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反映了佛耳丽蚌年龄与生长、生活习性、食性、繁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一)佛耳丽蚌是一种生长缓慢、寿命长的淡水河蚌。(二)佛耳丽蚌只适应在江河中生长,而不适应在静水的水域中养殖。(三)佛耳丽蚌的食性主要以硅藻为食。(四)佛耳丽蚌的繁殖季节在2-5月,以3-4月为盛期。(五)佛耳丽蚌的种群已严重衰竭。  相似文献   

2.
佛耳丽蚌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西  高健 《水产学报》1991,15(4):344-347
佛耳丽蚌(Lamprotula mansuyi)是大型的稀有淡水经济贝类。与其它丽蚌相比,佛耳丽蚌贝壳大而厚实,是生产大型珍珠核和制作贝雕工艺品的优良材料,而且利用该蚌能培育大型的天然珍珠。因此,该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关于佛耳丽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从广西左江搜集了大量的样本,对佛耳丽蚌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生长规律,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佛耳丽蚌是广西特有的淡水野生贝类,其自然资源十分枯竭,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左江被糖厂、矿场数度污染,江中挖沙、淘金,电、毒、炸酷渔滥捕,种种致危因素使左江水域生态环境遭致严重破坏,本次调查表明:原左江盛产的佛耳丽蚌,其自然资源及其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对佛耳丽蚌资源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佛耳丽蚌     
在广西左江及清水河急流险滩上,栖息着一种稀有、大型的淡水河蚌——佛耳丽蚌。这种蚌外形似佛像的耳朵,壳的顶部高而突出,前部短,后部长,自壳顶至前端的距离仅占蚌壳全长的五分之一,前部呈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水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对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8个点的水质进行了2次调查监测,选择DO、CODMn、TN、TP4个污染物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应用灰色聚类法对其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监测断面水质类别。结果表明:江州区内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Ⅲ类,不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龙州县内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Ⅰ和Ⅱ类,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陆鼎言 《水利渔业》1992,(2):44-45,48
三角帆蚌是我国特产的优良育珠蚌种,为探索快速育蚌的新途径,我们于1986—1988年,在湖州市区乔溪乡红旗水库上游的消落区,开展了淹没式蚌池育蚌试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情况1.蚌池结构与尺寸。淹没式蚌池分别建于红旗水库库尾西北侧的南坞村施家桥下和东北侧石郎鸡场下游入库侧,总面积6000m~2,水位变幅2—3m,试验池的尽寸为60m×25m×1.5m 和70m×20m×0.5m。为充分利用库区上游丰富的砂石资源并降低生产成本,蚌池均用新型、价廉的埋石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水质调查监测的结果,选择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等4个代表性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应用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保护区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内的保护区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Ⅲ类,不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的要求;位于龙州县境内的保护区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Ⅰ类,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应开展保护区沿江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加强保护区内水域的管理,进一步改善水质,修复佛耳丽蚌的栖息环境,使保护区真正起到保护佛耳丽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西万年县养珍珠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过去小蚌培育惯于采用泥池、水泥沟、网箱等形式,但成本都较高。为了探索育蚌的新路子,1993年大东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始利用库湾育蚌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库湾的选择 大港桥水库是一座中型山谷水库,库内库湾较多,正常养殖水面2600余亩。为达到快速育蚌的要求,选择了避风向阳,光照时间  相似文献   

9.
科学育幼蚌成长快效益好江西万年县苏桥乡珍珠场1992年开发养殖水面120余亩。为了逐步形成幼蚌自养、手术自做、珍珠自育的配套生产体系,同年8月23日从本县上坊乡珍珠场购买体长2厘米左右的三角帆蚌幼蚌96万只,经过一年来的精心培育,共收获成蚌59.4万...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一些养蚌育珠单位和个人为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多采用“池底养小蚌,水面育珠,水中养鱼”的养殖方法。但往往由于经验不足,造成底养三角小蚌生长速度不快,养殖效果差。1 小蚌生长缓慢的原因1.1 池塘底质不好 三角帆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沼、池塘水底,利用斧足挖掘泥沙,营底栖生活,但在小蚌阶段(壳长2~3厘米),其生活能力较差,运动能力不强,这时如将小蚌撒播在淤泥太厚、粘性土壤或底质坚硬的池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培育大规格一龄幼蚌的工作,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培育大规格一龄幼蚌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1.网箱养殖法 (1)水面条件水质清新,有缓流水的河沟开阔地带和池塘。 (2)水质要求幼蚌适于生长在泥质底的水体,并要有清新的流水、丰富的溶氧、充足的饵料。一般以透明度掌握在30~40厘米和pH值稳定在7~8为宜。  相似文献   

12.
13.
所谓“3232”鱼蚌混养模式,即一亩水面产鱼300公斤,吊养珍珠蚌200只,套养幼蚌300只,年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此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上层吊珠,中层养鱼,底层套蚌,立体开发,收入倍增。近几年在益阳地区一些渔场大力推广,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但在养殖技术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四点: 一、鱼种放养每亩可放养尾重60克左右的鲢色250尾,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池蝶蚌的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蝶蚌 (Hyriopsis schileerii)是日本的特有种,出产于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它与我国的三角帆蚌为同属不同种。据有关资料介绍,池蝶蚌的主要品质指标优于三角帆蚌,产珠质量高,日本主要靠池蝶蚌培育淡水珍珠。  为了改变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我们于 1997年底引进日本原种池蝶蚌,吊养于独立的水体中 (此水域为稻田新堵成的池塘,内无任何蚌源 ), 1998年 5月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繁殖幼蚌 26.7万只,经过三年的培育,现平均个体为 14厘米,最大个体达 20厘米,总成活率为 80%。  一、池堞蚌的形态特征  池蝶蚌的外部形态…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以来,我县三角帆蚌蚌病蔓延严重,育珠蚌的成活率甚低,严重的地方甚至全部死亡。据统计,1979年以前,全县养殖的三角帆蚌要占总数的80%左右,三级以上的优质珠占21.6%。尔后,随着蚌病的蔓延,三角帆蚌的比例下降到10~20%(1981),三级以上的优质珠下降到3.2%;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幼蚌也只长到3~4厘米,到第三年后才能达到10厘米左右,方能作育珠蚌用,接种后三年才能收珠,整个周期共需六年时间。  相似文献   

16.
鱼,珠,蚌立体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武穴市朱奇武村珍珠一场,近几年来,优化生产结构,实行鱼、珠、蚌立体养殖,以鱼带蚌,以蚌补鱼,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1年洪灾之年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该场实行鱼、珠、蚌立体养殖技术简介如下。 1.池塘的选择进行鱼、珠、蚌立体养殖的池塘,要求水源条件优越,灌排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蓄水要达到2.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能过厚,过  相似文献   

17.
18.
2001年我们进行了鱼蚌混养试验,通过在蚌塘中合理搭配一些吃食性鱼类,采用鱼蚌共生,有效地利用了水体空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基本情况1.养殖池塘的选择鱼蚌混养池面积25亩,呈南北向、长方形结构,平均水深1.85米,排灌自由,由水泵提水,源头水质良好,无污染。2.清塘消毒鱼、蚌放养前一周,选择晴天,每亩用生石灰50千克,进行干池清塘消毒。鱼种、虾种放养前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网具和各种工具都要专塘使用,对草食场也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3.插片河蚌的挂养2001年2月份…  相似文献   

19.
绢丝丽蚌(Lamprotula fibrosa Heude)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古异齿亚纲、蚌目、蚌科、丽蚌属,为我国特有淡水经济蚌类[1,2].其贝壳壳厚、坚硬和皎白,是制作珠核的特优材料[1,2,3],亦是制造可溶性钙粉和珍珠粉的优质原料,因而经济价值极高.在我国淡水水域中可广泛地进行移植、增殖和养殖.  相似文献   

20.
陈家鑫 《科学养鱼》2001,(10):36-36
象鼻蚌,因其体态硕大、肉质鲜美,近年来风靡我国的海鲜市场,高档餐馆、酒楼常见其真容。两片颇大的贝壳容纳不下它那粗壮的身躯,无论它如何紧闭双壳,那条如同象鼻的粗脖子进出水管因过于粗大而缩不进壳内,只得暴露于壳外。所以,商业上称其为象鼻蚌。象鼻蚌来自何方它的生态习性如何可否在我国养殖在我国却鲜为人知。为了普及象鼻蚌的有关知识,推广它的增养殖技术,特作此介绍。一、“Geoduck”一词的来源及象鼻蚌的分类学地位象鼻蚌在英文中称之为“Geoduck”。该词源自美洲印地安人的发音“gwe-du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