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粮食生产1.1粮食产量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867亿hm2,比2009年扩大88.6万hm2,增加0.8%;粮食总产5.464亿t,比2009年增加1560万t,增产2.9%。2003年到2010年,连续7年增产,总产由4.307亿t增加到5.464亿t,增加1.156亿t,年均净增3.5%,其中2007年到2010年4年连续保持在5亿t以上。  相似文献   

2.
《农业信息探索》2012,(5):25-25
农业部农情调查显示,2012年夏粮丰产的基础已经形成,只要后期天气正常,夏粮有望获得丰收。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1/4,冬小麦又是夏粮的大头,占到90%以上。2012年冬小麦播种面积2266.67万hm2,比2011年增加7.67万hm2,这为丰收奠定了面积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我国近年来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进出口及化肥投入变化特征,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我国2000—2020年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5种粮食作物的总产、单产、播种面积、进出口量及化肥投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产量在2003—2020年间连续17年递增,粮食总产的增加主要表现为东北、华北和西北农区玉米产量的增加。近20年5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以稻谷单产最高,但小麦单产提升幅度最高,为89.9%,稻谷单产提升幅度最低,为12.3%。与2000年相比,我国5种作物播种面积增加10.4%,总体上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19.9%和80.1%。2000—2020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4种作物进口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大豆进口量最高,2020年占到4种粮食进口量的82.6%。我国化肥用量和施用强度均经历先增后减过程,峰值为2015年的6 022.6万t。我国化肥用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农区和长江中下游农区,年均化肥用量占全国年均投入量(5 146.5万t)的55.1%,化肥施用强度则以东南农区和华北农区最大,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322.6...  相似文献   

4.
2010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00亿kg大关,胜利完成了500亿kg粮食产能工程。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501.3亿kg,比2009年增长15.2%,成为继河南之后第二个粮食总产突破500亿kg的省份。  相似文献   

5.
《农业信息探索》2008,(7):18-18
从河北省农业厅了解到,2008年该省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克服了早春干旱、病虫害发生较重、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力保夏粮生产。目前,全省夏粮长势良好,预计夏粮总产123亿kg,比2007年增加2.22亿kg,有望实现连续5年增产。  相似文献   

6.
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异常的自然灾害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结果,粮食总产量5.7121亿t,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上半年,种植业克服特大干旱、持续低温阴雨冰雪等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的影响,实现了夏季粮油丰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为全年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粮食生产 最近,国家统计局或有关部门先后发布: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0150亿t,比2006年增产350万t,增幅0.7%,是1985年来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1.1534亿t,比2006年增产145万t,增幅1.3%;秋粮产量3.5420亿t,比2006年增产0.6%。按主要品种:小麦产量1.0303亿t,比2006年增产167万t,增幅1.6%;水稻产量1.8649亿t,比2006年增产2.2%;早中稻均增产,晚稻减产,早、中、晚稻产量为3210万t、1.2023亿t、3416万t,分别增产0.7%、3.6%和减产1.5%;玉米产量1.48亿t,比2006年增加252万t,增幅1.73%;大豆产量1400万t,比2006年减少12.32%。其中主产区黑龙江2007年种植大豆316.5万hm^2,降幅7.91%,总产量462.1万t,低于2006年596万t,降幅22.47%。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年粮食总产量的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8年-2007年间山东省年粮食总产量为研究对象,基于后向传播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开展粮食总产量的非线性建模和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的年际变化呈现较强的非线性特征,建立的粮食总产量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两个验证样本的预测相对值分别为0.0475,0.0084,预测误差分别为5.38%和9.23%,在10%的误差范围内,可以应用于时间序列支持下的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探索》2011,(2):39-39
玉米是四川省产需缺口最大、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作物。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工作,深挖玉米增产潜力,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2010年全省玉米总产首次突破700万t,创历史新高,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上接第二期) 五、粮食分品种 (一)小麦 1.生产 2009年小麦播种面积2421万hm^2,比2008年增加59.3万hm^2;产量1.1495亿t,比2008年增产249.4万t。增幅2.2%,  相似文献   

12.
章丘地处齐鲁腹地,总面积1855km^2,总人口101.18万,其中农业人口82.12万人。章丘市是一个经济强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现有耕地面积7.56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33万hm^2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万t左右,成为鲁中腹地的粮仓。  相似文献   

13.
段健    徐勇    徐小任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5):381-388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是否会引起区域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利用198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县级单元人口、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等数据,采用分级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探讨不同时期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分别达4.45×107 t和396.53 kg,分别为1985年的1.97,1.39倍;粮食生产空间分布不平衡,284个县级单元之间粮食产量相差较大,1985—2015年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呈现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转移趋势;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单产支撑,1985—2015年粮食增产2.19×107 t,其中单产贡献率达94.25%,面积贡献率仅5.75%,但近几年单产贡献率下降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的认识,为区域制定粮食生产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57.05亿kg,其中商品量约占78%,首次实现了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全国双第一。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广大农民群众辛勤耕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产量达到5308亿kg;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比2008年实际增长8.5%。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探索》2011,(4):45-45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1年3月25日发表了《农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报告预测,2011年全球小麦产量将出现增长,但由于国际价格上升,经济落后的缺粮国家进口谷物的费用将会上涨。该组织表示,由于粗粮和水稻等作物尚未开始播种,现在预计谷物的总产量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信息探索》2012,(7):43-43
2011年中央财政支付的农机补贴是17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农机补贴力度.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就达到130亿元,在6月下发的第二批62亿元农机补贴资金中,中央重点向粮食主产区、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根据海洋、陆面状况的演变和天气气候主要特征等情况,对2010年冬季至2011年夏季全国年度气候趋势进行了会商分析和综合预测。  相似文献   

20.
1985-2010年西藏粮食产量对气候和耕地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藏宜耕土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且对气候变化敏感,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1985-2010年西藏粮食产量、38个气象站资料和4期遥感数据,采用Thornth waite模型和指数曲线法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离作物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气候变化趋势,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和土地变化率分析耕地的变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粮食产量与气候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5-2010年,西藏粮食总产量、气候生产潜力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分别为77.83×107 kg、7419.58 kg/(hm2·a)、1948.93 kg/hm2,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潜力实现率平均为25.86%,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粮食产量正在向气候生产潜力靠近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气候产量占粮食单产的比值在-10.74%~8.03%波动,变化幅度呈减小趋势,粮食生产受气候的影响程度不断下降;3)西藏≥0℃积温、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为2 224.53 ℃ 、11.41 ℃、387.48 mm,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生长季日照时数平均为1095.45 h,呈减少趋势,各气候要素变化的转折年份出现在1994年;4)西藏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气候产量与耕地面积、≥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量的关联度均介于0.633~1.321之间,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的关联度介于0.595~0.641之间。耕地面积、≥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该研究可为识别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