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啄羽多发生在中鸭阶段,成鸭或换羽期也有零散出现。其主要表现是鸭互相啄食背部、腰部及肛门周围的羽毛。发生啄羽的鸭群症状:背部、腰部及肛门周围的羽毛稀少,皮肤裸露,当初生翼羽被啄时,流出鲜血,并发出惨叫声。中鸭发生啄羽,影响鸭的正常生长发育;成鸭发生啄羽在配种时,把肛门啄破,阴茎啄伤,致使产蛋量下降和授精率降低,严重者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2.
啄羽癖是大群饲养的肉用鸭及产蛋鸭的常见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会破坏正常群体的生活习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近几年随着我县专业化、集约化养鸭事业的发展,鸭啄羽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此病的特征是部分鸭以凶猛的动作啄食其它鸭的羽毛,常将羽毛下的皮肤一起扯下啄食。被啄的鸭发出惨叫声音,并拚命奔跑逃避,在背部、尾部或翅膀两侧,由于受伤大量出血。群鸭的采食、消化能力正常,只是长期处于惊恐  相似文献   

3.
1鸡啄癖的种类鸡啄癖的类型很多。根据啄食对象的不同分为啄肛癖、啄头癖、啄羽癖、啄趾癖、啄蛋癖、啄肉癖、啄尾癖、异食癖等,其中以啄肛癖、啄头癖、啄羽癖最为常见。1.1啄肛癖种鸡生长期限饲,初产母鸡的子宫脱落或产双黄蛋所引发的肛门破裂易诱发啄肛癖。啄肛易引起鸡肛门脱落,甚至造成鸡肠道被啄出而死亡,或因出血而引起贫血。1.2啄头癖因公鸡相互斗殴造成鸡冠、肉垂或皮下出血,继而引发啄头。1.3啄羽癖附着在羽毛上的垫料或饲料颗粒,常常会引发其他鸡只的啄羽行为。有的羽毛未被啄掉,只是轻微受伤;如羽毛被啄拔,则会造成皮肤损伤或较…  相似文献   

4.
鸡、鸭啄羽是鸡、鸭群中相互啄食羽毛造成创伤,甚至引起死亡。各种日龄品种和季节都能发生,特别是密集型饲养的鸡、鸭群中发生的概率更高,一旦发病,鸡、鸭互相啄食羽毛或自食羽毛;有的被啄得皮穿血流,不但生长缓慢,同时还会继发感染,甚至会引起死产。  相似文献   

5.
啄癖是家禽及鸟类的特性 ,啄癖有很多种类型 ,如啄羽、啄肛、啄蛋、啄趾等。鸭啄羽常见于家鸭和饲养密集的鸭群。不同的品种表现略有不同。北京鸭及樱桃谷肉鸭似乎比轻型品种的蛋鸭严重。不同的年龄表现也不相同 ,与季节 ,饲养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肉鸭啄羽是指肉鸭养殖过程中鸭群中的 1只或多只鸭所表现出来的啄击其它个体羽毛的不良行为。多发生在肉仔鸭阶段 ,鸭开始生长新羽毛或换小毛时。啄羽主要是啄食鸭背后部与翅部羽毛 ,可见被啄鸭背后部与翅部羽毛根出血 ,羽毛稀疏残缺 ,而后生的新羽 ,毛根粗硬 ,不利于屠宰时拔毛加工 ,并影响品质…  相似文献   

6.
啄羽癖是一种新型禽病,随着养禽业的发展变得日益普遍而引起重视。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就鸭子啄羽癖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作一探讨。 随着养鸭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规模化养鸭的不断增加,在饲养过程中生长的各个阶段都经常会出现互啄等不良现象,多发生于幼雏鸭换羽阶段和产蛋鸭换羽期以及盛产期,尤其是当年高产群最易发生,冬春多见。主要表现相互啄食羽毛,一旦发生,很快传开,严重者肛门羽毛、尾羽、背羽全部被啄光,翅肤裸露,更进一步就会引起啄皮、啄肉、啄肛,轻者造成胴体品质下降,重者造成被啄者致伤或致死,同时有些个体因为吞进大量羽毛,造成消化道堵塞而死亡,直接影响了养鸭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7.
啄羽癖是群养番鸭的一种易发疾病,主要在规模化舍饲养殖的番鸭中发生。最近一段时间。我市浠水县李某饲养的3000只白羽番鸭就发生了相互啄羽现象,经1周左右的治疗,鸭群才恢复正常生长。这种疾病发生后,如任其发展.还会引起啄背、啄肛等不良行为,轻则造成鸭体创伤,重则引起死亡,给番鸭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预防和控制该病发生,对番鸭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番鸭啄毛是指番鸭在养殖过程中,群体中一只或多只自啄或啄击其它个体羽毛的不良行为,通常多发生于30日龄后中大鸭阶段,啄击部位多为背后部及羽翅尖部羽毛,往往造成被啄处羽毛稀疏残缺,羽毛被连根啄出,毛囊出血,甚至皮肤撕裂。冬春季节肉番鸭中大鸭阶段极易发生啄毛,部分鸭群高达80%,次鸭率明显升高,并且极易诱发传染性浆膜炎等细菌性疾病,给生产造成较大影响。1冬季引起番鸭啄毛的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9.
鸭啄癖是鸭的一种异常行为,多数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引起的。现将1例鸭啄癖病的诊治情况简介如下。1发病情况2005年6月,我县西联乡六合村一养鸭大户从外地购入金定鸭雏8000只,进行舍内平养。自7月初,鸭饲养至28日龄时,出现个别有啄羽现象,没有做任何治疗。几天后,啄羽鸭陆续增多,有100余只鸭发病,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来我站求诊。2临床症状病鸭表现为互相啄食彼此的羽毛,被啄鸭的背部或翅部的大部分毛根出血,羽毛稀疏残缺,而且零乱、无光泽,很多地方露出皮肤,个别鸭的翅尖严重出血,大翎不同程度地也被啄去几根。仔细观察被啄…  相似文献   

10.
鸭啄羽癖又称鸭恶癖,是鸭的一种异常行为,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缺乏等原因所引起。2003年1月中旬,江苏省沛县某养殖户饲养到29日龄的5000只樱桃谷鸭出现啄羽现象,但不是很多,因此未作任何治疗。两天后,啄羽现象日趋严重,全群的鸭被啄得羽毛稀少、零乱,有的翅部出血。发病后,经我集团派去的技术人员诊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1.临床症状该鸭群啄羽的形式是强迫叨啄它禽。被啄鸭的背部部分与翅部毛根出血,羽毛稀疏残缺,而且凌乱无光泽,许多地方已露出皮肤;个别鸭翅尖部严重出血,大翎不同程度地被啄去几根。仔细观察,被啄…  相似文献   

11.
1 常见的啄癖类型 啄羽癖即个别自食或相互啄食背部羽毛或脱落的羽毛,使皮肉暴露出血后,发展为啄肉癖.常见于产蛋高峰期和换羽期,多是含硫氨基酸、硫和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的. 啄肛即啄食肛门及其以下的腹部,是最严重的一类啄癖,有的泄殖腔周围被啄破,有的肠道被拉出,使鸡失去饲养价值.啄肛常见于高产笼养鸡群或刚开产的鸡群,诱因是过大的蛋排出时努责时间长造成脱肛或撕裂.也常见于发生腹泻的雏鸡,诱因是肛门带有腥臭粪便.  相似文献   

12.
<正>啄癖种类1啄羽癖。啄羽癖主要发生在雏鸡和高产、换羽期的蛋鸡,尤其是肉鸡发生较多,被啄部位主要是背部和尾根处,使其羽毛不全、饲料浪费、不利于屠宰加工甚至感染致死;2啄趾癖。啄趾癖主要发生于雏鸡,当雏鸡看到被啄鸡脚趾发红或者粘有饲料颗粒、水珠时就开始啄食,结果是越啄越红(因为啄破出血),最后造成被啄鸡伤残  相似文献   

13.
肉鸭啄癖俗称“偏食症”,是一种恶癖的生态行为,是鸭对周围刺激的反应。常多发生在24日龄以上肉鸭生长新羽毛阶段,或中鸭转成鸭换羽时,造成毛稀、毛囊出血残伤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频繁追啄扰乱鸭群正常饮食和休息。肉鸭啄癖的原因很复杂,因此,要查病源,对症防治,方可见良效。  相似文献   

14.
正在鸡的饲养过程中不论是雏鸡、青年鸡还是产蛋鸡经常发生啄癖现象,若防控措施不当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啄癖是由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多病因综合症。1啄癖症状及原因分析1.1啄羽癖:雏鸡在初次换羽时易出现,因育雏期密度大或缺乏某种营养物质,造成雏鸡喜欢啄食羽  相似文献   

15.
鸡啄癖也称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集约化养鸡场中常见的病症。该病在各年龄段、各品种的鸡群中均可发生。鸡群发生该病以后,导致鸡伤残甚至死亡,往往引起鸡群受惊、生产和生长水平降低,给鸡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鸡常见异食癖的类型有啄羽癖、啄趾癖、啄蛋癖、啄肛癖等。其中啄羽癖是鸡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也是最常见的互啄类型。啄羽癖是指鸡啄食其它鸡的羽毛,  相似文献   

16.
肉鸭啄羽是指肉鸭在养殖过程中,群体中一只或多只鸭自啄或啄击其他个体羽毛的不良行为。啄击部位多为背后部及羽翅尖部,致羽毛稀疏残缺毛囊出血,甚至皮肤撕裂,羽毛被连根啄出后常被吃掉。啄羽行为发生,使鸭群变得骚动、损伤和食欲减退,严莺影响鸭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番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广大养殖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有不少养殖户由于饲养管理方法不当,雏鸭的啄癖现象时有发生,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曾多次给养殖户进行啄癖防治方法的技术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啄癖发生的时间与后果   雏鸭饲养至 40~ 50日龄后,背羽、尾羽和翼羽相继长出。特别是翅膀羽毛刚从毛孔出来,尚未见到羽毛的管状,有如韭菜的茎,呈白色,毛管内充满血液,此时最易发生啄癖。   雏鸭啄癖先是啄羽毛,然后再啄破皮肤而出血。其他鸭见到皮肤出血的鸭,群起而啄之。常啄的部…  相似文献   

18.
鸭啄癖是鸭群中1只或多只鸭表现相互啄羽、啄肛的不良行为,是由于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管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属于恶癖的一种疾病。成鸭和雏鸭均可发生,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较大损失。现将鸭啄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鸡啄癖也称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集约化养鸡中常见的病症。该病在各年龄、各品种的鸡群中均可发生。鸡群发生该病以后,导致鸡伤残甚至死亡,往往引起鸡群受惊、生产和生长水平降低,给鸡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常见类型及诱因1.1啄肛:啄食肛门及其以下腹部,是最严重的一类啄癖。多见于高产笼养鸡群或开产鸡群,因过大的蛋排出时努责时间长造成脱肛或撕裂而诱发。肉用仔鸡易发生在生长期的限食阶段。也常见于发生腹泻的雏鸡。诱因是肛门带有腥臭粪便。1.2啄羽:是最常见的互啄类型。指鸡啄食其它鸡的羽毛,特别易啄食背部尾尖的羽毛,有时拔…  相似文献   

20.
啄癖是由于饲养管理、营养或疾病等因素引起机体代谢机能发生紊乱所造成鹅只之间相互啄食羽毛或组织器官的一种疾病,任何日龄、品种的鹅都会发生。一般表现为啄羽、啄肛及啄蛋等,造成创伤,甚至引起死亡。一般来讲,鹅的啄癖多发生在育雏期和产蛋期。其实,鹅天生就有啄物的习性,这也是一种生理本能,鹅利用这种本能来饮水、采食,维持生存。但当这种本能行为表现出其不利的一面——啄癖时,就成为养鹅生产中常见的病态行为,给养鹅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