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省陇东南、渭河流域、泾河流域是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交替种植地带,白菜型油菜具有较强的抗寒性,但是品质差、产量低;而甘蓝型油菜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但抗寒性较差;因此选育强冬性的甘蓝型油菜对于增强甘肃省菜子供应能力,提高油菜油用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原因。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待油菜长至5~6片真叶时,大田试验进行植物学形态,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盆栽试验按24℃→10℃→5℃→0℃→-5℃→-10℃各48 h依次降温处理后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冬前生长点洼陷,幼苗匍匐生长,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地下部分,其中白菜型冬油菜地下部鲜质量与地下部干质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236.1%,263.0%,说明抗寒性强的冬油菜能够在营养生长阶段将光合有机产物优先运输到地下部,建立庞大的根系,为安全越冬提供代谢能量。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同类型冬油菜的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差异,-5℃时陇油7号SOD活性较CK增加了10.7%,0℃时陇油7号CAT、POD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4.7%,28.6%,而0℃时白菜型冬油菜SP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32.3%,-10℃时白菜型冬油菜的SS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71.4%,-10℃甘蓝型冬油菜MDA含量较白菜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52.8%,这说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护自身免受损伤,其中CAT、POD、SP是抵抗冷害的保护性物质,SOD、SS是抵御冻害的保护性物质。白菜型冬油菜比甘蓝型冬油菜在形态学及生理水平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态学上的优势使其有利于抵御极端低温天气,提供维持越冬及冬后返青所需的代谢能量;生理水平上,低温胁迫后保护性酶活性、调节性物质含量增加,能够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结构,MDA含量减少,可以缓解低温对冬油菜叶片的伤害,从而保证高越冬率,为北方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油菜甘杂1号的选育及产量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耐冻性差,是油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遗传途径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寒性,既能解决甘蓝型油菜的抗冻性问题,又能取得较丰富的遗传资源材料。我所由80年代起开展了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种间杂交,并选育出了优质耐寒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甘白油菜,...  相似文献   

4.
主要对西藏栽培油菜与野生油菜遗传资源的表型性状、抗寒性、含油率、熟期和千粒重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子叶类型最为丰富;野生芥菜型油菜和野生白菜型油菜以宽萼片为主,栽培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以中萼片为主;野生白菜型油菜的抗寒性强于其他油菜,栽培芥菜型油菜抗寒性较栽培白菜型和野生芥菜型好;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种质资源的含油率大多超过40%,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含油率高于栽培油菜含油率;在山南和日喀则,无论是野生型油菜种质资源,还是栽培型油菜种质资源,除极早熟外分布有不同熟期的油菜类型;千粒重大于5 g的种质资源中,野生白菜型和栽培芥菜型油菜所占比重较大.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的千粒重以1~5 g的居多,而千粒重小于1 g的种质资源分布在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中;野生油菜的成熟期比栽培油菜要早20~40 d.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油菜根颈直径与抗寒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本试验以4个白菜型冬油菜作为试验材料,对越冬后的白菜型冬油菜进行根颈直径、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的测定。结果表明,根颈直径与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并且陇油7号×天油2号的根颈直径、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天油2号×陇油7号,说明母本抗寒性的强弱对杂交后代的抗寒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颈直径与油菜抗寒性间是密切相关的,即抗寒性越强的油菜品种,其根颈直径越大,且可将根颈直径作为鉴定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强弱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6.
特早熟春油菜品种青杂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春油菜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常年种植面积约为73万hm^2。20世纪末,白菜型油菜种植面积占60%左右,其产量低、品质差(高芥酸、高硫甙)。当时的甘蓝型油菜还不能在白菜型产区正常成熟。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早熟甘蓝型油菜育种研究.以期用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品种冬油菜在陇中旱农区的适应性及抗风蚀效应,以6种冬油菜(白菜型冬油菜‘HN12PZ16-2’‘、HN12PZ16-65’和‘平试8’,甘蓝型冬油菜‘QL-GAU-201’‘、QL-GAU-196’和‘低(1)-19’)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在陇中地区的越冬率、防风蚀效应、产量及含油量。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由于冬前根冠比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越冬存活率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越冬率最高,达88.33%。白菜型油菜由于较高的株高和千粒重,产量和含油量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产量(2937.00 kg/hm2)和含油量(43.67%)均最高。冬油菜冬前干物质积累量高,提高了农田起动风速,显著降低农田风蚀量,6个冬油菜品种农田土壤风蚀量较露地下降了88.77%~92.79%。因此‘,HN12PZ16-65’在陇中地区有较强的抗旱性,越冬率高,产量和含油量好,适应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防风蚀效应,适于陇中旱农区防风蚀越冬栽培。  相似文献   

8.
袁金海 《中国种业》2017,(12):10-14
抗寒性强是白菜型冬油菜能够在-32℃极端低温下安全越冬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北方寒旱区冬寒春旱,积温不够,一般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土地利用率低。此外,北方地区冬末春初的沙尘暴和扬沙天气使得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白菜型冬油菜抗寒品种的成功选育及推广对提高北方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寒性机制研究、提高抗寒性方法及抗寒性育种等情况,以期为从事冬油菜育种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发展冬油菜优势、存在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油菜是甘肃省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白菜型冬油菜具有抗冻耐旱、丰产早熟和适应性广等特点,成为甘肃省冬油菜区主栽类型,已在本省中东部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近15万hm2.随着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栽培技术的成功,冬油菜继续向西北、向东扩展,在甘肃河西、山西、河北、辽宁、新疆和西藏等省、市示范种植成功.  相似文献   

10.
WUS基因在植物生长点(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抗寒性强弱不同且生长点高低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a L.)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WUS基因并进行了表达分析,并对其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和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陇油7号’中,WUS蛋白编码31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3.077 kD,等电点5.58,是一个主要由无规则卷曲与延伸链组成的亲水性蛋白。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相同温度处理下,WUS基因在抗寒性较强、生长点凹陷的白菜型冬油菜中相对表达量高于抗寒性较弱、生长点凸起的白菜型冬油菜,低温(0℃, 4℃和-4℃)处理72 h后,白菜型冬油菜生长点中WUS基因在0℃均上调表达,当温度为0℃时表达量达最大,‘陇油7号’和‘天油2号’较常温上调最为显著,分别上调315.24%、287.56%。与0℃相比较,当温度降为-4℃时,各品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表达,表明WUS基因可能参与抗寒应答及白菜型冬油菜生长点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的自然机制,它可以防止自交,促进异交。甘蓝(Brassica oleracea)和白菜型油菜(B.campestris)具有这种自我识别的机制,但是它们的双二倍体后代甘蓝型油菜(B.napus)丧失了这种特性而为自交亲和的。自交不亲和性被成功地用作甘蓝杂交育种的授粉控制机制。自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回交引入甘蓝型油菜中,或者通过其祖先——甘蓝和白菜型油菜杂交进行人工合成而引入甘蓝型油菜中。然而,自然条件下,油菜品种也偶尔会发生自交不亲和。Rudloff等从油菜育种材料中筛选到自交不亲和植株。  相似文献   

12.
以芥蓝和黄籽羽衣甘蓝的杂种 F1 作母本与黄籽白菜型油菜材料杂交.开展了甘蓝与白菜间多变种复合杂交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初步研究.在4个种间杂交组合中,授粉后20天统计,发育子房率在31.5%~60.1%;每100蕾发育胚珠数为 1.1~60.8;借助胚珠培养获得了1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材料,其形态上综合了3个亲本的特征.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自交高度不亲和,蕾期自交结籽也仅 1.8粒/花蕾;与天然甘蓝型油菜杂交表现较高的亲和性,杂交亲和性表现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从甘蓝型油菜的生活周期出发,概述了甘蓝型油菜及其近缘种的开花习性、甘蓝型油菜与其近缘种的杂交亲和性、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育性和适应性,评价了在中国环境条件下甘蓝型油菜中的外源基因向其近缘种漂移而导致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认为在中国环境条件下,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向其野生杂草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风险较小,而如何防止转基因向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和芥菜型油菜(B.juncea)转移应作为中国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基因基因漂移风险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油菜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油菜育种是以产量和熟期为育种主要目标,育成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品种200余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了甘蓝型改良品种30余个,推广面积在百万亩以上有10余个优良品种,使我国在世界上成为甘蓝型油菜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到1985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938千公顷,总产量5.815千吨,均居世界……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刘后利 《作物学报》1992,18(4):241-249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斑点、斑块或褐色环带。 2.长期自交后仍得不到遗传上稳定的纯黄后代;在大群体中,不论是自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白芥和芸芥种子萌发期的耐盐碱性差异,分别采用0(CK)、0.4%、0.6%、0.8%、1.0%、1.2%和1.5%的NaCl溶液和0(CK)、0.1%、0.2%、0.3%、0.4%、0.5%和0.6%的NaHCO3溶液进行萌发期胁迫处理,测定了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油菜及其近缘植物的平均发芽率依次为芥菜型油菜(71.7%)>甘蓝型油菜(64.0%)>白芥(62.4%)>白菜型油菜(48.4%)>芸芥(30.6%)。当NaCl的浓度为1.0%时,芥菜型油菜的发芽率最高,为91%,芸芥最低,仅有2%。不同浓度NaHCO3溶液胁迫下,5种植物的平均发芽率依次为白芥(85.3%)>甘蓝型油菜(84.3%)>白菜型油菜(59.1%)>芸芥(42.9%)>芥菜型油菜(34.3%)。当NaHCO3溶液浓度为0.4%时,白芥的发芽率最高,为95%,而芥菜型油菜最低,为0。综上,芥菜型油菜对NaCl胁迫的耐性最强,白菜型油菜和芸芥对NaCl胁迫的耐性差;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对NaHCO3胁迫的耐性强,而芥菜型油菜对NaHCO3胁迫的耐性较差。可见,在油菜种植区改良盐渍化土壤,中性盐渍化土壤最好选用芥菜型油菜,偏碱性盐渍化土壤可以选用白芥或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7.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0.07亿hm^2,产量1100万~1300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30%左右,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杂交优质化的普及率较高。白菜型冬油菜具有抗旱耐冻、丰产稳产、抗病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在西北地区。尤其在干旱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甘肃省最主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冬油菜区推广品种主要以常规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8.
惠飞虎 《种子》1999,(6):66-67
加拿大是世界油菜主产国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O0万公顷左右,单产约在15O0kg/hm2。早期以种植白菜到春油菜为主,随着油菜品质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甘蓝型优质油菜迅速发展,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现已占到油菜总面积的50%,而白菜型油菜面积下降到40%,另有少部分的芥菜型油菜和其它油料作物。加拿大同时也是油菜优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据加拿大油脂委员会(Canola)近期调查报告表明:甘蓝型油菜优质化率高达98%,白菜型油菜也在80%以上。它的油脂产品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在国际油料贸易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芸苔属主要油料作物黄籽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黄籽性状由于较好的营养和加工品质,得到现代油菜育种越来越多的重视,正逐渐成为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从芸苔属3个主要油料作物黄籽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定位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黄籽性状遗传方面,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遗传模式己基本清楚,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而甘蓝型油菜由于黄籽基因来源不同,存在多种遗传模式.在黄籽基因的定位方面,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均已筛选到多个与黄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成功转成适合大规模筛选的SCAR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甘蓝型油菜中也获得一些与黄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但由于黄籽来源的不同,这些标记缺少通用性.在比较基因组学方面,根据拟南芥的相关种皮颜色基因,在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中已克隆出一些与种皮颜色合成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克隆为油菜色素合成途径和通过转基因创造新型黄籽油菜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常杂油2号系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油菜。2011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适宜在华中地区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高含油量等特点。1严格选择制种基地,狠抓安全隔离制种基地选择有天然隔离屏障的山区或江心洲,制种地必须与非本品种(含其他油菜品种、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最低安全空间距离在1000m以上;制种田块要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力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