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鲙鱼,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海水网箱养殖的一种重要鱼类。尽管网箱养殖石斑鱼优点很多,但是仍然存在着养殖过密、海区污染严重,以及病害严重,特别是赤点石斑鱼被鱼虱寄生而发病致死,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惨重。同时,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扩大了江河入口的湖泊沼泽等低盐水环境,因此,海水养殖石斑鱼并不是唯一理想的养殖方式。但鱼虱等多种海水寄生虫在低盐环境中不易存活,进行低盐养殖石斑鱼的试验研究具有生产上的实际意义。目前已有学者在赤点石斑鱼成鱼对盐度范围11~41适应性方面与盐度对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做  相似文献   

2.
赤点石斑鱼围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营养价值较高,属于高档优质鱼类。浙江省温岭市于2002年引进赤点石斑进行网箱养殖,获得成功。随后,为探索赤点石斑鱼的池塘高效养殖,笔者又从福建、舟山、温州等地引进自然种苗开展试养,积累了一些技术与经验,现将赤点石斑鱼围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1.水质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盐度不低于16,pH在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丁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2.底质要求海底平坦、倾斜度小,泥沙底质易于下锚、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将体质量(10.82±0.17)g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cm×水深50cm池中,每个池中10(G_(10))、20(G_(20))和40(G_(40))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4次水质。8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赤点石斑鱼的生长、存活和水质。随着养殖时间的加长,成活率逐步降低,但整体保持在40.00%~90.00%之间,G_(1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G_(40)组(P0.05)。试验结束时,赤点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变化在(47.97±1.98)~(68.02±2.34)%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变化在(0.70±0.33)~(0.93±0.42)%/d之间,两指标不同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鱼的肝体比(HIS)、内脏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正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隶属于科、石斑鱼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以及日本南部等地,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水产养殖中一种经济价值高的品种。长期以来,赤点石斑鱼养殖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采捕,因被过度捕捞,野生资源和养殖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试验对亲本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并对苗种在开口阶段就加强营养,以提高育苗成活率,旨在为赤点石斑鱼实现工厂化养殖提供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6.
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点石斑鱼(Epincphelusakaara)是名贵的海水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爽滑、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由于受到近岸海水污染,滥捕的影响,赤点石斑鱼已很少捕获,在我省沿海已接近绝种的边缘。开展对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拯救该鱼类,已是水产业界的当务之急。近十多年来,各国水产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对赤点石斑鱼进行过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赤点石斑鱼是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海水网箱养殖的名贵经济鱼类。目前,国内外养殖石斑鱼的饵料主要是小杂鱼和虾蟹等。随着近渔渔业资源减少,作为饵料的新鲜小杂鱼数量越来越少,满足不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福建霞浦进行了配合饲料饲养赤点石斑鱼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产函数确定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最佳放养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广东省惠阳县网箱养殖的生产统计数据,拟合了赤点石斑鱼的生产函数。该生产函数为不过原点的二次模型,其变量包括放养密度、养殖期、鱼种规格、养殖期以及成活率等。该模型的产量生产函数为:Y=-.000 495D^2+0.930D-0.000 887D.Fs-0.010 3D.Cp+0.686Fs+5.448Cp-169.783,R^2=0.8970。据此求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放养密度与养殖规格、养殖期及上  相似文献   

9.
毛连环 《河北渔业》2020,(4):1-3,19
通过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亲本强化、苗种繁育阶段的饵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牡蛎作为赤点石斑鱼亲本营养强化饵料使得亲本成活率达89.33%,所产的卵子平均受精率达78.9%、孵化率达80.1%,均显著高于使用南美白对虾和蛏子组(P<0.05);苗种培育至摄氏卤虫阶段,采用鱼油(4 g/L)与经小球藻强化轮虫和虾青素(5 g/L)混合代替,成活率29.53%,全长增长率175.00%,效果最佳;苗种培育至摄氏桡足类阶段,采用鱼油(4 g/L)与桡足类和虾青素(5 g/L)培育,成活率和全长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后期采用软颗粒料(鳗粉:鳀鱼=3:2,添加虾青素5 g/kg)可极显著提高赤点石斑鱼的养成成活率和全长增长率(P<0.01)。  相似文献   

10.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芬  郑松勇 《水产科学》1994,13(5):12-14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贾芬,冯德庆,刘建,林刚,郑永标(福建神州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350003)郑松勇(厦门水产学院361000)关键词:赤点石斑鱼,配合饲料,营养成分石斑鱼(Epinephelussp.)是沿海夏秋季钓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又是一...  相似文献   

11.
赤点石斑鱼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 kaara)隶属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俗称红斑、鲙鱼,是一种名贵的岛礁性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以及印度、日本和朝鲜沿岸。该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2.
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正>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Iegel)广东俗称红斑,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网箱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还未掌握人工育苗方法,在以往的网箱养殖生产中,全靠天然鱼苗。研究解决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问题,已列为重要攻关课题之一。各有关水产单他相继开展对此课题的研究。许波涛等1983  相似文献   

13.
湛江市现有对虾养殖面积近40万亩,其中旧虾塘近15万亩,同时还有大量的海滩涂鱼类养殖池塘,单一品种的养殖以及池塘环境、技术、市场经济因素的限制,旧池塘实行养殖品种更换和轮  相似文献   

14.
湛江市现有对虾养殖面积近40万亩,其中旧虾塘近15万亩,同时还有大量的海滩涂鱼类养殖池塘,单一品种的养殖以及池塘环境、技术、市场经济因素的限制,旧池塘实行养殖品种更换和轮换养殖已是大势所趋;发展石斑鱼池塘养殖技术并示范推广对我市改造旧虾塘、实行品种的轮换养殖、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利用一块已使用超过十年的旧虾池进行改造养殖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现对试验结果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石斑鱼种间杂交经济型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以云纹石斑鱼为母本,赤点石斑鱼为父本进行种间远源杂交,对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及越冬作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取得杂交受精卵,受精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均在90%左右,杂交子一代比对照组仔鱼畸形率高;杂交子一代的生长趋势接近母本云纹石斑鱼,体色接近父本赤点石斑鱼,在室内可以正常越冬.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进行经济型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李承戍 《海洋渔业》1988,10(6):286-286
<正> 日本长崎县水产试验场增养殖研究所,成功地育出了大量赤点石斑鱼的稚鱼,这为今后的网箱养殖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日本的赤点石斑鱼栖息在九州沿岸到濑户内海的岩礁地带,5年约可长到30厘米,最大的约60厘米。在产卵期(6~7月)前和秋冬季间,肉味尤其鲜美,用作生鱼片和火锅都是极好的。市价达4000~5000日元/公斤。石斑鱼不但味美,畅销,售价高,而且因为生活于岩礁带,游动范围小,因此十分适宜于放流.该所6年前开始获得石斑鱼的亲鱼,致力于采卵、孵化和稚鱼的育成,但到1986年只育成200~300尾。  相似文献   

17.
18.
<正>2016年大黄鱼产量达16.55万吨,居海水鱼类产量之首,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在大黄鱼养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海岸带土地局限性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大黄鱼的低盐养殖技术,将可能使大黄鱼养殖业能够在内陆地区开展起来,解决大黄鱼养殖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已证实通过缓慢淡化,大黄鱼可在低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海洋系《人工促进赤点石斑鱼性转变》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任务,于1992年3—6月在厦门火烧屿海水网箱进行试验,采用2—4龄鱼,以2龄鱼为主,经过50天投喂药饵46次,雄性化转变率为93.5%,挤压鱼腹能流出精液,人工促进性转变效果显著。雄性化的精子寿命90分钟,精子活力94.6%。试验鱼的精液与成熟卵进行人工授精,受精率81.1%,胚胎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20.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