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较强,在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由于受季节、气温、水质、饲料及体表无鳞的特点和鱼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或患寄生虫病,需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1烂鳃病1.1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检查鱼鳃可见鳃丝腐烂,并分泌出大量黏液,病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1.2流行情况及危害  相似文献   

3.
周运和 《科学养鱼》2005,(12):53-53
一、注意贯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的预防方针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积极进行鱼病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的预防措施是:①彻底清理池塘,严格池塘和用具的消毒。②投放健康无病鱼种,并对鱼种消毒。③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病害发生。比如投饲要实行“五看”、“四定”,不投  相似文献   

4.
正黄颡鱼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俗称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河流。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黄颡鱼是我国主要的名特优养殖品种,在华中、华东、华南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常见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振伟 《科学养鱼》2004,(11):48-48
黄颡鱼由于肉质鲜嫩,价格高且稳定,因此被人们所看好,近几年来也有一部分人开始专养黄颡鱼。但有关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的报道很少。而病害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人就结合实际养殖过程中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作一小结,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一、发病原因1.鱼池未经消毒,或消毒处理不严,或消毒药物失效。2.苗种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降低了鱼的抗病力。3.苗种期间投喂的浮游生物、水蚯蚓等活饵料未经消毒处理,带进了病原体;或者是因这些饵料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等,鱼吃了大量这类活饵料而致病;或因饲料腐败变质,或因投饲不匀,或是施肥不当引发鱼病。4.鱼种的体质差,或在运输过程中受伤而病原体侵入,或苗种本身带病。5.苗种和工具未经消毒处理,带进了病原体。6.水源不良,或者是病死鱼的交叉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小型鱼类。由于其自然资源变化、市场销售行情看好,人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黄颡鱼虽然抗病能力较强,但随着放养密度增大,加上管理和操作不当常引起疾病,导致成活率降低。加强病害防治是确保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正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严重制约了黄颡鱼养殖发展。为此,笔者于2014-2015年在峡江县开展了黄颡鱼病害种类调查,并结合养殖区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黄颡鱼养殖常见病害的主要防治技术,报道如下。一、烂鳃病1.病因由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市场对黄颡鱼的需求量增加,池塘养殖面积日益扩大,广大养殖户在池塘高密度主养黄颡鱼时,增加放养密度和投饵量,池塘水质变差,病害时有发生。现将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及主要防治技术作一介绍。一、清塘消毒清除池塘淤泥,并经阳光曝晒7~10天,在放养黄颡鱼鱼种前半月,亩用生石灰70~100千克,化成石灰乳全池泼洒,或用漂白粉  相似文献   

10.
<正>黄颡鱼又名黄骨鱼、黄腊丁、嘎鱼等,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间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的养殖。黄颡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两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放养密度大幅增加,黄颡鱼病害逐年加剧。根据养殖户的反馈情况,现在总结以下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黄颡鱼的养殖迅猛发展,其病害也相应出现,为了提高黄颡鱼养殖的成活率及经济效益,本文介绍养殖生产中常见的黄颡鱼病害及防治方法,并指出养殖中适宜pH值为7.0~7.6.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是目前新兴的水产养殖品种,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但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病害也时有发生,现将黄颡鱼有关常见病害及其防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四、水霉病1.病原体为水霉菌。2.症状及病理变化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俗称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它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泳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直到肌肉腐烂,瘦弱而死。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近年来作为搭配品种被广泛饲养,在提高精养鱼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为此,笔者通过多年实验,总结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颡鱼,义称黄嘎、昂刺、黄腊丁等,隶属于鲶形目、鳞科、黄颡鱼属,具有肉质鲜嫩,少肌间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近几年来,黄颡鱼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已悄然兴起,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业已成为黄颡鱼养殖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黄颡鱼养殖发展迅速,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养殖方式有主养、混养和网箱养殖等,养殖技术也有很大的提升。随着规模化繁育苗种技术的完善和创新,黄颡鱼商品鱼养殖已得到进一步推广。一、池塘主养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名黄鼓鱼、黄腊丁、昂刺等,是一种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它以其肉质细腻、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黄颡鱼的饲养试验与人工繁殖已初步取得成功,一些地方已开始人工养殖,因此黄颡鱼的病害防治应引起足够的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的池塘成鱼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唐卫红 《内陆水产》2001,26(12):35-36
黄颡鱼,又名黄腊丁、嘎鱼,一般体长为11~25厘米,体重30~250克。体无磷,体前身有背鳍棘一条及胸鳍棘两条,均有锯齿。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鼻须一半白色,一半黑色。野生环境中我国各地水系均有分布,由于其味道美肉质细嫩,少剌,多脂,逐渐被消费者认识,市场销量逐渐扩大。1池塘成鱼养殖1.1池塘条件主养黄颡鱼可采用一般无工业污染的池塘,要求水深1.5米左右,每口面积670~6700米2均可,但以面积0.2~0.33公顷的池塘容易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每口池塘应安装增氧机,可增加放…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广大养殖者一定要坚决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严格控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以期望与黄颡鱼养殖者共同分析、探讨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虽然抗病力强,但随着养殖密度增大,加上管理和操作不当,也会引起疾病发生.现将其常见疾病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