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动物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水生动物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正>水霉病又称覆绵病或水绵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动物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引  相似文献   

3.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多种水生动物均易发生,尤其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一旦感染水霉病,病灶部位容易溃烂继发细菌感染,严重的死亡率可达70%,每年给我国水产养殖造成很大损失。如何有效防治水霉病?了解这十个问题很关键。1水霉病的特点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  相似文献   

4.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引起水霉病的病原体包括藻状菌纲的水霉属、绵霉属、细囊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和异霉属等6属的9种水生霉菌。其中水霉、绵霉、细囊霉和丝囊霉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最早发现于1748年,William Arderon报道了英格兰一种名为斜齿鳊的淡水鱼感染水霉的情况,并绘制该病的病症图。后来,水霉病泛指由水霉科一些种属引起鱼及其卵病害的统称。由于水霉菌也能感染蛙类、龟鳖类等其他水生动物,如今水霉病这个概念的内涵广泛,感染对象包括大部分的经济水生动物。水霉病最主要的病原是水霉科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大多数水霉菌营腐生生活。水霉菌适应温度范围广  相似文献   

6.
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辉 《齐鲁渔业》2001,18(4):13-13
1 病原 我国常见的水霉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水霉和绵霉属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3~18℃。2 流行情况及病因 危害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及河蟹、鳖、虾和蛙等水生动物。在我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寄生鱼类的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越冬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第2年3~4月份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由于鱼的皮肤遭受损伤,水中自由游动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萌发、繁殖。菌丝的一端象树根一样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  相似文献   

7.
许鹏  卢红  马强 《齐鲁渔业》2010,(7):43-43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主要由藻菌纲的一些菌类,如水霉、绵霉、鳃霉、鱼醉菌、链壶菌、离壶菌等引起。多在水温13~18℃暴发,具有流行广、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是淡水养殖极易暴发的一种流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许鹏  卢红  马强 《河北渔业》2010,(7):21-21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主要由藻菌纲的一些菌类,如水霉、绵霉、鳃霉、鱼醉菌、链壶菌、离壶菌等引起的.多在春季水温高于13 ℃到18 ℃暴发,该病具有流行广、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是春季淡水养殖极易暴发的一种流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为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养殖动物的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属于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种类,属水霉科。1.病因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类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而且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和水温不  相似文献   

10.
<正>水霉病是由水霉属、绵霉属、丝囊霉属的多种丝状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所有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暴发,对鱼卵,尤其是鲤、鲫、团头鲂等产的粘性卵危害极大。因而,有效防治水霉病是鱼类人工繁殖管理措施的重中之重。然而,自孔雀石绿在  相似文献   

11.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它是一种真菌病,是由寄生性的冰霉菌感染造成的。鱼体上常见的寄生性水霉菌大约有六种,包括两科、五属,即水霉科中的水霉、绵霉、细囊霉和丝囊霉,以霉科中的腐毒等。 水霉广泛存在于水中,营腐生生活。在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水霉菌在水中以孢子的形式存在。 水霉菌不会寄生于健康的鱼体上。只有当遇到体表受伤的、体力衰弱的或其他紧迫(stress)的鱼时,水霉菌孢子才会在鱼的伤口处、体表上寄生,并开始萌发。由于水霉菌孢子很小,所以水霉菌孢子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常。水霉菌的动孢…  相似文献   

12.
水霉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是淡水养殖动物常见致病菌.水霉(Saprolegnia)隶属于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霉属(Saprolegn...  相似文献   

13.
肤霉病是水产动物的一种常见病,但对鲟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时防治,则会暴发大面积肤霉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鲟养殖实践中,对肤霉病的防治进行了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病因与症状 1.病因 引起肤霉病的水霉共有10多种,但危害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2个属的种  相似文献   

14.
病原 最常见的种类是水霉属和绵霉属。 流行情况 水霉病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水温在13℃~18℃环境里最为流行。进入越冬池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集养、围捕、外运等环节中,操作不慎擦落鳞片或撞伤鳍条,导致霉菌侵入伤口,或低温冻伤,寄出虫侵袭,致使鱼体表受伤,未能及时愈合而被水霉菌寄生,在冬、春鱼种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相似文献   

15.
<正>鱼鳃霉病是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丝引起的疾病,鱼鳃霉菌的生物学分类为水霉目、水霉科、鳃霉菌属。鳃霉病主要危害罗非鱼、草鱼、青鱼、鲤鱼、黄颡鱼、鲇鱼、鳙等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鳃霉病的临床诊断存在许多误区,有的水产技术人员把普通细菌性烂鳃病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锦鲤疱疹病毒引起的烂鳃症状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鳃丝部位寄生的水霉菌  相似文献   

16.
在观赏鱼的饲养过程中,由于水质调控和其它管理上的不当,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观赏鱼的水霉病,尤其在早春或晚冬,如不及时诊治,病鱼很快就会在缸中泛起白肚。引发水霉病的病原主要有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异霉属(Allomyces)、丝囊霉属(Aphanomyces)、腐霉属(Pythium)等种类,有关对水霉病的治疗,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能真正有效抑制水霉菌的药物确并不多。笔者结合自身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观赏鱼水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送检人或单位:韶关水产养殖场诊断品种:草鱼时间:2012年3月6日池塘面积:8亩水深:1-5米水环境描述:水温较低,水质及水色都较好pH值:8.12溶氧:3.9mg/L水温:14℃病情描述:鱼体受伤部位有灰白色的棉毛状物体,解剖内脏检查,内脏无异样。会诊结果:水霉病病原:主要为水霉科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一些种类。繁殖适温为13-18℃。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凡受伤的鱼类均可感染。也要在发育不良的鱼卵上寄生。  相似文献   

18.
<正>4.水霉病水霉病的病原为水霉属、绵霉属的种类。发病时在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继发其他疾病感染而死。该病的发生是属于继发感染,是鱼体表受损引起黏液脱落后引起水霉感染。水霉病容易发生在水温18℃左右的3-4月。预防是以应激宁+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等内服为主,经常拌料投喂可促进鱼体黏液分泌和伤口愈合。其次在秋冬季节减少拉网操作,  相似文献   

19.
<正>水霉病作为一种真菌病,严重困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且没有适合水霉病的水产用国标药物。一、水霉病病原水霉病病原有10多种,主要以水霉属、绵霉属、细囊霉属的种类最为常见。水霉病病原是真核生物,以菌丝或酵母形细胞方式生长,细胞壁较结实,大多由几丁质组成。水霉病病原的营养体通常为二倍体;病原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并缺乏明显层次;细胞中线粒体脊排列不规则;细胞的核膜厚薄不均匀,核孔多;细胞的赖氨酸合成途径为二氨基庚二酸途径,与藻类和维管植物相同。  相似文献   

20.
鱼类水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鱼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水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池塘养殖业中一种严重的鱼类流行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水霉病的症状 当鱼类最初被水霉菌侵染时,肉眼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肉眼可观察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从病鱼伤口侵入并分别向其内外生长;向内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中,吸取其中的营养成分,迅速生长、繁殖、蔓延;向外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故俗称“白毛病”或者“肤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