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干奶母猪实行群养常被认为有利于猪的福利,但母猪混群后的行为表现常给人以不同的印象.颈部和胁部的抓痕常是打斗剧烈程度的明证,打斗既出现在混群后的第一天,也出现于以后在饲槽旁争食时.因此,只要对母猪实行群养,房舍和管理就成了减少母猪攻击性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3.
传统饲养方式中哺乳母猪均采用猪舍内放置1窝仔猪和工头哺乳母猪的方法,上海农场系统自90年代初为提高母猪舍的利用率逐渐摸索出一个圈舍内词养2头哺乳母猪和2窝仔猪的饲养方式,俗称“单圈双养”,经过多年实践获得成功,目前已在各农场推广这一技术。本文着重谈谈哺乳母猪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限位栏单体饲喂母猪由于限制了活动空间,导致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乏情现象普遍,利用年限缩短,淘汰率高,因此,传统的单体限位栏饲养管理模式将逐渐被智能化饲养管理模式所替代。目前,智能化猪场怀孕母猪多采用群养的饲养与管理方法,将母猪从定位栏里解放出来,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能,它主要是通过电子饲喂站(简称G站)、电子耳标和智能化猪场管理系统软件来实现群养怀孕母猪的精确饲喂。本文介绍了智能化猪场怀孕母猪群养的饲养与管理的生产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5.
现在规模化猪场中母猪一般是在单体限位栏中饲养,空间狭小,母猪运动很少,容易应激,繁殖效率较低、淘汰率高。智能化群养技术将母猪从定位栏里解放出来,符合母猪的天性,能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能。文内综述了智能化群养系统原理、优点和应用现状,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猪舍设计是猪饲养管理的一部分,畜舍对母猪的繁殖力、行为、生理及其他方面都能造成一定影响,合理的规划有助于提高母猪的饲养管理和生产力。1猪舍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母猪年育成断奶成活仔猪头数和重量是衡量养猪场(户)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指标。母猪群的繁殖力,受到五种因素的影响:①青年母猪比例;②后备母猪留种至配种的时间间隔;③每窝断奶仔猪数;④年产胎数;⑤母猪断奶至淘汰的时间间隔。根据笔者在牧场工作期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经验,采取以下综合技术措施,将其贯穿于配种、妊娠、分娩、哺育和断奶的每一过程之中,使之达到每头母猪年产胎数2.1~2.3胎、年育成仔猪数26~28头、10周龄头重达22公斤  相似文献   

8.
智能型母猪群养管理系统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位栏的长期使用对母猪生产性能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剥夺了母猪的福利。为了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猪场引进了智能型母猪群养管理系统,以探讨新的母猪饲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很多养猪场的妊娠母猪采取群养方式,群养模式具有节约空间和提高福利水平的优点,但与单体栏饲养模式相比,人们可能还会考虑群养模式下的妊娠母猪生产性能、争斗和健康等方面,此外,我们也发现在母猪生产力、肢蹄问题、和福利等方面得出决定性结论的文献也比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描述了群养模式下不同给料方式、地面质量和垫料等因素对妊娠母猪行为、生理、损伤、免疫和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我们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性的建议,目的是提高当前我国群养模式下的妊娠母猪生产力和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
智能化母猪群养管理系统在猪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猪场的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母猪群养管理系统的新母猪饲养管理模式得到了养猪业的普遍关注,该系统不仅可以精确喂料,及时进行发情监测鉴定并分离待处理母猪,而且可以将母猪的信息全部传输到猪场管理者的电脑里,提升了猪场管理水平和效率。本文综述了智能化养猪系统原理、优点和成本分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我国母猪群配种受胎率相对较低,如何提高母猪生产力自然就成了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母猪群配种受胎率相对较低,如何提高母猪生产力自然就成了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影响母猪繁殖力的主要因素有品种、遗传、营养、配种、防疫等,而母猪繁殖力参数主要有年均繁殖胎数、胎均产活仔数及初生窝重等指标。提高母猪繁殖率应采取以下措施:1 做好母猪管理的基础工作 母猪管理的基础工作,即档案管理,如品种、胎次、配种时间、断奶时间、仔猪初生重、20日龄重、60日龄育成情况等都应详细记录。了解母猪的配种时间,就可对母猪的不同怀孕期予以区别饲养,合理安排栏舍。同时要做好公猪的生产性能记录,俗话说“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为达到优化选配,应及时淘汰不合格公猪,以提高母猪的胎均产活仔数。2 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15.
猪场每年要用后备母猪更换一定数目的经产母猪,以使猪场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其饲养管理状况是影响其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培育好后备母猪的目的是获得体格健壮、发育良好、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和高度种用价值的种猪。妊娠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胚胎的生长发育、产仔数、初生重、仔猪成活率、日增重、泌乳力和下一周期发情配种。只有保证妊娠母猪健康,才能保证胎儿的发育正常。因此,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成产的基础。鉴于此,《新饲料》杂志从2011年2期开始在"国外新科技"栏目陆续编译《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生产管理手册》,以供广大养猪业及饲料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饲养模式对母猪分娩前后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限位栏饲养模式和群养模式对母猪在分娩前和分娩后行为的影响,选取限位栏饲养模式下的大白和杜洛克怀孕母猪各18头、群养模式下的大白和杜洛克怀孕母猪各10头,记录在分娩前2周以及分娩后3周内的母猪行为,分析母猪分娩前后的行为差异以及不同饲养模式对母猪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母猪行为中,趴卧时间均占观察时间比例最高(85%),分娩后母猪趴卧时间增长(93%),而分娩前犬坐和站立时间占观察时间比例相对较少(3.5%和11.5%),分娩后其占观察时间比例更小(2.2%和4.3%)。在两种饲养模式下,两个品种母猪在分娩前的站立时间以及舔、嗅和针对饮水器等行为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分娩后(P0.05),分娩后的趴卧时间和针对饲槽的行为频率则显著更高(P0.05),表明在两种饲养模式下,母猪在分娩前与后的行为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而杜洛克母猪分娩前与后的行为差异更明显。在分娩前,限位栏饲养的两个品种母猪的啃栏和针对饮水器行为的频率显著高于群养母猪(P0.05),而分娩后群养大白和杜洛克母猪的趴窝行为均显著高于限位栏饲养的大白和杜洛克母猪(P0.05),表明限位栏饲养的母猪较群养母猪规癖行为发生频率更高,福利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智能型母猪群养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使用情况,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养猪户要提高养猪效益,想获得身体健壮、数量多、质量好的仔猪,养好母猪是关键。尤其要选择优良后备母猪群,应加强后备母猪饲养管理。笔者通过二十多年养猪生产技术指导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生产管理经验,现就后备母猪的选择与饲养管理技术,简述如下。1后备母猪的品种组合与选择1.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群养母猪在哺乳期是否发情、断奶到发情的时间间隔和其他方面的生产性能,将43头约克夏母猪和新生仔猪分别放在43个单独的产仔栏,母仔共同度过1、2、3周的时间,然后转入3个大栏合群哺育至断奶。试验分为3种处理组和3个重复试验,最终得出结论:母猪及其仔猪在各自的单栏内饲养和哺乳2周或3周之后,转入大栏合群养哺,可缩短母猪从断奶至站立发情的时间间隔;暗示母猪群养群哺时,一旦断奶就要马上开始发情鉴别,以便缩短母猪的繁殖周期,提高养猪生产效益;同时有利于断奶仔猪分群合群饲养、避免(或减少)合群后的敌对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因妊娠母猪饲喂量难以精确控制,造成母猪体重大小不同,引起母猪繁殖能力低、仔猪淘汰率高等问题,试验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妊娠母猪饲喂站,采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STM32单片机、工业相机、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结合独立采食的机械结构,实现妊娠母猪的精准饲喂,即利用RFID技术通过母猪佩戴的电子耳标对母猪个体进行识别;利用STM32单片机作为嵌入式控制单元与RFID读卡器通信,触发相机对进站的母猪拍照,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母猪体况数据的获取;依据母猪体况、胎次、妊娠时间等相应参数计算母猪饲喂量,控制投料电机实现精准投料。通过对6台饲喂站进行多组下料测试,对比分析理论投料量与实际投料量的差异,并计算下料精度;对70头妊娠母猪进行人工背膘测量与饲喂站测量,计算饲喂站体况等级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该饲喂站投料精度高于95%,能够实现精准投料;体况等级评定准确率达到92.9%,能够自动获得妊娠母猪体况等级,并且该系统运行稳定。说明基于机器视觉的妊娠母猪饲喂站能够自动获得妊娠母猪体况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