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柑桔主产区的一些柑桔品种上,分离到25个柑桔炭疽病菌分离系。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中国柑桔上的胶孢炭疽菌可划分为三个致病性类型:Ⅰ类为致病力强,Ⅱ类为致病力中等,Ⅲ类为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柑桔上分离到的25个柑桔炭疽病菌分离系,进行酯酶同工酯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病菌分离系的酯酶同工酶谱存在着差异,并且依据此差异划分出三个生理分化的类型;病菌分离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图谱,在其种内基本上保持一致,不能用可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进行柑桔炭疽病菌生理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几个炭疽菌株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8个炭疽菌株分离物进行鉴定,明确了核桃、枣、山茱萸、棉花和柑桔寄主上5个分离菌株为胶孢炭疽菌;大豆寄主上分离菌株为黑线炭疽菌;辣椒寄主上分离菌株为黑线炭疽菌;辣椒寄主上分离菌株为辣椒炭疽菌;西瓜寄主上分离物为瓜类炭疽菌。  相似文献   

4.
辣椒上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辣椒上胶孢炭疽菌2个分离系(Cp1和Cp2)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Cp1和Cp2除对温度、pH值反应以及碳、氮源的利用存在一定差异外,总的特性是一致的.这一结果与国外将2个分离系合为一个种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抑制番木瓜炭疽病,通过测定并综合分析比较各木霉菌株的抗生作用、产孢量、不同培养基下的抑菌率、生长速度以及耐药性,从90株木霉菌株中初步筛选出拮抗番木瓜炭疽菌的优良木霉菌(Trichodermaspp.)T05-049、T8-R、T05-035和T05-044等4株菌株,其产孢量分别为1.42×109、5.45×108、4.16×108、1.38×109;在1.01 mg/L特可多的条件下,均生长良好;该4个菌株在25、20、15和10℃下生长正常,耐温性较好,对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p.)的抗生作用分别为3、1、1、5;分别在PDA和番木瓜培养基上于25、20和15℃下培养,木霉对胶孢炭疽菌(C.gleosporioides)的抑制率在57.05%以上,对辣椒炭疽菌(C.capcisi)的抵制率在47.87%以上.  相似文献   

6.
两种橡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acutatumSimmonds)均能引起橡胶炭疽病的发生,胶孢炭疽菌是主要病原。通过对2种橡胶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孢炭疽和尖孢炭疽的最适温度均为28℃。胶孢炭疽在全光照的条件下,菌落直径最大;而尖孢炭疽在光暗交替的环境下,菌丝生长最好。2种炭疽菌生长的适宜pH值均为6~8。它们对碳源的利用有较大差异,胶孢炭疽在麦芽糖上生长最好,而尖孢炭疽在甘露醇和乳糖上生长较好。2种炭疽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尖孢炭疽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四川雅安的大叶黄杨炭疽病的病原菌Colletotrichun gloeos' porioides(Perz.)Sacc。在自然条件下和病叶保湿培养均不产生有性世代,但在PDA或C32N22平板上,条件适当时产生有性世代Glomerella cingulata。菌丝生长、分生孢了产生和萌发及附着胞形成都受温度、湿度、pH、光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病菌在大叶黄杨的芽、叶、叶柄及茎的皮层中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8.
近年贵州赤水市种植的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炭疽病(烟煤病)发生较多,该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对金钗石斛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性状及形态等研究,初步确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结合ITS序列分析,确定该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杀菌剂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地区墨兰和大花蕙兰炭疽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部分地区栽培墨兰(Cymbidium sinense (Jackson ex Andr.)Willd.)和大花蕙兰(C.hybridum L.)上普遍发生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病害进行了鉴定.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形态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墨兰炭疽病由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se J.Moriwaki,Toy Sato&T.Tsukiboshi)、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而大花蕙兰炭疽病仅由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标准菌株和中国西南地区融合群的部分菌株,在25℃,PDA和查氏培养基上培养,比较了各融合群的菌丝生长速度和培养性状,试验结果表明:除AG—4与AG—5,以及AG—8,AG—9和AG—BI外,菌丝融合群互相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菌丝融合群内分离菌的培养性状是比较一致的,而融合群间分离菌的培养性状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致病性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梨产区河北、江苏、浙江、台湾和四川等地不同梨品种上分离到的12个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的单孢菌株,采用田间抗病性不同的品种接种、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寄生在我国栽培梨上的黑星菌存在生理分化,供试的12个单孢菌株,初步划分为5个不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树体的营养状态与柑桔炭疽病菌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与寄主发病有关。树体健壮,即叶片全磷、全钾含量高,秋冬季节含氮化物积累多则发病较轻。经复壮措施处理后,重病树体的生长势能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点接种、整体透明及石蜡切片测定,接种后24小时,柑桔炭疽病菌可在温州蜜柑幼嫩叶(叶龄为14天)面上大量萌发并产生附着胞。4天后附着胞可进一步形成细长的侵入丝,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或者经叶背气孔侵入,然后在叶片上表皮或下表皮细胞内形成潜伏、休眠状态的菌丝,直至叶片受伤,这种菌丝才可进一步生长,扩展至叶肉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急性炭疽病分生孢子盘。  相似文献   

14.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5.
宁波地区草莓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疽病是我地夏季草莓育苗中普遍遇到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宁波3个主要草莓生产基地的80份植株样品中,分离得到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agariae)菌株5个,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Penz.))菌株8个。并研究了温度、光照和pH对胶孢炭疽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发现其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是25℃、暗光和pH值7.0;产孢的适宜条件是30%、暗光和pH值9.0;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是25℃、暗光和pH值9.0。  相似文献   

16.
草莓上胶孢炭疽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田间感染炭疽病的草莓组织获得分离物,对其进行培养与纯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 Sacc.),同时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该病原菌rDNA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经聚类分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一致,即分离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将胶孢炭疽菌接种到‘章姬’和‘阿尔比’2个栽培草莓品种以及野生黄毛草莓上,3个检测对象对该致病菌株的抵抗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章姬’为高度感病,‘阿尔比’为感病,黄毛草莓为中等抗病.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不同温度、光照、营养、不同种叶片浸析液及不同浓度柠檬醛进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试验。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黑暗是附着胞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亦是促进附着胞“黑化”成熟的条件之一;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便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但加入营养可刺激萌发和产胞;供试五个柑桔属品种的叶浸析液均能刺激分生孢子萌发;柠檬醛显著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浓度≥500ppm)及附着胞形成(浓度≥3500ppm),后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柑橘(Citrus reticu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炭疽菌属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形态等受孢子龄、叶汁种类和孢子悬液浓度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5 d菌龄的孢子以水配成3.4×105个·mL-1左右的孢子悬液,在25℃光照下培养12 h,附着胞的形态特征稳定,较适宜孢子萌发与附着孢形态的观察.对附着胞形态观察发现,11种炭疽菌产生的附着胞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胶孢炭疽菌的12个菌株中,除寄生于雷公藤的炭疽菌外,其余11个菌株的附着孢形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樟树、柑橘、冬青卫矛炭疽病病原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 innam 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 uonymus japon icus)、柑橘(C itrus reticu 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 loesporioid 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