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籽粒体积是最稳定的产量组份,它对出粉率亦有决定性影响,为了确定与G603-86的大粒性状有关的染色体,用G603-86与Favorit的一套单体系杂交,先获得F1单体系,再由F2群中选出3个F3二体系。在田间对F3二体系进行试验测定。用标准方差分析法分析表明,两亲本材料在粒重,粒长性状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粒宽或籽粒  相似文献   

2.
给几个小麦品种(系)接种禾谷类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生理小种,以鉴定新的抗病基因/等位基因。用对带有已知抗病基因的不同品系反应各异的13个生理小种进行试验,发现Kolibri、Ralle及其它几个欧洲普通小麦的Mlk基因是Pm3位点的等位基因,称为Pm 3d;澳大利亚小麦老品种W150的抗病性决定于一个单基因,该基因也是Pm3的等位基因,称为Pm3e;近源品系Michigan Amber/8^*Cc携  相似文献   

3.
给几个小麦品种(系)接种禾谷类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生理小种,以鉴定新的抗病基因/等位基因。用对带有已知抗病基因的不同品系反应各异的13个生理小种进行试验,发现Kolibri、Syros、Ralle及其它几个欧洲普通小麦的Mlk基因是pm3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称为pm3d;澳大利亚小麦老品种W 150的抗病性决定于一个单基因,该基因也是pm3的等位基因,称为pm3e;近源品系 Michigan Amber/8Cc携有另一等位基因pm3f;叙利亚的一个普通小麦陆地品种的抗病性由pm1和pm3a基因共同决定;普通小麦亚种印度圆粒小麦的两个材料都具有pm3c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4.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及其控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是引起面制食品褐变的主要原因。目前常用测试小麦籽粒PPO活性的方法为邻苯二酚法和LDOPA法等。基因型和环境均对小麦籽粒PPO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影响小麦籽粒PPO活性的基因主要位于2AL染色体上的PpoA1位点和2DL染色体上的PpoD1位点。目前,在PpoA1位点已发现7种等位变异类型,在PpoD1位点已发现4种等位变异类型,其中PpoA1bPpoD1a类型表现出低PPO活性,而PpoA1aPpoD1b类型则表现出高PPO活性。依据其序列特征,已经有PPO16、PPO18、PPO29PPO33等多个籽粒PPO活性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被开发,从而为以颜色为目标的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的检测方法及其遗传特征,并重点阐述了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的基因克隆、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功能性分子标记研发情况,旨在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及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5.
6.
对三个普通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Splendeur,Hobbit和Maris Huntsman)进行室内栽培试验,分析生长过程中各品种的氨基酸组分差异。Maris Huntsman到开花后第15天,叶片衰老得最快,谷氨酸与总氨基酸比值较大,而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比值较小;此后,上述趋势不太明显。与Splendeur相比,尤为如此。可以认为,叶片衰老较快的品种,较早地出现醇溶蛋白的快速合成。在成熟籽粒中,无论氮的比例多少,Hobbit的谷氨酸含量较小,而赖氨酸、精氨酸和丙氨酸的比例较大;Splendeur的天冬氨酸和赖氨酸的水平较低,只能用于制作面包;Maris Hantsman的苯丙氨酸的相对含量最高。本文还对品种间某些蛋白质组分的相对比例的可能差异进行了探讨。Maris Huntsman在开花后第25天,游离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苏氨酸的相对含量较少,尤其是与Splendeur比较。从开花后15天开始Maris Hantsman天冬氨酸的相对含量增加,而Hobbit仅在成熟时才增加。  相似文献   

7.
影响小麦幼穗组织培养特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影响小麦幼穗组织培养特性的遗传规律,选用具有优良的组织培养特性的小麦品种(系)R1395和多花白与中国春小麦单体系列杂交,探讨了影响小麦组织培养特性如半愈期、成根愈率和成芽愈率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半愈期、成根愈率、成芽愈率等组织培养特性均显示了受多基因控制的倾向,但存在着主效基因的作用。染色体1D、1B、和5A对半愈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1D染色体的作用最强;染色体3B、3D、2A和1D对成根愈率有显著的影响;染色体2B、2D和3A对成芽愈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B和2D显示了促进的作用,而3A表现了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控制基础,以γ射线诱变结合花药培养创制的大粒、高蛋白小麦新种质H307及生产上主栽品种郑麦9023创建的含有31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为实验材料,利用QTL-ICIMapping V3.3软件构建了包含133对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周长、粗蛋白和淀粉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在两年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47个加性QTL和10个QTL富集区,其中6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1D、2B、3D、6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54%~13.14%的表型变异;31个粒形QTL,位于1B、1D、2B、3B、3D、5A、5D、6B、6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90%~15.86%的表型变异;10个粗蛋白和淀粉含量QTL,分别位于1A、1B、4B和6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64%~12.19%的表型变异。2B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贡献率较大且能稳定表达的重要染色体区段,该区段包含控制小麦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和周长的10个QTL。1BL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控制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微效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64%,与连锁分子标记gwm818的遗传距离为0.22cM,该位点是一个不同于前人研究结果的新位点。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明确大粒小麦的灌浆特性,以豫农9901/周麦1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籽粒大小基本一致而饱满度和粒重具有较大差异的11个半冬性品系为试验材料,以周麦18为对照,分析了籽粒灌浆特性及阶段性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呈“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其增长趋势;粒重较高的品系W02、W03与对照周麦18具有相似的灌浆特性,其他品系的籽粒灌浆特性与对照周麦18有明显差异,表现在前期灌浆速率高于周麦18且增速较快,后期则明显低于周麦18且下降的幅度较大;在三个灌浆阶段参数中,缓增期灌浆速率、渐增期和快增期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周麦18,而缓增期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周麦18.通径分析表明,阶段灌装参数中对粒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快增期持续时间,其次是缓增期持续时间,但是缓增期持续时间对粒重的直接正向效应被其较大的负向间接效应所掩盖;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的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1.
Tm3314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具有莫迦小麦(T.macha var.subletschchumicum)T型恢复基因和K型不育基因的基础遗传材料。为了以Tm3314的T型恢复基因作为K型不育基因的遗传标记选育非1B/1R类型的K型不育系,对Tin3314的T型恢复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单、缺体分析结果表明,Tm3314的T型主效恢复基因位于1B染色体上,5A、2B、4B染色体上存在育性恢复的微效基因或修饰基因,而在1D染色体上具有育性恢复的抑制基因。对Tm3314和Tsp3314的T型恢复基因的等位性测验表明,二者的T型主效恢复基因可能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根据Tsp3314来自斯卑尔脱小麦(T.spelta var.duhamelianum)的T型主效恢复基因的染色体位置,进一步将Tm3314的T型主效恢复基因定位于1B染色体短臂上。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种质YW243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鉴定小麦新种质YW243的条锈病抗性基因,用条中31号小种接种,对YW243与中国春的杂种F2群体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YW243的每锈病抗性在与中国春的杂交组合F1、F2分离群体中呈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经过对264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位于2BL上的两对引物Xgwm388和Xgwm501能够在双亲和抗、感池之间扩增出特征带,并与抗性基因表现连锁,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7.9cM和23.5cM,说明抗病基因位于2BL染色体上。从系谱和抗谱分析,推测YW243的抗性基因不同于Yr5,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或是Yr5的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利用小麦品种“中国春”-黑麦lmperial和“中国春”-大麦Betzes的整套标准二体添加系,以及黑麦-小麦单体添加系,对黑麦、大麦及小麦的乳酸脱氢酶(LDH)基因进行了染色定位研究。实验中采用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法。可用于进行LDH同功酶基因定位的酶带仅见于第二区中。结果发现黑麦的LDH同功酶基因Ldh-R1和Ldh-R2位于4R染色体上,大麦LDH同功酶基因Ldh-H1和Ldh-H2位于4H染色体上。由于所用的黑麦-小麦添加系并不成套,只有小麦LDH同功酶基因Ldh-B1被定位在4B染色体上。在供试的3种禾谷类作物中,LDH基因均被定位在第四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的籽粒硬度概况及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以74份近年来江苏淮北地区所育品种(系)和38份来自黄淮其他麦区的常用亲本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KASP标记检测技术和基因扩增及测序技术对其SKCS硬度值及硬度基因型进行鉴定。硬度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硬度变化范围较大,但硬质麦的比例最大,为70.5%。与常用亲本相比,江苏淮北地区育成品种中软质麦比例较高,为34.3%,但在高代品系中软质麦比例下降到20.5%。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在Puroindoline-D1位点,供试品种(系)中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即野生型(Pina-D1a/Pinb-D1a)、Pina-D1b、Pinb-D1b和Pinb-D1p,其频率依次为25.0%、2.7%、67.9%和4.5%。其中,野生型和Pinb-D1p主要分布在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硬度基因型的硬度值也存在差异,其中以Pina-D1b基因型的硬度值最高,野生型(Pina-D1a/Pinb-D1a)硬度值最低,Pinb-D1b和Pinb-D1p两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在Pinb-2位点,供试品种(系)中共检测到25份材料为Pinb-B2b基因型,包含21份硬质麦、2份混合麦和2份软质麦,其平均硬度值为63.8。  相似文献   

15.
小麦近缘野生种及某些野生草本植物具有的有益性状可导入普通小麦。通过小麦与近缘野生种的广泛杂交,以及对远缘杂种的细胞遗传操作,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对配对控制机理的调控和诱导易位为基础的染色体工程方法己应用于从一年生或多年生小麦族野生种转移特异性病虫害抗性基因。利用DNA标记有助于更精确地鉴定期望的基因型,从而促进了向小麦的基因转移。这类标记也特别有助于监测外源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渐渗。  相似文献   

16.
α─淀粉酶活性与小麦籽粒体积的关系A.D.Evers等我们希望找到小麦及其它谷物的籽粒体积与酶活性水平的系统联系,这一创举不仅靠观察,而且要靠大量原始资料的配合。小麦籽粒越大,α-淀粉酶含量越高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相关性与胚乳中的酶类有关而与果皮成熟...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对9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主要是由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灌浆速度决定的,与整个灌浆持续期关系不明显.在小麦灌浆快增期,灌浆速度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干物质积累越多,粒重就越高.不同品种间籽粒灌浆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襄麦29和百农矮抗58-1籽粒灌浆速度较快,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籽粒硬度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为了找到更好的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采用近红外法(NIR)和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法(SKCS)对54个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进行了测定,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IR法和SKCS法测得的籽粒硬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27^**),线性回归方程为YNIR.H=0.2478XSKCS.H 39.666(NIR-H表示NIR法测得的籽粒硬度,SKCS-H表示SKCS法测得的籽粒硬度);与NIR法相比,SKCS法无需磨粉处理,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的均匀性和混杂程度,是一种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快速有效的籽粒硬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新疆小麦品种籽粒硬度概况和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分布,以121份新疆冬、春小麦品种(包括51份农家品种和70份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单粒谷物特性测试仪(SKCS)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其SKCS硬度及puroindoline基因型进行了测试和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小麦硬度变化范围较大,以硬质麦为主,占61.2%。冬性农家品种籽粒硬度高于春性农家品种,冬、春小麦育成品种籽粒硬度基本相同(60.6和60.8)。新疆小麦puroindoline基因的类型丰富,共检测到野生型(Pinb-D1 a)、Pina-D1 b、Pinb-D1 b、Pinb-D1 p、Pinb-D1 ab和Pinb-D1 ac6种类型。硬质麦以Pina-D1 b、Pinb-D1 p、Pinb-D1 b3种突变类型为主,其频率分别为33.8%、31.1%和28.4%。冬性农家品种含有3种类型,以Pina-D1 a/Pinb-D1 b类型居多,春性农家品种含有4种类型,以野生型(Pina-D1 a/Pinb-D1 a)为主,冬、春麦育成品种含有4种常见类型,其中冬麦以Pinb-D1 b类型为主,其频率为39.5%,春麦以Pina-D1 b(PINA缺失)类型为主,其频率为59.4%。另外,冬性农家品种中有4个品种属于Pina-D1 a/Pinb-D1 ab类型,春性农家品种中有1个品种属于Pina-D1 a/Pinb-D1 ac类型,均属硬质麦的稀有突变类型。不同puroindoline基因型的籽粒硬度大小也存在差异,其中Pinb-D1 ab突变型的硬度值最高,Pinb-D1 a最低,并且Pina-D1 b、Pinb-D1 b和Pinb-D1 p3种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依据,以小麦杂交组合99G44×京771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检测出1个与清蛋白含量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AIb-3A,位于3A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1.65%;检测出1个与球蛋白含量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Glo-2A,位于2A染色体,位点的总贡献率为7.08%;检测出2个与醇溶蛋白含量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Gli-1B和QGli-6D,分别位于1B、6D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16.11%;检测出2个与谷蛋白含量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GIu-2D和QGlu-5A,分别位于2D、5A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14.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