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绒山羊的绒毛品质、产量与皮肤毛囊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构建绒山羊(Capra hircu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基因(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5,FGF5)的毛囊特异性表达载体,并证明其表达的有效性。分别以绒山羊基因组和c 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克隆角蛋白关联蛋白6-1(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 6-1,KAP6-1)基因的启动子和FGF5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并将这两个元件连接到去除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 EGFP-N1上,FGF5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表达框之间以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2A(P2A)相连,构建毛囊特异性表达载体p EGFP-N1-KF。表达载体转染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后,对细胞表达产物进行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酶切鉴定结果表明,载体p EGFP-N1-KF构建成功;q RT-PCR结果表明,FGF5正常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2A能够有效剪切FGF5和EGFP融合蛋白。表明成功得到了绒山羊FGF5基因的毛囊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在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绒山羊FGF5基因在毛囊发育和周期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用脂质体法将含有人β防御素3(hBD3)和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EBB导入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和PCR鉴定获得阳性细胞,将这些转hBD3基因的阳性细胞作为核供体移入牛去核卵母细胞,进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克隆胚,再将这些转基因克隆胚移入64头受体牛子宫,现有21头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受体牛妊娠3个月。本研究为获得转人β防御素3(hBD3)基因牛克隆胚、制作转基因克隆牛,及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提供了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能提高细胞内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影响基因的表达.为探讨VPA对体细胞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牛(Bos taurus)胎儿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探讨VPA处理牛体细胞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利用Real-time PCR检测VPA处理后细胞转录因子Oct4、Nanog和Cdx2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体细胞经0.8、1.0和2.0mmol/L的VPA分别处理24、48和72 h后,随VPA浓度的增加,体细胞增殖减缓,细胞周期抑制在间期0/间期1 (G0/G1)期.对转录因子Oct4、Nanog和Cdx2基因表达量的检测表明,与未处理组相比VPA处理后细胞Oct4和Nanog的表达量提高,而Cdx2基因的表达量降低.研究结果表明,VPA处理能够改变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特性和基因表达状态,本研究牛体细胞核移植胚胎表观重编程及发育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亚东黑耳的氨基酸特征分析及蛋白质品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东黑耳(Exidia sp.)是一种尚未实现人工栽培的珍稀食用菌,为发掘和利用其营养价值,在现行国际氨基酸模式谱的基础上,以氨基酸评分(AAS)、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模式评分、化学评分(CS)、氨基酸比值系数(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等多个参数为指标,系统地分析了亚东黑耳的氨基酸特征和蛋白质品质。结果表明,亚东黑耳中含有18种常见氨基酸,包括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其粗蛋白含量与粮食作物接近,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473.4 mg·g-1 pro),其中亮氨酸含量较高(67.73 mg·g-1 pro)。参数评估表明,亚东黑耳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比例相对合理(RC值0.74~1.66,EAAI值129.11),基本符合国际推行的氨基酸平衡模式谱(AAS值均高于98.75%,IOM模式评分均高于100%),是相对优质的蛋白质,但其平衡性和含量均逊色于鸡蛋蛋白(CS值70.93%~128.30%)。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野生菌资源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人溶菌酶基因的转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为得到转染人溶菌酶基因的核供体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牛耳成纤维细胞,经传代纯化培养,绘制生长曲线,将纯化好的带有人溶菌酶和绿色荧光标记基因的载体用脂质体法转入第4代成纤维细胞。24 h后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到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经500mg/ml G418筛选2周后,G418减半继续培养2~3代 ,PCR检测到有目的条带,说明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因此本研究中获得的转基因牛耳成纤维细胞可能作为体细胞核移植的供体细胞进行转基因克隆牛研究。  相似文献   

7.
α-乳清蛋白(α-lactalbumin,α-LA)是哺乳动物乳汁中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富含机体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其极佳的氨基酸比例、易吸收性以及功能特异性,使得α-LA在婴幼儿个体正常生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旨在构建人α-乳清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opLA,将其转染至猪(Susscrofa)的成纤维细胞,获得稳定表达人α-LA的细胞。根据猪基因密码子偏爱性优化并合成人α-乳清蛋白基因mRNA序列opLA,并将其定向克隆入pIRES2-Zs Green1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及测序方法鉴定重组载体;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载体转染入培养的猪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G418抗性筛选重组细胞;RT-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通过酶切以及测序鉴定得到的重组载体pIRES2-Zs Green1-opLA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了pIRES2-Zs Green1-opLA和pIRES2-Zs Green1空载体的细胞均发出绿色荧光,且荧光多集中于细胞核;筛选重组细胞的最小G418浓度为400ng/μL;RT-PCR法检测到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片段,而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均未检测到。本实验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opLA,并获得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猪成纤维细胞,该细胞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克隆猪的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以黄牛(Bos taurus)卵母细胞为受体,牦牛(Bos grummiens)耳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研究供体细胞性别、细胞周期同期化处理方式及冷冻对异种克隆牦牛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供体细胞的异种克隆牦牛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雌性供体细胞(56.6% vs 39.5%,P<0.05),但卵裂率和囊胚细胞数差异不显著;血清饥饿和接触抑制提供的供体细胞对异种克隆牦牛胚胎发育率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供体细胞冷冻-解冻组的克隆胚胎卵裂率明显低于新鲜消化组(54.5% vs 78.2%,P<0.05),但两组之间的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供体细胞的性别对异种克隆牦牛囊胚发育有影响,而同期化处理和细胞冷冻对异种克隆牦牛囊胚发育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
体细胞异种核移植是指将一个物种的体细胞移植到另一物种的去核卵母细胞中,移入的体细胞核在受体胞质中重编程并发育成新个体的实验方法。该方法为拯救濒危物种和获取灵长类胚胎干细胞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只获得初步的进展,核重编程不完全以及异种胚胎的囊胚率低仍是其面临的主要难点。本文从基因表达、表观重编程、线粒体异质性、核重塑和核移植体系优化等方面入手,介绍近年来哺乳动物体细胞异种核移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异种重构胚重编程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可能获得成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第19期(孵化68~72h)鸡(Gallus domesticus)生殖嵴分离到原始生殖细胞(PGC),通过PGC-体细胞共培养进行了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PGC做了c-kit免疫组化鉴定。通过改变PGC的体外培养条件,诱导PGC分化成了神经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骨骼肌样细胞,并分别通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角蛋白(keratin)免疫组化进行了分化细胞的鉴定,均呈阳性。结果表明培养的鸡胚PGC在体外可分化成神经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骨骼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无血清培养系统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发育力的影响,分别以0.3%牛血清蛋白(BSA)(mV)、1%聚乙烯醇(PVA)(mV)和1%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ITS)(VV)代替成熟培养液中胎牛血清(FBS),以添加5?S的OM为对照组,对来源于屠宰场的卵巢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进行体外培养。成熟率PVA添加组(50.00%)显著低于FBS组(83.23%)(P<0.01)、BSA组(71.19%)和ITS组(76.79%),与FBS组无显著差异(P>0.05);成熟卵母细胞用离子霉素联合6-DMAP激活,在SOFaa中进行孤雌胚培养,BSA、PVA、ITS及FBS各组的卵裂率依次为61.90%、46.97%、79.07%和83.58%,囊胚率分别为25.00%、19.70%、55.81%和60.45%。结果表明:在OM基础培养液中添加BSA或PVA,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明显低于添加FBS,且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添加ITS,卵母细胞成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孤雌胚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与对照组接近(P>0.05)。表明以ITS代替FBS,可用于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  相似文献   

12.
选用4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F、(7039,7040,282和5102)为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分别对小孢子胚在含草甘膦和盖草能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筛选出抗草甘膦和抗盖草能的胚状体,进而获得再生植株。其中,基因型7039和7040用于草甘膦筛选,282和5102用于盖草能的筛选。选取子叶期胚状体,在含0.006%的草甘膦及0.01%和0.02%盖草能的MS-2培养基上培养2周,不抗草甘膦和小抗盖草能的胚状体2周内变褐死去,抗草甘膦和抗盖草能的胚状体转绿。随后转绿胚状体转移至正常MS-2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直至获得再生植株。再生植株喷施0.25%的草甘膦液表明均抗草甘膦;而对植株喷施0.05%的盖草能液时,0.02%筛选出的植株大部分为抗盖草能,而0.01%筛选出的植株却大部分死去,表明用0.02%浓度筛选抗盖草能植株的方法更有效。用170mg/L秋水仙碱直接处理再生植株20和30h,染色体加倍率分别达到了34%和52%。  相似文献   

13.
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第19期(孵化68~72 h)艾维茵鸡(Gallus domesticus)生殖嵴原始生殖细胞(PGC),通过体细胞-PGC共培养进行了原代和传代培养,对PGC进行了碱性磷酸酶(AKP)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鉴定,并用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了传代于鸡胚饲养层上PGC的增殖活性。培养的PGC经AKP和PAS鉴定均为阳性,AKP阳性为红棕色,PAS阳性为深红色,PCNA染色显示PGC集落为红棕色,表明PGC处于增殖状态。同时比较了不同体外培养条件(5%~20%胎牛血清(FCS), ITS培养液(M199+ 10 μg/mL 胰岛素+5 μg/mL转铁蛋白+3×10-8 mol/L亚硒酸钠), 条件培养液, 15%FCS+ITS, 15%FCS+40% 条件培养液)下PGC增殖情况。发现未经密度梯度离心的PGC生长较离心的PGC好,且5%FCS在原代培养中起较好的促增殖作用;而传代培养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5%FCS组或ITS组形成的PGC集落的直径较大,而仅用单纯的条件培养液效果并不明显。结果表明除鸡胚饲养层可作为PGC增殖的支持体系外,在体细胞-PGC共培养方式下5%FCS或单独的ITS也可作为PGC体外增殖的一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高效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个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L)材料H6756、H311和SP8581,研究了不同取材时期、不同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对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护颖原基形成期至雌雄蕊原基形成期之间对小麦幼穗进行离体培养都可获得较高的绿苗分化率,而在其它时期进行离体培养绿苗分化率均较低。确定了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 2,4-D2mg/L,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培养基,并发现对分化过程中产生的变态苗增加一个芽苗的诱导及伸长阶段有助于继续分化成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 0.2mg/LIAA 80g/L蔗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高效再生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仔猪睾丸组织块生精细胞爬片体外培养模型。方法:应用溴脱氧核苷尿嘧啶(5'-Bromo-2'-deoxyuridine, BrdU)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生精细胞体外增殖分化情况;采用HE染色鉴定体外培养生精细胞分化程度。结果: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第3天支持细胞开始游出睾丸组织块并贴壁;体外培养第4~8天睾丸组织块周围可见生精细胞,但未见明显增殖分化情况;体外培养第9~20天可明显观察到生精细胞增殖分化,间桥连接(gap junction)的生精细胞集落呈葡萄串或串珠状,并有精子细胞形成。结论:本培养体系能够提供睾丸组织块生精细胞增殖分化所需要的条件,在没有添加睾酮的情况下能够使非精子细胞分化为精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卵母细胞的化学去核是采用干扰染色体分离或纺锤体正常功能的化学试剂,使其所有染色质通过纺锤丝牢固结合,并借助极体排出的惯性将所有染色质全部带出胞外,达到去核目的。目前以化学去核处理的MⅡ期卵母细胞为受体,已获得克隆小鼠。然而,第一次减数分裂期的小鼠卵母细胞经化学去核后,进行核移植还未见报道。与传统的机械去核相比,该方法对卵母细胞无机械损伤,完全是极体的自然排放;同时细胞质及其中核重编程相关因子损失量小;而且高效、省时,程序简单,所得的卵胞质或许更适合于供体细胞核的重编程。剪取超排小鼠的卵巢,以注射器刺破有腔卵泡后获得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复合体,进行体外成熟培养。成熟培养5 h后去除卵丘细胞,挑选生发泡破裂的细胞顺序移入含脱羰秋水仙碱(DC,0.4μg/mL,2 h)和DC(0.4μg/L) 放线菌酮(CHX,50μg/mL)的M16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直到第一极体排出。去核卵胞质与胎儿成纤维细胞用植物凝集素(PHA,200μg/mL)粘合后,转入电击槽;施加1个5 V/mm、3μs交流电脉冲和2个92 V/mm、70μs直流电脉冲进行电融合。3 h后,以SrCl2激活6h,于四孔培养皿中制作的“孔中孔”(well of well)体外培养重构胚。试验重复3次,共计698个卵母细胞,获得的重构胚融合率和激活率分别为84.8%和93.6%;胚胎2-细胞发育率为24.7%,4-细胞率为6.74%;2-细胞期克隆胚移植假孕受体后,没有获得怀孕受体。试验分别以“血清饥饿”胎儿成纤维细胞、新鲜细胞和冷冻保存细胞为供体作核移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细胞的融合率(69.3%)与其余两组(80.6%和84.8%)呈显著差异(P<0.05);激活率、2-细胞和4-细胞发育率,则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将化学去核与无透明带技术相结合,完全丢弃了传统核移植的显微操作及其繁琐程序,属手工克隆,它的成功将会大大简化核移植程序,同时提高了核移植的生产力,最终提高核移植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