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业信息探索》2012,(8):48-48
我国航天育种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成功进行了新的大蒜种质资源选育并连续5代.培育了4个优良的大蒜新品种,并正处在开发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在蔬菜航天育种方面做出成绩,借助其他作物的航天育种经验。在全国大蒜主产区的山东金乡县的山东润丰种业,与中国农科学院、国家航天工业总公司的专家合作,利用航天搭载技术,进行诱变选育大蒜新品种。从2006年开始。  相似文献   

2.
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80,自引:25,他引:80  
本文着重介绍了自 1 987年以来 ,我国空间科学家和农业生物学专家 9次利用返回式卫星、2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和 4次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 70多种植物近 5 0kg的种子 ,涉及粮、棉、油、蔬菜、瓜果、牧草和花卉等植物。经国内 2 2个省、市、自治区 70多个研究单位多年的地面选育 ,已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经审定的新品种 1 9个 ,其中水稻新品种 5个、小麦 2个、棉花 2个、青椒 1个、番茄 1个、芝麻 1个、西瓜 3个、莲子 3个、灵芝 1个 ;另外还选育出新品系 5 0多个 ,还有一大批种质资源。在航天育种机理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 ,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航天新品种的遗传物质变异 ,地面模拟试验进行了许多研究 ,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全国许多省市建立了航天育种示范基地 ,累计示范推广航天新品种 (系 )面积 2 70 0 0 0hm2 ,取得了很好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本文还介绍了我国前 3代返回式卫星在空间科学方向所做的成果及贡献。列出前 3代返回式卫星与空间诱变育种研究相关的基本参数。报道了返回式卫星回收舱的空间环境的数据。我们还对今后空间诱变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从辐射育种的发展来展望航天育种的前景   总被引:25,自引:17,他引:25  
陈子元 《核农学报》2002,16(5):261-263
核农学中的辐射育种与航天育种从育种技术的角度看均属诱变育种,都是利用物理因素对植物进行诱发产生遗传变异,通过选育而培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植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物航天育种20年的基本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74,自引:34,他引:40  
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农作物诱变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新途径。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已建立了全国航天育种研究协作网,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上育成和审定了40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获得了一批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航天诱变与地面模拟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航天育种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航天诱变机理探索等方面研究得到稳步推进。本文系统评述了我国航天育种20年来的基本成就,并根据当前研究和应用形势提出了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诱变是利用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等空间特殊环境诱变植物种子或离体组织,获得有益突变体,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本文综述了航天育种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航天诱变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航天诱变的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据此探讨了航天诱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小麦航天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选育水稻新品种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利用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稻新种质、新品种的选育 ,显著地提高了其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 ,提高了诱变育种的选择效果 ,育成了 1个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及一批优质水稻新种质和新品系 (组合 )。  相似文献   

7.
关于创建高标准、高效益航天育种基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基地建设的体会 ,分析了航天育种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创建高标准、高效益航天育种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核农学报》2006,20(5):F0002-F0002
2003年4月,国务院批准航天育种工程立项,由农业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科工委和解放军总装备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育种卫星发射工作,包括火箭、卫星的研制,装载材料的征集遴选,育种卫星的发射、测试和回收等;第二阶段为地面育种工作,包括地面育种设施建设、地面育种试验,航天育种机理研究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彰航系列绿豆新品种是辽宁省彰武县农业局2004年以彰绿绿豆(天山明绿2号)为原始材料,经航天搭载,诱变育种,历经5年,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选育而成。辽宁省种子管理局组织沈阳农业大学、省农委种植业处、沈阳市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0.
宁波航天育种示范基地位于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内 ,成立于 2 0 0 2年 5月。近几年来 ,该基地充分利用我国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有利时机 ,积极进行了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的建设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0 0 3年园区总产值 382 0万元 ,其中种子、种苗收入 82 8 4万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谷子辐射育种的成就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谷子辐射育种发展过程和成就。目前中国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共选育出谷子新品种 (系 ) 4 1个。这些品种的特点是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本文还探讨了谷子的辐射育种特点、适宜剂量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过去10年,通过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的做法,本校的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育成了早、晚籼新品系和杂交稻新组合共153个。其中,8个通过了广西区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4个品种、组合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得了奖励。然而,大多数育成品系、组合的丰产性、稳定性、抗病性及稻米品质还有待改进和提高。今后,应充分发挥杂交育种途径在选育新品种中的重要作用,多种育种途径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在选育新品种、杂交稻新组合过程中,应拓宽选系的亲缘关系;加强选系的抗病性鉴定;提高选系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育成品种、杂交稻组合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小麦辐射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通过辐射育种育成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应用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作者回顾了该省小麦辐射育种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改进,介绍了小麦辐射育种工作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大豆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提高C3作物大豆光能利用率实现培育超高产大豆新品种的目标为主线,以能量论观点推算大豆产量界限,提出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并从大豆生物量、表观收获指数、生育期、花荚脱落性状、超高产理想株型育种及高光效育种等方面叙述了与超高产大豆育种相关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豆是继有性杂交育种之后,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产量突破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超高产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是大豆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同时对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核农学报》2006,20(2):F0003-F000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下设玉米辐射育种室,小麦辐射育种宝,生物技术与微生物研究室,山东省中草药辐射与航天育种中心,辐射技术研究室,科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山东省鲁原种子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作物辐射诱变育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王志东  胡瑞法 《核农学报》2002,16(6):403-410
本文通过辐射诱变育种成果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分析了影响新品种产生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 ,得出了科研投资、人力资本和辐照设施是决定辐射诱变方法所育成新品种产量水平及推广面积的最重要因素。并得出了并非所有的从事辐射诱变育种的单位必须有辐照设施 ,国家仅需加强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从事辐射诱变育种研究单位的辐照设施投资 ,而将节省的经费用于诱变育种研究项目的投入 ,使更多的单位能够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研究工作 ,增加选育出具有更优良变异材料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探索》2008,(6):28-28
由上海农科院育种专家王义发研究员带领,采用生态型聚优育种方法,创造出糯玉米自交系申W22新品种,为获国家品种权的鲜食糯玉米自交系,以申W22作父本,育成4个在长三角地区大面积应用的新品种。新品种品质优早熟产量不高和优质不高产的难题,实现早熟优质高产的统一,日前已通过国家和上海市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987年以来,中国先后成功地利用返回式卫星(15次)和飞船(6次)进行生物搭载试验,选育出一批优良新品种、新品系,其中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30多个,并在各地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研究上也取得重要进展。各地实践证明,空间诱变育种是集太空育种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高技术育种新途径,具有明显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水稻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21世纪以来,浙江省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水稻穗型、株高、叶形、叶色、花器等性状突变体种质资源的概况,开展相关突变性状的分子定位、克隆、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水稻新品种培育的促进作用。对浙江省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辐射选育而成的245个水稻新品种的分析发现,其中89.9%的品种源自辐农709和浙辐802;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不育系的81.8%源自辐农709。浙江省辐射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揭示,继续深入开展水稻辐射诱变创制突变体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利于丰富水稻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晚粳品种丙1067进行空间诱变处理,诱变后代结合抗性鉴定和糙米外观品质鉴定,育成优质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航天36在熟期、米质和抗病性上比原始对照品种丙1067有明显改良,耐迟播性强,从正常的单季播期可以一直持续到7月底,是理想的救灾备灾品种。2006年该品种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用于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航天36的选育成功表明空间诱变为同步改良晚粳稻多个性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