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雍  聂星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1):167-170
从陕西省秦川牛标准实施模式的现状入手,针对该模式存在着农民缺乏标准化意识、标准体系缺乏完整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大秦川牛标准化的宣传普及力度、进一步完善<秦川牛标准综合体系>、加强秦川牛标准实施的监督、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现代种业》2005,(4):58-58
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由陕西省、宝鸡市两级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中心占地145亩,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现有员工130余名,其中畜牧专家、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18名。主要围绕秦川肉牛良种繁育、快速育肥、规模化饲养,良种牛外调、外贸出口、屠宰加工及胚胎移植技术合作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中心拥有标准化牛舍8400m^2,标准化牛肉熟制品加工生产线一条,并引进了法国卡苏式冻精生产线。现培育存栏良种秦川牛和基础母牛500余头,用联供联销方式建立了百头牛规模化养殖场十余个,采用公司+农户方式组建了5000头的秦川牛基础群,年生产冻精细管15万支,改良繁育牛15000余头,年生产“乡党”牌腊牛肉50万袋,外调良种牛4000头,供港育肥牛3000头,年生产总值3400万元。我中心年辐射带动新增养牛户3000户,可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秦川肉牛繁育养殖基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秦川肉牛、荷斯坦牛及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等经济性状。【方法】选择健康的6月龄秦川肉牛新品系公牛、阉牛、母牛(分别简称为秦川公牛、秦川阉牛、秦川母牛)、荷斯坦公牛、阉牛(分别简称为奶牛公牛、奶牛阉牛)和荷斯坦牛与秦川肉牛新品系杂交后代公牛、阉牛、母牛(分别简称为奶秦杂公牛、奶秦杂阉牛、奶秦杂母牛)各5头,共8组,进行18个月的标准化育肥,测定7~24月龄的体质量,每隔90d测定1次,计算平均日增质量;至24月龄屠宰实验牛并进行胴体分割,测定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及各部位肉质量。【结果】各组试验牛在13~18月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荷斯坦牛生长发育速度较秦川肉牛和奶秦杂牛快。秦川肉牛的产肉性能明显优于荷斯坦牛,但与奶秦杂牛差异不显著。【结论】杂交改良牛既遗传了秦川肉牛优良肉质性能,也遗传了荷斯坦牛生长速度快的优点;秦川肉牛新品系已具备肉牛品种的基本特征;荷斯坦牛公犊经过育肥,也表现出良好的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4.
随机选取14头秦川牛(其中1.5岁的公、母牛各4头,2.0岁的公、母牛各3头),按性别分为两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的水平,并对每头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胸深、尻宽、腰角宽等体尺指标及体重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表明:在1.5时公、母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2.0岁时公、母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呈下降趋势而胰岛素则呈增加趋势,且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呈差异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通过对体尺指数进行分析得出:较1.5岁而言,2.0岁秦川牛体躯发育程度更大,胸围更宽,尻部增幅明显,骨骼等体躯部分生长速度相对减慢,而肌肉等体量部分增长速度则相对加快,符合肉牛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秦川牛中、晚熟的特点。将实测体重与经济性能划分标准比较,发现秦川牛仍属于役肉兼用型品种,但经过近几年的选育,体重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秦川牛是优良黄牛品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大型役用牛,居国内五大著名肉牛品种之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秦川牛的利用逐渐由生产资料型向生活资源型转变,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协同攻关,运用国际先进的育种技术,使秦川牛很快由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变,形成了秦川肉牛新品系[1].全国实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后,肉牛业有了长足发展,秦川肉牛产业的开发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五大黄牛之首,秦川牛是我国优良大型役肉兼用品种,经过了历代科研工作者的精心培育。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每年约有20万头秦川牛被外省调走,这为秦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改进秦川牛的肉用性能,是秦川牛保护和选育提高的方向,对开发秦川牛的资源优势和充分发挥其市场潜力影响重大。该文以陕西省秦川牛保种场为例,探究保护秦川牛种质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秦川牛肉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役肉兼用优良地方黄牛品种,它具有毛色紫红、体躯高大、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等特点。 为了全面了解秦川牛的肉用性能和不同屠宰月龄、性别对肉产量、肉质量以及饲料报酬率的影响,我们对秦川牛的肉用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秦川牛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分析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预期效果,为秦川牛育种方案的优化奠定基础。【方法】设定和分析了秦川牛群体育种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等基本参数,采用基因流动法和ZPLAN专用程序对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秦川牛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呈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结构,其顶部为核心群,中部是育种群,基部是改良群。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平均世代间隔为5.26年,投入与产出比为1∶6.64。【结论】秦川牛开放核心群育种方案有很大改进余地,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利木赞牛与中国西部2个黄牛群体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利木赞牛的品种特性人手,在中国西部两个黄牛群体(秦川牛和固原牛)引进利木赞牛进行黄牛改良的过程中,通过体尺测定试验(秦川牛、固原牛及其利杂牛)得知杂交牛各项体尺指标和体重均得到明显改善(P〈O.01或P〈0.05),尤其杂交牛的肉用指数(BPI)均得到极显著的提高(P〈0.01),表明两个黄牛群体在肉用性能改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固原牛提高的程度比秦川牛更加明显;通过育肥屠宰试验(固原牛及其利杂牛)得知利木赞杂交牛平均日增重比固原牛增加20%,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8.58%和27.62%,充分显示了利木赞牛杂交带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和牛’ב秦川牛’F1代杂交牛的血液和肝脏特性,以F1代杂交牛作为试验组,‘秦川牛’为对照组,测定了2种牛的血清指标和肝脏食用品质.结果发现:杂交牛血清中K+离子浓度达7.66mmol/L,HDL浓度为1.91mmol/L,LDH浓度达1 994.00U/L,均极显著高于‘秦川牛’(P<0.01).杂交牛肝的a*值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b*值极显著高于‘秦川牛’(P<0.01).杂交牛肝的pH1值、失水率显著低于‘秦川牛’肝脏(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秦川牛’肝脏(P<0.05).对杂交牛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食用品质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AST,K,T4为血清代表性指标,建立了食用品质与血清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1.
根据普通牛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获得三江黄牛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并以绵羊为外属对牛亚科代表性品种(类群)(九龙牦牛、野牦牛、瘤牛、欧洲野牛、中国水牛、亚洲水牛、德国普通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蒙古牛、平武牛、川南牛、凉山牛、湘西牛和昭通牛)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以期了解三江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三江黄牛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参考意见。结果表明,三江黄牛线粒体D-loop区序列长909~911bp,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08%、24.49%、32.72%和13.71%;三江黄牛共有1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75 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2 92,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三江黄牛与已知牛品种(类群)mtDNA D-loop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与凉山牛差异最小(0.11%),与欧洲野牛差异最大(32.6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江黄牛是中国众多黄牛类群中的一支,与秦川牛、平武牛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其是由普通牛和瘤牛共同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秦川牛MYH8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选取163头健康的30月±2月龄秦川牛,采用DNA测序技术发现MYH8基因外显子上的SNP位点,并以PCR-RFLP技术分析秦川牛群MYH8基因型,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再通过SPSS 19.0软件分析SNP位点与秦川牛体尺性状和胴体性状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MYH8基因第33外显子上存在3个SNP位点,分别在基因序列26 064、26 094和26 100bp 3处,且26 064bp处(TC)为同义突变,26 094bp处(TC)为错义突变,26 100bp处(CG)为错义突变。关联分析显示,C26100G突变发生在体斜长指标,表现为GG基因型个体的群体均值显著高于GC、CC基因型个体(P0.05);而其他突变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某些基因型(T26064C突变处TC基因型和T26094C突变处CT基因型)可能为优势基因型,但还需通过更多个体验证。说明:MYH8基因对秦川肉牛生长性状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用6个不同品种的公牛(三河牛、秦川牛、安格斯牛、短角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与湘西黄牛实行经济杂交,随机抽取各杂交方式初生犊牛10头共60头组成试验组,抽取湘西黄牛初生犊牛10头组成对照组,对犊牛各阶段的体质量、日增体质量及体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犊牛的体质量、日增体质量、体斜长、胸围均优于对照组(P<0.05);各生长阶段以6~12月龄增量最快,均超过1kg/d;试验组犊牛的体高、管围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国外品种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是湘西黄牛经济杂交的优势父本,国内品种秦川牛是湘西黄牛经济杂交的优势父本,杂交F1代育肥牛12月龄后出栏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秦川牛TNFSF1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体尺性状的相关性,以399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18~24月龄健康秦川母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TNFSF11基因的SNPs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体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DNA测序发现在TNFSF11基因第3内含子即34 080bp处(C331区域)和第3内含子34 096bp处(C332区域)分别发生C→T突变和T→C突变;PCR-RFLP分析发现,秦川牛TNFSF11基因C331区域经创造酶切位点后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HincⅡ特异切割为有GG、GH和HH 3种基因型,C332区域可以被内切酶BseLⅠ特异切割为MM、MN和NN 3种基因型;与测序结果比对显示,秦川牛TNFSF11基因C331、C332各酶切基因型与测序结果显示相一致。卡方检验显示,C331位点在所检测牛群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C332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且C331处GH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中度多态状态;C332处基因型MM为优势基因型,M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处于中度多态状态;关联分析表明,C33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腰高、腰角宽和胸围方面差异显著(P0.05),C332位点在体斜长和腰高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连锁不平衡检测发现,两位点存在一定的连锁特性(r2=0.213),将两突变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可知,HHMM基因型各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高于单标记位点。说明TNFSF11基因对秦川牛体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其中组合HHMM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体尺胴体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在选育中应加大其选择力度。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研究秦川牛智能化专家系统的目的和意义,具体阐述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过程及系统的研制主要通过确定系统的主要的研究方向、获取知识、建立模块、编辑规则等过程来完成。该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在生产中可以广泛应用[1]。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研发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运用Visual Basic6.0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0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采用耳标与分割肉号码及对应的EAN/UCC条码技术等动物标识方法,对秦川牛高中档牛肉饲养及加工、销售进行全过程质量跟踪与追溯,确保肉牛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建立快捷有效的反应机制,对牛肉生产、销售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快速追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我国牛肉安全生产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秦川牛的遗传多样性,加强对该品种资源的保护。[方法]利用15个微卫星座位,运用多重荧光PCR技术对59头秦川牛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通过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基因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析秦川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结果表明:在15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1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3个;各座位上的杂合度都较高,平均杂合度为0.795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3066;15个座位中多态信息含量为0.6441~0.8649,均为高度多态。[结论]通过荧光标记可用于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并可为进一步QTL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陕北地区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55头饲养在陕北榆林地区的秦川牛及其多个杂交后代群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826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榆林地区黄牛D-loop区序列A+T平均含量为61.5%,G+C含量38.5%;共检测到33种单倍型和8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21 43,单倍型多样度(h)为0.970,表明陕北榆林地区的黄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NJ法聚类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黄牛品种或群体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