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又称池塘工程化养殖、流水槽养殖等)主要是通过现有池塘改造以及新设施、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创新为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圈养",通过工程化、集中式的养殖设施对养殖的残饵粪便进行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从而大幅度减少水体有机物的输入;并利用原有池塘95%左右的水面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循环利用,从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采用新型的循环流水"圈养"模式,能够有效收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并转化利用,既解决了普通池塘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又做到了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养殖污染问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紧密结合本县示范推广试验,研究与应用了改建现有单口池塘、合并现有两口池塘、新建池塘等三类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健康养殖集成技术,供广大  相似文献   

3.
新型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新型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收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并加以利用,降低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实现净化水质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目的,在提高养殖产量、改善鱼类品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等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试验是江苏省三新工程重点项目"池塘工程化养殖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之一。2014年,江苏启东市寅阳镇建丰村采用流水养鱼区与扣蟹养殖区(水质净化区)结合流水的方式,实现亩经济效益5248.4元。现将2014年项目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试验原理本试验是一种新型生态系统,即将鱼养殖池和扣蟹养殖池相互结合布置,实现鱼养殖池内水体和扣蟹  相似文献   

5.
池塘内循环水产养殖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采用新型的循环流水"圈养"模式,能够有效收集并转化利用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既解决了普通池塘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又做到了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养殖污染问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从技术来源、设备建设、养殖品种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将"生态、优质、高效"现代渔业建设理念融入当前生产,坚持生态优先,利用占池塘总面积2%~5%的水面进行高密度流水集中养殖,其余95%~98%面积作为废弃物收集及生态净化区。系统养殖尾水在废弃物收集区抽提,经生态净化区净化,实现池塘水体的循环利用。2015年,我站在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将该模式应用于鳜鱼养殖,将传统的鳜鱼池塘散养升级为流水集中圈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过程及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2012年从美国大豆协会引进,又称为池塘内循环“跑道式养殖”。该养殖技术为传统池塘养殖与流水养殖的技术集成,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革新为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是一种在池塘内采用小面积(小于5%)高密度养鱼,大面积(大于95%)养水的养殖方式。在养鱼槽中高密度“圈养”附加值高的吃食性鱼类,外围净化区放养花白鲢、螺蛳、河蚌等品种,同时种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实现养殖水体的自然净化。  相似文献   

8.
<正>本研究对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优化构建,开展了罗非鱼池塘循环流水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探讨,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优化以及罗非鱼养殖模式的拓展提供参考依据。一、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优化构建试验所用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总面积20亩,主体采用砖混结构,规格为34.0米×15.8米×1.8米,分别设立3条独立水槽,每条水槽的规格为22.0米×5.0米×1.8米,主养区配备遮阳及自动喷雾降温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罗非鱼是世界性主要养殖鱼类之一,也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鱼类,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农业支柱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生产格局。罗非鱼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流水养殖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受养殖密度的限制,单位水体产量不高。流水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水体中,进行集约化高密度强化养殖,有利于促进水体交换、增加水中溶氧、增强鱼类的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的功  相似文献   

10.
正池塘水槽循环流水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将池塘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流水养殖的有关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到"集约化圈养"的转变,具有节水、节能、高效、高产、环保等特点。笔者从2017年开始关注了池塘水槽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研究,开展了水  相似文献   

11.
山区小池塘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是一种利用山区自然水源使养殖池塘水体不断流动交换,从而使池塘水体始终保持较高的溶氧量,增加单位水体放养量,促进鱼类新陈代谢和摄食生长,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的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立足发挥山区丰富的水资源和青饲料资源优势,以放养草鱼为主,投喂青饲料为特点,具有占地面积小、放养密度大、单产高、投资少、效益高、管理简便、易被群众接受和掌握等优点,并可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吃鱼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该养殖方式适宜在有流水条件的广大农村推广。现将山区小池塘流水养鱼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池塘养殖在水产养殖中占比大,养殖单产不断增长,带来水产品质量下降、鱼病高发及水域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百姓对餐桌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转变增长方式,科学利用水域资源,实施池塘健康养殖,生产质量安全的水产品,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题.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就是通过将传统池塘改造升级成连片精养鱼塘、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等先进养殖设施,强化养殖过程管理,投喂鱼类专用颗粒饲料,加强鱼病防治,有效降低鱼药使用量,并对养殖污水进行净化循环再利用和达标排放,不对养殖系统内外水体环境产生公害,生产产品质量安全,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局重大科技推广项目,该技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改进为循环流水"圈养",是养殖理念的一次革新。我县2015年和2016年共建设了80条池塘工业化养殖水槽,面积达12000米~2,2017年建设了108条池塘工业化养殖水槽,面积达15000米~2,在水槽内部养殖加州鲈、鳊鱼等品种,但是目前净化区的综合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区仅放养些鲢鳙鱼和螺蛳,没能充分利用净化区养殖水体,造成了养殖水体的浪费;有的地区放养了过多的经济鱼类,大大削弱了净化区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集约化生产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系统水体循环过程中的生态结构动态,揭示系统内净水区水质的变化特点,文章研究了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池塘循环流水系统中生长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特...  相似文献   

15.
马立鸣  沈芾  李超  徐睿 《中国水产》2021,(1):104-107
一、试验目的 本试验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开展的杂交鲟养殖试验研究,笔者团队通过试验总结了鲟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技术要求、经济效益等,为进一步优化养殖系统、完善养殖技术积累经验,同时为京郊养殖户提供一条新的鲟鱼养殖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PA/IPRS)是一项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最早在美国兴起。在渔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和IPRS逐渐得到国内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重视,近年来,浙江、安徽、江苏等地修建了多条IPRS系统,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为增进读者对IPRS的了解,本  相似文献   

17.
<正>池塘种草网箱大宗淡水鱼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是将池塘传统“开放式散养”模式变革为池塘内“网箱圈养”模式。模式中,网箱内放养大宗淡水鱼,设置底部增氧;网箱外水体种植易于管理、维护、收集的水草,并套养甲壳类;通过曝气推水等设备实现水体在养殖池塘中的循环、净化。该模式在不降低养殖水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简单易行、投入低,可显著提升池塘养殖的鱼体质量和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且易捕捞;  相似文献   

18.
<正>山区梯级池塘节水节能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是利用梯级池塘有稳定水源和一定的水位落差,根据流水养鱼生态学原理,把各级池塘的进排水串联起来,通过水流的冲击和水体交换,达到自然水体增氧,实现节能减排、增产增效的一种绿色健康养殖。本文主要介绍山区梯级池塘节水节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供参考。一、技术亮点1.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氧该技术通过布局池塘建造位置形成高度落差,进而形成天然的水位落差,  相似文献   

19.
<正>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PA/IPRS)是一项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最早在美国兴起。在渔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和IPRS逐渐得到国内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重视,近年来,浙江、安徽、江苏等地修建了多条IPRS系统,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为增进读者对IPRS的了解,本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通过在池塘流水槽后端建设水道、旋涡集污区、底排污设施,改进流水槽吸污装置,优化池塘水体原位、异位修复技术,开展尾水治理效果试验。研究表明,流水槽粪污收集外排率提升至63%,NH3-N、NIT、TP、TN分别降低68%、68%、55%、51%,实现了集约高效养殖和尾水达标排放、循环利用,为推动沿黄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提供了借鉴模式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