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改进水质调控 青虾不耐缺氧,其耗氧率与窒息点均高于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如“四大家鱼“的窒息点为0.6-0.3mg/L,而成体雌是的窒息点为1.12mg/L,故鱼池中缺氧时,青虾总是比鱼先浮头和先死亡。而青虾的幼体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饵,浮游生物则要通过施肥进行培养,养虾池施肥又增加了耗氧因子,这与青虾的生长需要高溶氧有矛盾。因此,调控水质是青虾养殖成败与产量高低的关键,养虾水质必须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其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丁磊  吴康 《科学养鱼》2001,(12):36-36
目前青虾养殖成活率很低,通常为30%左右,所以产量不高。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提高青虾养殖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一、提高溶氧青虾对溶氧的要求较高,其窒息点为1.1毫克/升,而且青虾在溶氧相对较低的夜晚活动更为频繁,极易缺氧死亡。因此要提高青虾养殖成活率,关键是提高水体溶氧量。1.配备增氧机的功率应达到0.5千瓦/亩,使水体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2.底泥以10厘米厚为宜,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施放的有机肥应充分发酵腐熟,以减少高温季节的有机耗氧量。3.主养青虾混养鱼类的池塘应控制鱼种放养量,以…  相似文献   

3.
奚平 《科学养鱼》2006,(3):68-68
目前在青虾养殖中,以虾养殖为主搭配少量的滤食性鱼类为最普遍的一种养殖模式,在这种养殖模式中,一般亩产青虾65~75千克,鱼类50~60千克,在饲料上都是采用青虾专用饵料。为此,饲料成本占青虾养殖整个生产成本的60%以上,然而在当前青虾养殖比较效益低、增效难的状况下,如何降低  相似文献   

4.
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氧养殖技术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方式,随着青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单独使用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青虾池塘立体增氧的要求。为了充分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我们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提高青虾养殖产量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调节水质、增加溶氧青虾不耐低氧,其耗氧率与窒息点均高于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如“四大家鱼”的窒息点为0.6~0.3mg/L,而成体雌虾的窒息点为1.12mm/L,故里池中缺氧时,青虾总是比鱼先浮头和先死亡。而青虾的幼体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饵,浮游生物则要通过施肥进行培养,养虾池施肥又增加了耗氧因子,这与青虾的生长需要高溶氧有矛盾。因此,调控水质是青虾养殖成败与产量高低的关键,养虾水质必须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其主要措施如下:1.适时适量施肥。基肥以肥效持久稳定的有机肥为好,如厩肥、堆肥、混合堆肥着…  相似文献   

6.
第三讲 成虾养殖 一、池塘养虾 1.池塘选择 青虾不同于养殖鱼类,耗氧率高,不耐低氧环境。青虾属底栖动物,游泳能力较差,常在池底和池壁活动。故养虾池塘要求面积2~5亩,紧靠水源,水  相似文献   

7.
富氧养殖技术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方式,随着青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单独使用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青虾池塘立体增氧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掘池塘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我们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青虾养殖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虾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生长缓慢、性成熟提前、规格偏小等这些突出的问题影响了青虾的养殖效益.要使青虾养殖获得高产高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 严格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孔增氧技术进行蟹虾鱼混养池养殖试验,每667m^2产河蟹72㎏、青虾35.5㎏、鱼类5400㎏、利润6190元。  相似文献   

10.
浅谈青虾养殖中的品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虾,学名日本沼虾,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虾类,也是我国主要淡水名特优养殖品种之一。我国的青虾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之后,青虾养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均以套养为主。直到80年代末,青虾养殖才步入发展的盛期,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单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养殖技术也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长期不注意种质保护和良种选育问题,品种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青虾养殖业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结合目前青虾养殖的实际情况,对青虾养殖的品种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改革传统的繁育方式自从青虾养殖大面积推广以后,由…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池塘的逐年养殖,池底淤积越来越严重,以致许多池塘水体水位过浅,养殖环境恶化、养殖空间狭小、养殖效率低下。传统的浅水塘养殖方式以养鱼为主、自然繁殖的青虾为辅。这种鱼虾共养模式由于受池塘条件的影响,在白露时节往往出现鱼类泛塘,而青虾的自然繁殖导致种质退化,个体变小,养殖效益每况愈下。如何提高浅水塘(水位低于1.5米)的养殖效益,始终是困扰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难题。兰溪市博士园水产专业合作社根据池塘实际,依据青虾浅水域生活习性,通过三年的摸索,创建了以养虾为主、  相似文献   

12.
团头鲂及其胚胎耗氧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鱼类耗氧率的测定,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团头鲂目前已成为我国各地的重要养殖鱼类之一,其耗氧率目前尚未见报道。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作为团头鲂原产地之一,已建立了其天然种质资源库。在1987~1989年间,我们以淤泥湖团头鲂为材料,测定其耗氧率,为团头鲂种质鉴定建立其种质资源库的数据库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3.
阳澄湖青虾是昆山市地方传统名贵水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青虾养殖时间的推移,近亲繁育后种质退化,养殖规格变小,影响青虾的养殖效益。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开展“大规格青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主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沼虾属,俗名青虾,是我国主要淡水名特优养殖品种之一,在发展青虾养殖业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对青虾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出现了养殖青虾个体小型化、性早熟、生长减慢、抗逆性减弱等种质退化现象~([1]),因而新品种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太湖1号"青虾新品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科研攻关,于2009  相似文献   

15.
水库网箱养殖鳙鱼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国强 《淡水渔业》2004,34(4):51-52
水库中鳙鱼的负载量过大 ,枝角类、桡足类等饵料不足 ,鱼种搭配比例不合理 ,鱼种质量较差等是导致陆浑水库网箱养殖鳙鱼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前陆浑水库应以吃食性鱼类及青虾的网箱养殖替代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养殖。  相似文献   

16.
青是是我国传统的淡水名特优产品之一,其市场需求经久不衰,与鳗鱼、甲鱼等其它“名特优”水产品相比,青虾价格稳定、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广与创新,青虾人工养殖得到了前所益并未得到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了比较效益下滑的现象,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上市青虾的商品规格变小、等级有所下降,而根本原因则在于:青虾种质退化,个体性腺发育早熟,导致成虾总体规格萎缩。  现阶段,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科研领域,青虾的种质问题似乎未能(象河蟹那样)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青虾种质退化的事实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青虾是我市特色水产养殖中的主导品种,在几年来的生产推广中,青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市场需求量逐渐放大。但是由于长期亲代自交繁殖,出现养成个体偏小、个体成熟早、繁殖快等种质退化现象,二茬虾苗占用水体空间与饵料,青虾养殖商品率低,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青虾养殖以池塘单养为主,主要为自繁自育、捕大留小的生产方式。随着养殖年限的增加,该养殖模式易造成青虾种质退化、产量降低和商品规格偏小等问题,影响养殖效益。近年来,苏州市开展了青虾多种养殖模式的探索,其中青虾繁养与鳜鱼鱼种培育轮养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为突出,全年亩效益能达到万元以上。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加强虾池水质管理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夺取池塘青虾养殖高产的重要措施。具体应掌握以下四个环节。1按照青虾生长发育对水质的要求管好水质青虾为甲壳类水生动物 ,要求虾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 ,pH为 7~ 8,透明度在 40cm左右 ,池底的淤泥 1 0cm左右 ,有机质含量较少 ,水质清新活爽。在养殖过程中 ,我们可参照上述因子 ,通过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调控 ,使虾池水质主要因子都保持在青虾生长最适宜的状态 ,以促进青虾生长。2按照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管好虾池水质溶氧既是养殖水质的一个重要因子 ,又是青虾生存的首要条件。水中溶氧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许多养殖户仅注重青虾养殖产量的提高,内塘养殖青虾苗种繁育相当普遍,造成青虾生长慢、规格偏小、发病严重、早熟比例多,青是近亲繁殖种质退化现象相当普遍。2004年我站开展了大规格青虾养殖技术研究工作,通过2年的工作,我们总结出一套大规格青虾养殖技术。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