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辐射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诱发生物遗传物质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培育新品种.我国大豆辐射育种研究始于1958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翁秀英、王彬如等先后育成黑农4号、5号等10多个新品种(系).60年代初,辽宁省开始进行辐射育种研究,先后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辐射育种已是行之有效的大豆育种方法之一,它对改善性状有独到之处,能够获得杂交所得不到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黑龙江大豆诱变育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技术相结合、辐射诱变与化学诱变相结合、辐射干种子与活体植株相结合、航天搭载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推广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高产、抗病、高蛋白、高脂肪大豆新品种22个,累计推广面积1425.4万hm2,7个新品种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选育出一批具有高蛋白、高脂肪等优良性状的突变材料,为大豆品质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辐射诱变技术是大豆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我国在大豆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辐射获得的大豆农艺、经济、品质等性状突变情况,总结了当前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探讨了今后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60钴-γ射线五种剂量辐射4个大豆稳定品系的风干种,研究海南岛加代在大豆辐射育种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海南种植M1比北方种植M1可获得最高的存活率和较多的不孕,半不孕植株,北方种植M1的半致死剂量为18KR左右,海南岛种植M1时可加大剂量至20KR,经南方加代的M2在成熟期,百粒重及蛋白质含量方面比北方M1产生有M2变异幅度更大,出现早熟,大粒,高蛋白质含量植株机率高。  相似文献   

5.
李传仁 《农业与技术》2001,21(4):63-63,73
找出影响大豆蛋白含量的因素,采用不同的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蛋白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豆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1998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0 9万hm2 ,大豆是日本人民重要的食物营养源。1 育种研究历史(1)品种的引种、比较阶段。日本从明治时代初开始品种的引种、品种的比较试验。秋田县自1881年开始品种的引入试验 ,作为国家的育种引种是1893年在农业试验场开始的。而在北海道是与设立北海道开拓使团的同时 ,于1968年开始正式育种试验。(2)品种的系选与杂交育种阶段。1910年在陆羽农业试验分场进行分离法改良品种 ,1911年开始杂交育种 ,在此分场1916年分离出了陆羽8号(纯系分离) ,1922年普及推广了陆…  相似文献   

7.
<正>我校大豆遗传育种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现有核心研究成员6名。在我国作物育种学、生物统计学主要创绍人和大豆科学育种奠基人王绶先生以及吕世霖、程舜华、郭显荣、李贵全为代表的5代大豆育种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选育通过国家、部、省级审定的大豆新品种16个,获得国家、省级成果奖励18项,出版著作、教材11部,发表论文150多篇。近年来,在野生大豆资源评价与利用方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考察了全省70多个县(市、区),搜集野生大豆资源300多  相似文献   

8.
9.
猪的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品种改良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大豆品种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豆遗传基础。而如何创建一个广泛的大豆遗传基础又是其中的关键之关键,大豆引种是拓宽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之一,各个国家的大豆育种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大豆引种的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小麦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总结了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团队2010年以来的科研成果及育种经验:(1)育成了11个小麦新品种(系),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3个通过河南省审定,4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育成的新品种(系)平均产量8 073.0 kg/hm2,较对照周麦18号增产6.80%,最高产量潜力12 000 kg/hm2;平均株高75.4 cm,抗倒性较好,抗寒,抗条锈、叶锈病和白粉病,感纹枯病和赤霉病,落黄好;63.6%的新品种(系)携带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1、7+8,平均蛋白质含量15.46%,湿面筋含量32.4%,沉降值47.2 m L,稳定时间10.0 min,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周麦系列品种的品质得以明显改善。(2)采取常规育种+有限回交+分子标记+品质和抗病性鉴定+就地加代技术,把高产矮秆周麦育种材料与国内外优异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7Ag·7DL易位系、7OE优质亚基、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慢病性的小麦材料进行杂交组配,创制出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有所突破的优异种质资源10份。并针对周麦系列品种目前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感纹枯和赤霉病、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薄弱等问题,提出周麦系列育种工作重点应在创制新种质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常规育种+分子标记+品质测定+就地加代技术+DH技术+抗病性鉴定等育种体系,选育出高产、稳产、广适、抗倒、抗寒、抗病、耐旱、优质、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小麦新品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12.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次进行遗传操作,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最终实现大豆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中国大豆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的开创者,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知识所限对未提及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此致歉。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大豆分子育种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普遍存在,然而,有些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如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则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大豆分子育种正朝着遗传图谱信息多元化、基因发掘规模化、分子育种技术高效化、分子育种理论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油大豆品种是从事高油大豆生产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辽宁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高油大豆生产,首先解决高油大豆品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外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育种现状,以期为我国大豆产量性状遗传改良、理想株型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发展转基因大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转基因大豆有利于改革耕作制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推进科技进步,对于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大豆育种中应用前景巨大.简要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同时概述了大豆遗传转化主要采用的花粉管通道法、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  相似文献   

17.
大豆新品种锦豆 3 7号是锦州农业科学院经作所选育而成。 1 989年锦州农业科学院经作所采用高产、抗病、生育期长的MC2 5为父本 ,与亲缘关系远、抗性强、熟期中等的龙 982 5为母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 990~ 1 993年 (F1~F4 代 )经系谱选择 ,选出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整齐的株系 891 5-6-2 ,并于当年去海南繁种。 1 995~1 996年进行所内品比试验。 1 997~ 1 998年参加辽宁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1 998~ 1 99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生产试验。 2 0 0 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主要特征特性1 1 植物学特性亚有限结…  相似文献   

18.
Z综述了分子标记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世纪1号大豆系从一个高秆,不分枝,属有限结英习性大豆品种中经自产分离,选择一株典型变异株,历经7年选育而成。具有早熟、丰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病、耐湿、 耐低温、分枝性强、扇形等特性,每667m^2产量400kg,全生育期120d,需有效活动积温2400℃,适应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早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大豆新品种“长农 9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 ,阐明了其适应区域和主要栽培技术 ,为“长农 9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