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调整淡水养殖品种结构过程中,黄颡鱼受到南北养殖者及水产科技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很早就有人对其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做了研究报道,近年来报道较多,也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在苗种培育方面还缺少详细的研究报道。2001年在上年繁殖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苗种培育试验研究,放养水花鱼苗20万尾,进行了鱼苗暂养、适时下塘及驯化培育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进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俗称嘎鱼,属于淡水温水性鱼类,在我国淡水水域广有分布.我国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及成鱼养殖工作,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苗种培育成活率低,特别是1~3cm阶段死亡率相当高,是黄颡鱼养殖死谷,成为黄颡鱼养殖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关专家普遍认为该阶段是黄颡鱼的食性转化阶段,死亡原因是因为过渡饵料和过渡方法不当所致,但始终无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许多水产工作者一直在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因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适应能力强,易高产养殖等特点,现已成为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2004年在本所淡水试验站进行了黄颡鱼苗种培育试验,于6月10日引进体长2.0cm黄颡鱼苗种1万尾,放入工厂化车间内的水泥池中培育,30日后,苗种平均体长4.6cm,成活率78%,分别高出设计指标15%和13%。  相似文献   

4.
<正>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面积5亩,池深2.4米,水源为深井水,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10厘米;放置2台3千瓦增氧机。夏花放养前15天用20克/米3漂白粉清塘。2.苗种投放7月7日投放黄颡鱼夏花20万尾,放入60目网箱,网箱4个3米×6米×2米,每箱5万尾;搭配白鲢夏花1000尾。鱼苗入池后,用二氧化氯0.15克/米3全池消毒。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颡鱼 [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 ]又名盎丝、牛鱼等 ,隶属于鲶形目 ,鱼尝科 ,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中 ,是天然水体中常见的底栖肉食性鱼类[1] ;其肉质细嫩、味鲜美、少刺、有较高的营养价值[2 ,3] ,深受消费者青睐 ,开发黄颡鱼资源已是中小型湖泊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澄湖位于苏州市城东 ,是苏州市较大的湖泊之一 ,面积 5 7万亩 ,具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其中包括黄颡鱼资源 ,到 1996年其产量形成了一定规模 ,达 2 5 15kg ,但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澄湖黄颡鱼产量直线下降 ,因而…  相似文献   

6.
徐承旭 《齐鲁渔业》2008,25(6):48-48
黄颡鱼苗种培育,是将2cm的鱼苗,培育成6—8cm的鱼种,其过程需要5—7个月。为提高效益,在生产中应掌握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市场上的黄颡鱼主要来源于江河天然捕捞,随着天然水域捕捞强度增大,资源量日趋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该品种深受我县广大网箱养殖户的欢迎,并成为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名优鱼类之一。为了加快黄颡鱼的养殖推广,解决种苗靠外调的被动局面。黄颡鱼人工繁殖在我县已  相似文献   

8.
因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江西本地市场对黄颡鱼需求量非常大,且养殖效益可观,但在江西本地黄颡鱼苗种供应少,苗种培育成活率低,阻碍了江西黄颡鱼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推动黄颡鱼养殖规模扩大化发展,解决本省黄颡鱼苗种供应需求,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黄颡鱼苗种培育新技术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培育关键技术内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流水,在小网箱内培育出规格为2.5-3cm黄颡鱼苗4.2万尾;继续在面积1334m^2,水深1.5m的池塘中采用自制配合饲料培育黄颡鱼苗种,经过190天饲养,共收获大规格黄颡鱼种396.7kg,平均规格90尾/kg,养殖成活率85%,每667m^2获纯利1753元,投放产出比1:1.53。  相似文献   

10.
<正>黄颡鱼是我国土著优质食用鱼,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细刺而颇受消费者欢迎。本试验采用的全雄1号黄颡鱼,是科学研发新品种,具有雄性率高达98%、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不但解决了雄性黄颡鱼和雌性黄颡鱼生长差异,且其生长速度比普通黄颡鱼体重增长速度快30%以上,饵料系数比普通黄颡鱼低20%,是理想的池塘养殖新品种。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点及鱼池条件试验地点在衡水冀州市后冢村梁福志鱼场,试验池塘为面积0.14hm~2的土池,排灌方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21日至7月3日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黄颡鱼6批,其中催产雌性黄颡鱼1017尾,计82.7kg,雄性黄颡鱼1080尾,计130kg,获黄颡鱼苗40万尾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的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瓦氏黄颡鱼又叫江黄颡,属鲇形目、()科、黄颡鱼属,是该属中生长个体最大的鱼类.2龄体重达150~400g.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为1750g.分布于长江、淮河、珠江及通江的大型湖泊中,为底栖经济鱼类,是我国的传统渔业对象之一.但是,由于近年来的酷渔滥捕、水域污染等原因,瓦氏黄颡鱼天然资源已极度萎缩,市场上难觅其踪.  相似文献   

13.
彭治桃 《内陆水产》2003,28(8):22-22
黄颡鱼,俗称黄鸭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利于垂钓,可增产增收,是休闲渔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做好苗种培育及驯食工作,是养殖生产的基础。现将笔者几年来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卵黄苗培育至 1 .5cm夏花1 .1 投放1 .1 .1 已具备厂房培育池 ,规格为长 5m× 4m×高 1m ,内壁贴有瓷板 ,放苗前先消毒。1 .1 .2 卵黄苗出膜约 3d ,已开始平游 ,在开口前投放。投放时 ,育苗池水位调至60cm ,水温调节与孵化池温差不超过 2℃。1 .1 .3 带水集苗 ,投放密度为 40 0 0~50 0 0尾 /m3 。1 .2 日常管理1 .2 .1 投喂蛋黄 2~ 3d后 ,要捞取天然饵料浮游动物 ,收集后 ,用网筛过滤保留轮虫类及小型技角类等投喂。随着幼苗生长 ,网筛网眼的规格随之增大。1 .2 .2 在天然饵料不足时 ,选用甲鱼粉料 ,投喂时 ,将干粉捏拢轻放散开…  相似文献   

15.
王珍  王圣强 《齐鲁渔业》2013,(12):16-17
黄颡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它具有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申报了《黄颡鱼池塘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并获得立项。经过2年的项目实施,总结出试验塘的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池塘、溪流中广泛分布~([1])。其体长123~143 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2])。每年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黄颡鱼在中国北方一般俗称嘎鱼,因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鲜活上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其繁殖及养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黄颡鱼 (Pelteobagrusfulvdraco) ,属鲶形目 ,鱼尝科 ,俗称黄姑、黄腊丁 ,为广布性鱼类 ,在我国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都能生存。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 ,营底栖生活。该鱼具有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少肌间刺而颇受消费者欢迎。常年市场价格每 5 0 0克在 10~ 15元左右。据分析 ,黄颡鱼每 10 0克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 16 1g、脂肪 2 1g、碳水化合物 2 3g、钙 15 4mg、磷 5 0 4mg ,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 ,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 ,医学上称黄颡鱼有消炎、镇痛等疗效。黄颡鱼生长速度较快 ,一冬龄即可…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甲,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为江河常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黄颡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肌间刺少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上的黄颡鱼主要来源于江河天然捕捞,随着天然水域捕捞强度增大,资源量日趋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加快黄颡鱼的养殖推广,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是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黄颡鱼为底栖鱼类,对环境适应性强,耐低氧,适温范围0~38℃,杂食性,可食配合饲料,抗病能力强。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发展黄颡鱼人工繁殖和养殖,前景十分广阔。为此,我们于2002年在省淡水良种场进行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并获得成功。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颡鱼苗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态学特点阐述生产中鱼苗、鱼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