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江苏沿海14县(市、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采用熵值法结合GIS技术,对江苏沿海地区县域尺度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得出:(1)江苏沿海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呈现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通州市、海门市、东台市城镇化水平较高,东海县、赣榆区、响水县、灌南县、灌云县较低。(2)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大丰市、东台市、射阳县、如东县发展水平较高;灌南县发展水平最低;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南向北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海门市、通州市、启东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灌南县、响水县、灌云县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南到北基本呈递减趋势,通州市发展水平最高,灌南县、响水县、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呈"北高南低"的态势,滨海县、东海县、灌云县、东台市发展水平较高;通州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发展水平较低。(3)运用相关性分析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个体从业人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较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呈负相关。(4)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出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筛选中国健康和养老追踪调查的(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和2015年的全国追踪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做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分化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相对于纯农户,农地转出对农户兼业化和非农化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并且对农户非农化的影响更加显著。相对于兼业户,农地转出对农户非农化没有显著影响;(2)相对于纯农户,农地转入对农户非农化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农户兼业化没有显著影响;相对于兼业户,农地转入对农户非农化没有显著影响;(3)户主为老年人、家庭人口、承包地面积和所在地区总体对农户分化具有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交通状况总体对农户分化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户生计分化成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当前农民新村建设模式需要适应农户生计分化和农业生产生活的双重要求。以山东省沂水县4个典型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农户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就业时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农户生计结构呈现的特征,探讨农户生计分化与农民新村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研村农户生计非农化倾向明显,4个村庄人均非农收入和劳均非农就业时间比重均超出70%,生计收入主要依靠非农业生产,但是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户重要的生计方式;2)受县域和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靠近县城的韩家曲村农户生计多元化越突出,县域内就业生计表现明显,而远郊、偏远山区的李家营村、四旺村和东土沟村农户非农化生计以县域外就业为主;3)近郊村非农生计结构突出,其新村建设宜倾向于集中形态;远郊、偏远山区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其新村建设宜适当分散布局;4)集中上楼的模式忽略了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居住方式超前于农户生计分化,会对农村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农民新村建设要考虑农户生计分化出现的新特点,匹配多元化的农民新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江苏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高质量发展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下,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海洋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等挑战。江苏沿海地区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必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发展;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对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带来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为例,提出了农业科研单位要抓住机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用科技新成果服务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近期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对三峡工程农村移民进行实地调查,用潜在聚类分析定量划分农户生计策略的类型,并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分为农业自给型、农业经营型、兼业化型和非农化型4种类型;收入多样化现象普遍存在,非农收入对不同生计策略的收入差异起决定作用;兼业化型和非农化型生计策略明显优于其他策略,农户选择优势生计策略取决于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政策,通过提高农户人力资本来实现生计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姜天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50-1152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户行为。具体分析了工业化进程对农户非农化行为的影响和动因。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理性的农户根据收入最大化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农户行为逐渐分化。工业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劳动的分配、农户土地的投入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等方面;工业化对农户行为非农化影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拉力和推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实现我国沿海地区粮食总量平衡的最佳途径是努力提高沿海地区的粮食自给率。从沿海地区的科技、资金、资源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沿海地区粮食自给率的优势所在。近年来,沿海地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所产生巨大效应,说明较大幅度地提高沿海粮食生产的水平是可能的,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江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92-11894
土地规模流转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必然选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农化和专业化成为新时期农户分化的主要趋势。在阐述当前农户分化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同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提出了促使土地规模流转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域旅游是时下热点话题,国家大力推行各地发展全域旅游。江苏是旅游大省,势必重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而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实行旅游合作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江苏沿海地区旅游合作,本文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江苏沿海地区旅游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分析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规律,以河北省东马营村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ArcGIS矢量化等方法,分析其工业化发展历程,并选取扩展强度指数、容积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等指标,在微观尺度上对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及其驱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东马营村箱包工业的发展导致当地经济非农化、农户从业结构非农化,当地纯农型农户所占比例不足1%,其显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2)东马营村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扩展强度、多样性、建设面积与建筑面积等持续增长,其动态演变是与工业化发展历程相适应的。研究认为,未来应借助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等缓解快速工业化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同时应做好耕地流转,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厘清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逻辑对提升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武汉城市圈的483份农户调查问卷,以耕地价值认知为中介变量,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作用于耕地价值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在较高的耕地价值认知水平下,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负向影响效应将会减弱;非农兼业带来的收入增加会提高劳动力被资本替代的可能性,这使得农户分化对于劳动偏向型保护行为的负向影响效应要大于资金偏向型保护行为。据此认为,应大力推广资金偏向型耕地保护措施,加大对耕地多功能价值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3.
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区域开发的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喀什市的基础设施骨架与城市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考察喀什市的交通运输骨架现状,然后探讨喀什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接着分析喀什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最后从宏观上就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福建省山海协作的必要性,比较分析了国外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得出福建应采取完善相关法规,灵活多样的援助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教育和科技促开发等措施来促进山海协作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收作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途径,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别从公共利益目标、行政操作过程、土地补偿3个方面出发,发现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存在着公共利益范围不明确、土地征收行政操作过程不规范、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较低等问题,进而导致征地冲突等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出了今后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方向:完善土地征收内涵,明确公共利益范围;规范土地征收操作过程;适当提高现有土地征收补偿价格;充分做好市民化后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16.
陈媛 《现代农业研究》2019,(11):134-135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化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逐步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我国必须对 其加以关注,不断将其向正确的方向引导。新型城镇化主要是以人为本的模式,因此城市中的 一切都应该以人基本点,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领导核心,积极创设优良的情境。在现阶段,新型 城镇化的管理只要合理进行,则可以消除城乡差异,让城乡能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2003~201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税收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本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最低,中部较低,西部最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宏观税负、个人所得税以及消费税的增加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房产税的增加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通货膨胀、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程度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梁颖  蔡承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28-17630,17633
基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了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区域优先序选择。东部地区优先提升城镇化质量,对小城镇建设进行长远规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发展与国际城市化水平接轨;中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走城乡互动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西部地区优先建设新农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强调发展休闲农 业的重要性。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生态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有利于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拥有自然生态景观,兼具生活、生产、工艺、文化等多功能结合的发展地,与城 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其强大的集聚功能吸引 大量的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镇,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有效促进了城镇 化的发展,但其带来的农业人口流失、农业产业萎缩等也给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一 系列困局与挑战,继而影响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面对空心化带来的城镇化发展瓶颈,应 该转变城镇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和进行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并以此为纽带,在夯实农 村现实发展能力、克服农村空心化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最终实 现城乡的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