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闪式提取法提取樟树籽油的最佳工艺,选取对提取工艺影响较大的液料比、电压、提取时间3个因素,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闪式提取樟树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2∶1、电压170 V、提取时间120 s,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67.97%。认为闪式提取法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樟树籽油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樟树籽核油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以樟树籽为原料进行核脂肪油提取的初步试验,分析了油脂的理化常数及化学组成,进行了毒性、毒理学评估,提出其核脂肪油可作为一种木本食用油的樟树籽综合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樟树总DNA提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常规的CTAB法与改进的CTAB法对樟树总DNA提取的结果。在常规的CTAB法基础上,采取先破碎细胞收集细胞核,将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大量影响DNA提取质量的多酚等次生代谢物除去后,再加核裂解液释放DNA,经分离纯化,提得的DNA通过A260/A280比值的测定及电泳,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扩增,结果表明,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和完整性均优于常规的CTAB法。  相似文献   

4.
樟树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索氏提取和超临界CO2萃取的樟树种子油油脂的理化常数及油脂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樟树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癸酸和月桂酸,占94%左右,并且超临界CO2萃取的油酸值低,适用于作医药和功能性油脂生产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樟树籽油合成脂肪酸二乙醇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樟树籽油为原料与甲醇进行了脂交换反应得脂肪酸甲酯。其甲酯在催化剂(NaOH)存在下与二乙醇胺作用得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经分析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含量大于94%,甲酯含量小于0.5%。实验测定了产品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12.22。用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其速度快,足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广西樟树叶油的五种生化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采用Invitrogen Total RNA Purification Kit直接提取法,Trizol试剂盒法和本实验室改良的CTAB法,分别提取樟树不同组织(根、茎、叶和花)的总RNA,并对提取效果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本实验室改良的CTAB法提取的RNA完整性好,无杂质污染且得率高,稳定性好,可满足半定量RT-PCR等试验需要;而Invitrogen Total RNA Purification Kit直接提取法和Trizol试剂盒法提取的樟树不同组织总RNA,结果均不理想,存在RNA 28S rRNA谱带模糊不清、有DNA污染、降解严重和得率低等问题,这两种方法均不适用于樟树不同组织RNA的提取。(2)樟树不同组织总RNA提取的得率不同,其中叶片的总RNA得率最高,达到782.34 mg/kg;茎的得率最低,为514.33 mg/kg。(3)以Actin作为内参基因,对樟树根、茎、叶和花中的Fad2基因片段进行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Fad2基因片段在樟树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花中的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8.
提取方法对石榴籽油提取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加热回流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3种方法中不同溶剂对石榴籽油的提取率的影响,并进行性状检查;采用Schaal烘箱法(60±1℃)比较各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的作用。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溶剂在3种方法中提取率均为最高,且产品纯净无杂质,并有特殊香味;3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和抗氧化活性略有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超声法和微波法由于提取时间短,效率高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25个油用樟树无性系进行炭疽病抗性测定,为抗病无性系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油用樟树无性系对炭疽病存在一定抗性差异。其中高抗无性系有3个,分别为LL002(芳樟醇型)、BL508(龙脑型)和711(邻伞花烃型);抗病无性系有GLC95(芳樟醇型)、LL001(芳樟醇型)和LL004(芳樟醇型)等14个;中抗无性系有LLT11(芳樟醇型)、CN001(柠檬醛型)和SA001(黄樟油素型)等5个;中感、感病和高感无性系均为1个,分别是CA627-1(桉叶素型)、LR201(右旋芳樟)和SA002(黄樟油素型)。  相似文献   

10.
偃松籽营养成份及松籽油提取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偃松籽的营养成份和松籽油的理化性质,同时阐述水剂法提取偃松籽油技术,对提油后的偃松籽蛋白的利用提出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种子采取不同激素和不同贮藏方法进行发芽试验,分析其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处理后,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差异显著,浓度100 mg/L NAA处理后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经不同贮藏处理后,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也差异显著,沙藏保湿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SDS/酸酚法、Trizol试剂法、常规CTAB法及改良的CTAB法,分别提取5种化学类型樟树叶片总RNA,并对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Trizol法难以提取樟树叶片总RNA,得率很低;SDS/酸酚法和常规CTAB法得到的RNA存在DNA污染,富含蛋白、多糖、多酚等杂质;这3种方法均不适于富含多糖多酚类物质的樟树叶片总RNA的提取。改良的CTAB法能够提取得到樟树5种化学类型叶片总RNA,且在操作过程中,异樟比油樟和脑樟更易提取。此法能有效去除多糖和蛋白,提取得到的RNA 28S和18S rRNA条带清晰,OD260/OD280值为2.0左右,平均产率分别为115.8μg/g FW。经RT-PCR检测,所得总RNA质量高、完整性好、成功率高,可以满足下一步实验的要求,可作为樟树叶片总RNA提取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建设的木本香料核心示范区油用香樟基地为载体,开展不同采收模式枝叶出油率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采收部位、不同树龄对油用樟树出油率表现差异显著,纯叶片出油率高于枝叶混合和纯枝干的出油率、全株出油率高于中枝干和嫩枝干的出油率、2年生油用樟树出油率高于1.5年生和2.5年的生出油率;不同品种、不同采收...  相似文献   

14.
樟树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樟树是一种优良的多用途树种,一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要植物资源。从樟树的用途、资源状况、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更好地综合利用樟树资源,着重对樟树油开发利用新途径、可能性及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紫苏籽油微波提取工艺,应用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对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70%乙醇/水混合溶液,微波功率540 w,微波时间5 min,液料比8∶1 ml/g,紫苏籽油实际提取率为22.53%,与预期理论值23.18%的吻合度为97.20%。  相似文献   

16.
提取高质量的蛋白质是蛋白质组研究的基础.以樟树5种化学类型(芳樟、异樟、脑樟、油樟和龙脑樟)叶片为材料,采用Tris-HCl结合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总蛋白质,并对提取效果进行检测.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蛋白量都可以满足下一步消化实验的要求;PAGE电泳结果表明,Tris-HCl结合TCA/丙酮沉淀法所得图谱背景清晰,蛋白质信息量很大.检测结果说明用本试验的方法可获得高效、丰富的樟树叶片总蛋白质,能够满足蛋白全谱、磷酸化修饰、目标蛋白分析等相关研究,为深入开展不同化学类型樟树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酶法提取辣木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性蛋白酶水相溶剂中提取辣木油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影响辣木油水酶法提取的主要因素,得出了水酶法提取辣木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酶用量为辣木籽质量的3.0%,液料比9∶1(mL∶g),温度50℃,孵育时间18 h,pH值5.0的条件下,辣木油平均得率超过28.6%。  相似文献   

18.
樟树叶精油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气相色谱仪精确测量,确定了樟树樟油中的8种成分:莰烯、蒎烯、桉叶油素、芳樟醇、樟脑、萜品烯、橙花醇和黄樟油素。以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支配上述8个化学成分的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中莰烯、桉叶油素和蒎烯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2主成分中萜品烯和橙花醇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3主成分中黄樟油素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4主成分中樟脑占有较大的负荷系数。  相似文献   

19.
孙谙  刘强  杨艳  蒋丽娟 《经济林研究》2020,38(2):228-23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所得栀子果实油脂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筛选最佳油脂提取方法,为栀子果油的开发、高值化、深加工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物理冷榨、亚临界萃取、索氏抽提3种方法制取栀子果实油脂,对所得油脂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按照所制得油脂提取率由高到低排序,各提取方法依次为索氏抽提(22.75%)、亚临界萃取(21.17%)和低温压榨方法(8.32%)。不同提取方法对栀子果实油脂的折光指数及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对皂化值和酸值有显著影响。GC-MS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同,均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十七碳酸(C17: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二十酸(C20:0)。其中,采用物理冷榨所提取栀子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51.34%)含量较其他2种方法高,采用亚临界萃取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31.15%),总不饱和脂肪酸(81.83%)、植物甾醇(1.850 mg/g)、维生素E(2.579 mg/g)、角鲨烯(1.563 g/kg)和西红花苷I(0.136 g/kg)的含量均高于采用其他2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且酸价(3.98 mg/g)和皂化值(186.07 mg/g)均小于其他2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结论】亚临界萃取法具有较高的油脂提取率,所提取栀子果油有着较丰富的油脂组分与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栀子果油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国有雅长林场二沟分场的八角干果为原料,经粉碎后,采用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法提取八角油树脂,并进行了单因素、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几种溶剂实验中,丙酮与无水乙醇混合作为溶剂效果较好,得出的平均产率为35.09%;采用索氏提取法比回流法提取率高,平均产率为25.03%,回流法得出的平均产率仅为13.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