的防控作用,药后21 d存活虫口调查,20%噻虫胺悬浮剂防治效果为96....  相似文献   

10.
1发生和为害特点 韭菜生长至收割周期短,防治根蛆不能采用毒性大的农药,否则农药污染严重。要根据根蛆发生和为害特点,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无公害防治。韭菜根蛆以幼虫群集在韭菜鳞茎部位啃食危害,造成鳞茎腐烂,地上部茎叶变黄、枯死。一般每年有3个为害盛期,分别为4月下~5月下旬,6月上、中旬、7月上旬~10月下旬,在7月上旬~10月下旬为害最严重。利用大棚和温室栽培韭菜,根蛆发生期更长,危害更重,严重的可造成5成以上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因子对蒜蛆发生的影响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蒜蛆是危害大蒜的主要害虫。本试验系统地调查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蒜蛆发生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农业、化学和人工无公害等方式进行防治蒜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区蔗扁蛾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01年3月开始,对江苏省侵入性新害虫蔗扁蛾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普查,目前发现该虫在江苏地区的寄主涉及5个科10科植物,其中以巴西木,发财树受害最为严重,各地区受害率无明显差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了蔗扁蛾危害原因并提出了初步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徐州地区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自2008年8月份在江苏徐州暴发以来,给当地的番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调查发现,该病害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徐州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传毒媒介烟粉虱的繁殖,扩大了种群数量;设施栽培为烟粉虱提供了安全越冬场所;预警机制不够,未能将病害遏制在萌芽状态;寄主作物频繁调运促进了该病害的扩散;种植者对病害及传毒媒介缺乏认识,造成害虫再猖獗及病害难以控制;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是该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斑潜蝇包括美洲斑潜蝇、拉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常混合发生,以美洲斑潜蝇最常见,严重为害设施内瓜类、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一旦发生,可在多种寄主上辗转寄生,迅速成灾,很难防治,造成瓜果菜减产30%~50%,叶类蔬菜减产5%~10%。单一的化学防治,不仅使斑潜蝇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而且还造成蔬菜污染,不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对橘小实蝇的观察结果表明,在无锡地区,橘小实蝇以围蛹在表层土中越冬,越冬死亡率35%左右。柑橘园自6月上旬至12月中旬均有发生,10月是其盛发期。通过引诱剂诱捕监测,发现橘小实蝇发生高峰期为9月和10月,8月和11月次之,6月和7月最少。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柑橘成熟期进行一次农药防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虫果率;如果结合土壤处理、引诱剂诱杀与数次喷药,将大大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江苏棉田烟粉虱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江苏棉田烟粉虱的发生危害情况的多年系统调查研究发现,江苏省棉田烟粉虱初入侵虫源主要来自温室(大棚)中的越冬蔬菜、花卉,棉田烟粉虱成虫7月中旬前后始见,10月下旬随着气温下降田间成虫逐渐消失。北部棉区烟粉虱发生高峰期略早,发生量明显重于苏中棉区。越冬条件的改善,越冬虫量丰富是近几年江苏棉田烟粉虱暴发危害的重要原因,控制越冬虫源是棉田烟粉虱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青蒜苗以其鲜嫩可口,兼具调味性,深受消费者青睐;并且其生长时间短,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可增加农民收入。青蒜苗目前为大通地区主要栽培的蔬菜品种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青蒜苗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也对其品质及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无公害青蒜苗生产成为当务之急。蒜苗是以鲜嫩翠绿的叶片和白嫩透红的假茎作为食用器官.以露地生产为主,也可以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8.
于1996~1999年,对四川省的洪雅、安县、绵竹等市、县的稻秆潜蝇进行调查及防治研究,结果表明:稻秆潜蝇在四川的越冬寄主主要是禾本科杂草看麦娘,虫穗率平均为0.25%;其次为小麦,虫穗率为0.07%。稻秆潜蝇冬季主要在免耕油菜田、小麦田的看麦娘上危害为主,虫穗率平均为0.40%;而马苕田、田边、沟边等处看麦娘杂草上次之,虫穗率为0.06%。用“蜀农”种衣剂与种子的比例1:75、1:50和1:25包衣,平均防效分别为6680%、79.63%和84.67%,其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锐劲特900mL/hm2喷雾和吡虫啉600g/hm^2喷施、1200g/hm^2撒毒土的效果;按种衣剂与种子1:50~1:25的比例处理,防治稻秆潜蝇的效果与剧毒农药呋喃丹相当。经在锦竹、洪雅、眉山、金堂、郫县、天全、江油、安县等25个市、县进行大面积应用示范,均获得了防治稻秆潜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江淮稻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江淮稻区为稻麦两熟地区,小麦的种植收割及水稻收割实现了机械化,水稻种植依然采用传统的播种、育苗、移栽的方法,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近年来已明显表现出人力不足、成本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我们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水稻直播栽培种植技术的探讨。小面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水直播产量可达550~600 kg/667m2。1水稻直播栽培的优点水稻直播栽培就是将水稻种子直接播撒在大田中,出苗后即进入正常田间管理的一种水稻栽培方法,无须育苗移植,具有明显优点。1·1省工省地节本水稻直播免除了水稻生产中最繁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