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业灌溉用水量的准确预测对于研究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农业灌溉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区域尺度转换,研究总结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预测的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灌溉用水量预测模型主要基于作物需水机理、数理统计规律以及启发式算法;农业灌溉用水量预测方法存在局限性、灌区尺度转换研究较少,以及影响因素存在时空变异性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预测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综合分析重庆市奉节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西南区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四期(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面出发,揭示区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依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基于奉节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空间格局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体,同时交错分布其它土地类型的特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地面积分别减少 78.84 km2、3.73 km2、2.54 km2,而林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3.36 km2、46.67 km2、9.03 km2。受三峡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期的前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分别为849.38 km2和425.17 km2;2010—2015年间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分别为9.93 km2和7.09 km2。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究区域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农业因素是影响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计算和分析了湖北省近年来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以及湖北省市域尺度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在水土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状况评价与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基础上,从资源平衡关系入手,采用水资源承载指数等指标,对2000—2012年省域与市域2个层面的水资源平衡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属于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省区。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有限,随着未来人口的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在现有的水资源量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将会成为湖北省中东部城市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增加、农用化学品投入不断增加等,农业环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构建农业环境评价方法已成为评价农业环境变化的重要工具。为更好地构建中国农业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以衡量不同区域尺度农业环境变化,采用比较研究法,从农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选择标准、理论以及指数体系组成、评价模型等方面,对中国与欧盟农业环境评价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在农业环境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环境指数指标选择原则及指标,创建农业环境数据库,并在农业环境指数评价模型构建等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完善,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期为评价中国农业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农业环境政策应用效果等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资源安全研究已成为当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此文在诠释耕地资源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耕地资源安全评价、耕地资源安全预警以及耕地资源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中国耕地资源安全应在基础理论、安全综合、安全模拟、研究尺度以及保障主体行为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其中综合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耕地资源安全模拟是未来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从县级层面上了解耕地变化的趋势特点,更好地实现耕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笔者研究了偃师市1997—2004年耕地时空变化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4年偃师市耕地变化分为数量增加和数量减少两个阶段;变化幅度区域分布不同,经济发达乡镇高于落后乡镇,中心城区、重点乡镇高于一般乡镇,山区乡镇高于平原乡镇。其变化除受政策、观念等因素驱动外,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西部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吉林省西部耕地资源,找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以吉林省西部各县(市)2001—2009年耕地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吉林西部耕地面积变化和各县市耕地利用动态幅度、相对变化率以及耕地面积增减特征,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吉林西部2001—2009年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001—2009年吉林西部耕地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为0.37%,其中,镇赉县耕地利用动态幅度、相对变化率较大,分别为0.74%、2.03%;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和农牧业发展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通过研究发现:吉林西部耕地资源9年间呈现递增趋势,人地矛盾并不突出,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焦点之一的驱动力机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它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最核心的研究部分。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的层次性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影响因子时空尺度效应与一致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定量化与空间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内在和外在机制以及促进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乡村土地流转的镇域差异,丰富对土地流转尺度效应的认知,选取重庆市现代农业与统筹城乡示范窗口江津区为样区,基于2007—2012年24个乡镇的农经统计面板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从镇域尺度视角研究乡村耕地流转形式、流转去向和流转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区位状况、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农业政策和市场5个方面剖析驱动镇域水平耕地流转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域水平耕地流转形式均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呈现多样化;土地流转去向中,农户是耕地最主要流入方,其次是企业,专业合作社最少;镇域水平耕地流转年际差异显著,变化趋势以“先增后减再增型”和“增加型”为主,呈现多元化;镇域水平耕地流转规模属随机分布,空间自相关程度逐年减弱,且空间关联类型格局随年际变化总体表现出不稳定性;镇域水平上,农业劳动力数和养殖业商品化率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最大,流转率随农业劳动力数减少而增加,而随养殖业商品化率提高而增加。此外,固定资产、劳均耕地和农转非率对耕地流转规模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立足镇域特色,以不同层次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出促进土地顺畅流转的施政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退耕重要阶段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兼顾生态退耕过程中的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开展中国生态退耕政策实施重要阶段(1999—2008)的耕地时空变化特点的研究十分必要。根据各省市级耕地增减变化数据,利用分布重心计算模型和分区比较方法,探讨了中国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从区域尺度分析,研究时段内耕地面积减少幅度排序为:西部>东部>中部;生态退耕政策实施的重要阶段可划分为2个时期:一是生态退耕前期,以耕地面积急剧减少、面积分布重心向东移动为特征;二是生态退耕后期,以耕地面积缓慢减少、面积分布重心向北迁移为特点;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占用所造成的耕地变化,对耕地面积分布重心迁移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提示,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是制约中国耕地整体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而耕地分布重心向北移动使生态退耕的成效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便是贫穷落后、人少地多的滇西北高寒山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仍需要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保障。笔者以滇西北高寒山区的典型县份--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定量分析该县1996-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特点,拟合得出耕地、园地以及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宁蒗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三大因素的驱动。这将有助于正确处理滇西北高寒山区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1999—2018年四川省181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法,描述了其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索了其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9—2018年间,四川省总耕地面积经历了连续减少、缓慢增加、波动变化、迅速增加和稳定变化5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全省耕地空间上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川西北高原区与成都平原区。其中,川西南山区与川西北高原区耕地面积表现为增加状态,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与盆地周边山区耕地面积表现为减少状态,重心南移现象明显。影响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农业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3个因素。其中,农业发展基础牢固是川西北高原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特征正向驱动盆地周边山区耕地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负向驱动川中丘陵区耕地的变化,而成都平原区与川西南山区耕地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负效应与农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的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结论将为四川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利用与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实现农业大规模管理和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软件获取耕地斑块面积指数(PAI)、斑块形状指数(PS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 3个指标值来衡量耕地细碎化程度,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耕地细碎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形状指数(PSI)、斑块密度指数(PDI)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东—西—中部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2)耕地细碎化呈现空间集聚性,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中,以L-L型为主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县城周围;(3)人均耕地面积对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有较显著的影响,呈正向作用,坡度和宅化率对其形成负向作用;劳动力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形状指数有负向作用。该研究可以为提高区域耕地利用率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的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区域某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可以了解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并为进一步制定符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划,尤其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运用遥感软件ENVI 4.8对崇明岛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速率及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总面积不断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不断变化,表现出耕地及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林地降幅最大;建设用地、水体及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不断提高。引起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包括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等;表现为碳源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减少,而表现为碳汇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则增加。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王昕  黄乾  孙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72-177
黄河三角洲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以东营市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92—2010 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总体趋势是建筑用地、水体、盐田、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滩涂、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其中建筑用地增加了5.92%;(2)研究区耕地、盐田、建筑用地、水体之间频繁地转换关系,1992—2010 年耕地355.79 km2转为了建筑用地, 225.75 km2的滩涂转为盐田;(3)研究区8 种土地类型斑块个数51650 减少为32892,且耕地7 个景观指标均减少;(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宏观影响因子是政策导向,直接驱动力为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滨海盐碱地改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东部耕地资源紧缺、人地供需失衡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增加耕地,保证"占补平衡".滨海盐碱地作为一类潜在的土地后备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对缓解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滨海盐碱地的资源现状及主要特点,从物理、化学、水利工程、生物4个方面总结了当前滨海盐碱...  相似文献   

17.
农地边际化现象的宏观诊断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雯  刘学录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3):155-160
通过对兰州市农地边际化研究总结、集成农地边际化理论,为兰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解释寻求出新的研究思路。在界定农地边际化的本质及其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90—2010年兰州统计年鉴、兰州市的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对兰州市农地边际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层次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兰州市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过“1次明显的边际化现象与2次边际化迹象”。农地利用在1990—1992年出现了1次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迹象;在1995—2002年,出现过最为严重,时间持续最长的1次农地边际化现象;之后的2004—2005年出现农地边际化迹象相对缓和、时间短。在农地边际化规律的作用下,集约度和播种面积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和缩小,农地边际化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兰州市近20年来农地利用中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8.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threa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of Three Gorge Reservoir caused by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and degradation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seeking the means of suitable utilization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is very necessary.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ivating modes make great influence to the lost of water, soil, and fertility, aiming at the utiliza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in Three Gorge Reservoi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ective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cultiv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ivating modes and the water and soil lost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ost of water, soil, and fertility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in different cultivating mod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are given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