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耕稻茬麦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免耕稻茬麦吸收积累的氮素49.4%来自肥料氮,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45.98%,植株对其依赖和谐高于旱作水浇麦。肥料氮土壤残留率为27.87%,回收率为73.84%,损失率为26.16%。百公斤籽粒和生物产量吸氮量分别为3.70和1.44kg。肥料氮的72.4%分配到籽粒中,高于总氮的分配比例。返青、拔节、三叶及种肥的吸收率依次为9.72%、11.35%、10.79%和7.02%。三叶期液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珠江口沿岸咸酸田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沿岸经济发达,人多地少,粮食长期不足,而咸酸田随珠江三角洲向海扩张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因此研究咸酸田变化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是珠江口沿岸土地利用规划、作物潜力评价的重要依据。指出了目前珠江口沿岸咸酸田类型图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在珠江三角洲基础地形图(DEM)的控制下,对珠江口土壤类型图进行了数字化建库处理。分析了影响咸酸田遥感影像色调特征的因素,利用最新的遥感图像对咸酸田的图斑边界重新进行了勾绘,获得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珠江口咸酸田分布图并借助GIS统计了其面积。说明了利用遥感方法更新珠江口咸酸田分布图、建立其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川麦47的抗条锈病SSR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7是利用高抗条锈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基因资源与四川高产小麦绵阳26杂交、有限回交育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7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台长29杂交,获得杂交F1、F2群体;对川麦47与台长29构建的F2群体(355株)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7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F2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研究表明,该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1B染色体上,与微卫星分子标记Xgwm11、Xgwm18、Xgwm273和Xgwm498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2.2CM,4.5CM,3.9CM。川麦47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4.
饲用作物品种—冬收70黑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用作物品种-冬牧70黑麦,是1979年农业部从美国引进的耐寒、分蘖力强、高产、抗病虫能力强,饲用价值高的冬季牧草。播种方法与管理同小麦。因此,可利用冬牧70黑麦,开利用冬闲田资源,发展农工牧业生产,致富农民。  相似文献   

5.
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龙辐麦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优质的龙辐麦3号为母本,抗赤霉病品系钢98-446为父本,进行杂交。取F0种子用ν射线照射,并利用温室加代,系谱法选择和人工接种鉴定,选育了同早熟,高产,优质和抗病的新品种龙辐麦7号。该品种具有理物适应性,可作为龙辐麦3号的换代品种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6.
广东咸酸田土壤硫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宇年  陆发熹 《土壤学报》1988,25(2):101-109
本文主要研究广东咸酸田土壤硫的基本化学性质和影响咸酸田发生演化的硫的主要化学过程,探讨土壤硫的化学状况与咸酸田诊断分类和利用改良的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咸酸田土壤含硫量极高,主要是黄铁矿(FeS2)。在咸酸田发生过程中形成一种淡黄色新生体——黄钾铁矾[KFe3(SO4)2(OH)6]。黄铁矿等硫化物的氧化是咸酸田土壤呈强酸性的主要原因。土壤硫的化学状况特别是黄铁矿和黄钾铁矾在剖面上的分布、数量和形态等与咸酸田的发育程度和改良熟化有密切关系。土壤硫的主要来源是红树林对海水中SO42-的吸收利用和富集。土壤硫化学性质对咸酸田的诊断和分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减轻盐碱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小麦对盐碱(模拟海水)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以耐盐碱型品种中麦998和盐碱敏感型品种济麦229为试材,研究模拟海水胁迫下不同耐盐碱型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模拟海水胁迫下,相较于耐盐碱型品种中麦998,盐碱敏感型品种济麦229的苗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鲜重、根干重、初生根数较对照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45.20%、24.62%、75.15%、57.24%、33.88%和34.74%,中麦998较对照降低程度明显小于济麦229。说明相较于耐盐碱型品种中麦998,模拟海水胁迫显著抑制盐碱敏感型品种济麦229的生长。模拟海水胁迫下,济麦229和中麦998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较对照显著升高,但济麦229升高的时间晚于中麦998,且增加幅度低于中麦998。随着模拟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中麦998和济麦229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均较对照显著升高,但济麦229升高的时间晚于中麦998,且增加幅度(1.64%~46.58%、4.32%~35....  相似文献   

8.
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不少于140mm、土层厚度1m以上的无水浇条件地区,利用旱作栽培技术,即增施磷、钾和锌肥,发挥旗叶节以上绿色器官的光合能力,则可获得4950kg/hm^2左右的籽粒产量。旱作栽培小株各营养器官^14C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为83.73%,对照为75.31%;旱作栽培小麦旗叶节以上器官对籽粒的贡献为62.03%,对照为56.61%。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熟棉田冬闲阶段的时,空,光,热资源种植冬牧70黑麦,不但能充分提高土地生产力,不能很快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并能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光、温、水对作物生产力影响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统计经验方法的描述性盐分模拟模块,并利用田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计算了不同气候年型和各种灌溉方案下浅层地下水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和次生盐渍化风险度。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只需1次灌溉的前提下利用咸水灌溉几乎没有风险,但生长季需2次以上灌溉时,就需咸、淡水轮灌,生长季结束后还需利用淡水灌溉洗盐。  相似文献   

11.
磷钾肥在轮作周期内的合理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麦、稻、棉、油四种作物的土壤磷钾肥系数及磷钾肥临界值测定田间试验,经过分析后确定了麦-棉-麦、麦-稻-油、油-稻-麦-棉三种轮作方式下轮作周期内的磷钾肥合理分配原则,即在麦-稻-麦轮作周期内,磷肥应优先施于棉花上,钾肥应优先施于小麦上;在油-稻-麦-棉轮作周期内,磷肥应优先施于棉花上,其次施于小麦,油菜上,钾肥应优先施于小麦上,其次施于油菜,棉花上,从而为生产上指导科学施用磷钾肥和提高磷钾肥  相似文献   

12.
段碧辉  孙奥  王芳  赵敏  杨军  项剑桥 《土壤》2023,55(6):1371-1379
为研究江汉平原荆门地区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质量,以水田(水稻田、油稻田、麦稻田)、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硫、速效磷钾和重金属As、Cd、Cr、Hg、Ni、Pb等15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确定权重并以间距法进行肥力综合评价,以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壤环境综合评价,两者叠加构造矩阵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耕地土壤肥力总体较好,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4.45,以二等和三等为主,各养分指标含量中等及以上均超过60%,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不同,以油稻田最高,麦稻田次之,水稻田和旱地最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以清洁为主,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土壤环境不同,油稻田和麦稻田无轻度及以上污染,旱地有1.25%轻度污染,水田有1.27%中度污染,主要污染贡献为Cd和Hg。综合评价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质量较好,中等以上耕地占比98.93%,且以油稻田和麦稻田中等以上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水分处理对专用小麦各营养器官氮含量积累、运转和子粒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中,开花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叶鞘和茎中氮含量逐渐降低,而根中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1)80%FC提高了各专用小麦叶鞘氮含量;豫麦34茎中氮含量在各处理下差异不大,豫麦49在60%FC下提高茎中氮含量,豫麦50茎氮含量在40%FC下最高。(2)各营养器官氮转运量品种间表现为豫麦50〉豫麦49〉豫麦34,各品种间不同水分处理下各营养器官氮转运量均为80%FC〉60%FC〉40%FC。(3)各品种叶鞘氮转运效率为80%FC〉60%FC〉40%FC;但不同品种间各水分处理下茎氮转运效率因存有差异,豫麦34为:40%FC〉60%FC〉80%FC,豫麦49为:60%FC〉40%FC〉80%FC,豫麦50为:60%FC〉80%FC〉40%FC。(4)各营养器官及总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为80%FC〉60%FC〉40%FC,各品种器官转运量和贡献率均为:叶鞘〉茎,器官转运效率为:茎〉叶鞘。(5)对豫麦34,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以60%FC为好,且蛋白产量达显著性差异;豫麦49和豫麦50,蛋白质含量以40%FC最高,蛋白质产量以80%FC最高。豫麦4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豫麦50蛋白质产量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力型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池栽、防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对两种筋力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筋力型品种间淀粉粘度参数差异达0.01显著水平,强筋型品种豫麦34稀懈值、糊化温度低于弱筋型品种豫麦50,而最终粘度、反弹值、高峰粘度和低谷粘度大于豫麦50。水分调控对两种筋力型品种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的影响,豫麦50主要粘度参数以灌4水处理和抽穗期灌1水处理较好,灌拔节1水处理较差;而豫麦34以灌1水处理较好,灌4水处理较差,其中拔节期灌1水与抽穗期灌1水差异不显著。分析两品种粘度参数之间的关系,豫麦50主要粘度参数间达显著相关水平,而豫麦34多数粘度参数间相关不显著,在栽培措施上豫麦50比豫麦34具有同步提高淀粉品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海拔对藜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藜麦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以陇藜1号和陇藜4号为指示品种,在海拔分别为2 912、2 730、2 151、1 980 m的临潭县城关镇、天祝县松山镇、通渭县马营镇和平川区种田乡进行了多点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藜麦灌浆期至成熟期延长,生育期也随之延长;随着播期的推迟,藜麦生育期呈缩短趋势,产量也降低。单株重、千粒重是直接影响藜麦产量的主要性状。产量变异系数陇藜1号 < 陇藜4号,说明陇藜1号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且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高温对小麦春性品种生育的促进作用,夏秋麦比冬播麦分蘖少,秆矮叶面积小,干物质积累少,生育期短,产量低。单位面积穗数不足是夏秋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多数年份夏秋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比冬播麦低,气候生态因素是决定二者大小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气温升高的交互作用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机制,在控制气室开展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藜麦的影响研究,设置对照CK(CO2浓度和温度与室外相同)、EC(CO2浓度为室外测定值+200μmol·mol-1,气温与室外测定值相同)、ET(CO2浓度与室外测定值相同,气温为室外测定值+2℃)、ECT(CO2浓度为室外测定值+200μmol·mol-1,气温为室外大气测定值+2℃)共4个处理,对藜麦灌浆期的光合作用、碳氮代谢以及成熟期的形态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T处理使藜麦的单株粒重降低75.73%,而EC处理使藜麦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50.14%,单株粒重增加38.20%;ET处理使藜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但EC、ECT处理均提高了藜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ET处理使藜麦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而EC处理使藜麦叶片的...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宜会宁县旱作区种植的藜麦品种,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以藜麦新品种陇藜2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藜麦品种(系)在会宁旱作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旱作区栽培条件下,参试藜麦品种(系)均能正常成熟,折合产量为2 341.7~3 091.7 kg/hm2,其中以18-19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 091.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3.80%;其次是YY32,折合产量为3 008.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0.73%。这2个品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株高适中,果穗紧凑,单株重量较大,增产潜力较大。综合考虑会宁旱作区的生产需要,认为18-19和YY32适宜在会宁县旱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筋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施氮量的响应,揭示其干物质积累特征,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中筋小麦'中麦8号'和'中麦175',弱筋小麦'扬麦22'和'扬麦15'...  相似文献   

20.
漯麦8号是漯河市农科院1998年选用鲁麦14为母本,豫麦41为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2007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