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茶多糖的组分及理化性质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粗老茶中含有较高能治疗糖尿病的茶多糖成分。用紫外、红外和气相色谱等方法对茶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它是由糖类、蛋白质、果胶和灰分等物质组成;其多糖部分为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各单糖的组成比例为5.52:2.21:6.08:44.20:41.99。多糖的分子量约107000。茶多糖的热稳定性较差,高温或过酸和偏碱均会使其中的多糖部分降解。它在沸水中溶解性能较好,但不溶于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文中还对粗老茶中的降血糖成分、茶多糖组分和分子量上的差异原因,以及茶多糖中灰分含量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选取来自同一茶园且具有代表性的黄金桂、铁观音、祁门种、六堡茶、大红袍、槠叶齐、龙井43、白叶1号、中黄1号和福鼎大白茶10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直接进行微波干燥固样,通过水提法制备10个不同茶树品种的多糖,采用化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层析、扫描电镜、测量粒径和Zeta电位等方法比较分析10个茶多糖的主要理化性质,并测定其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水溶性的酸性糖蛋白,主要由糖醛酸、中性糖、蛋白质和多酚构成;10个茶多糖的单糖组分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白叶1号和龙井43与其他茶树品种在多糖的基本组成上具有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研究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均随其浓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其中白叶1号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整体表现最为优异。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所含的多酚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屠幼英 《茶叶》2001,27(2):22-24
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绿茶饮料中茶叶游离多糖和复合多糖的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茶多糖总量约为绿茶饮料固形物的3.5%,游离多糖和复合多糖分别为1.9%和1.6%;其中包含了6种糖类: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而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在游离多糖和复合多糖中均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中低档绿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及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58,自引:7,他引:58  
从中低档绿茶中提取茶多糖,分离提取和精制纯化的方法对其含量及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理化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一种酸性糖蛋白,以丙酮为溶剂沉淀分离得到的茶多糖生理活性最高,降血糖作用最佳,而且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茶多糖对正常和实验性高血糖模型小白鼠的血糖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茶多糖在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浓度的同时,使肝糖原大量增加,表明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水提醇沉制备太子参粗多糖,通过考察蛋白去除率、多糖损失率,确定太子参多糖纯化条件。方法 太子参药材经脱脂、水提醇沉,采用Sevag方法去除太子参粗多糖中的蛋白,以蛋白去除率、多糖损失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太子参多糖制备纯化的最佳适宜条件,以PMP-HPLC法,测定多糖中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结果 Sevag法需重复多次操作过程才能达到较好的蛋白去除率,但多糖损失率随之上升;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Sevag法最佳条件纯化的多糖中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其中葡萄糖含量为44.25%,半乳糖含量为14.43%。结论 本研究确定Sevag法重复操作过程次数三次以下为宜;PMP-HPLC法测定多糖中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茶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粗老绿茶中提取茶叶粗多糖,经DEAE-纤维素DE-52和Sephacryl S-300柱层析纯化,获得三个纯化的茶多糖组分:TPS2-H2O、TPS2-0.25和TPS2-0.40;此三个组分的中性糖含量分别是:41.23%、29.33%和21.39%,糖醛酸含量分别是:19.5%、22.5%和56.4%,蛋白质含量分别是:未检出、0.8%和未检出;GC-MS分析了三个分级组分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六种单糖构成的杂多糖,其摩尔比分别是TPS2-H2O(21.3:13.8:1.8:23.3:6.9:32.9),TPS2-0.25(60.7:13.4:1.6:2.0:1.2:21.1),TPS2-0.40(60.2:10.8:4.4:3.2:5.7:15.7);HPGPC-ELSD法分析了各组分的分布及所占比重。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檀香"红茶"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檀香红茶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提出了一种檀香茶多糖的提取方式;研究了物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方式对檀香茶多糖提取的影响。测定檀香茶多糖的中性糖的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檀香"红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用石油醚和95%乙醇分别浸提山苦茶叶,以去除其中脂溶性成分和单糖、低聚糖、苷类等杂质,再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山苦茶多糖,最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去除茶多糖中的蛋白质。以葡萄糖为标准,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山苦茶多糖含量。考察了乙醇浓度对山苦茶多糖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相结合去除蛋白质效果较好。采用80%乙醇浓度沉淀山苦茶多糖效果最佳,测定波长为604 nm,山苦茶中多糖含量为1.012%,方法回收率96.7%,RSD为2.45%,多糖提取液4 h内显色稳定。该试验方法测定茶多糖准确快速,显色稳定且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选取雀舌、瓜子金、胭脂柳、老君眉4个武夷名丛鲜叶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测定了4个品种鲜叶的茶多糖中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等组分含量,并比较了4个品种茶多糖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武夷名丛茶树品种鲜叶提取茶多糖得率不同,胭脂柳品种得率较高,老君眉得率较低;4个武夷名丛的茶多糖在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清除DPPH、·OH和O2-·活性具有明显差异,但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4个品种的茶多糖清除DPPH和O2-·的IC50值均高于阳性对照Vc,清除·OH的IC50值均低于阳性对照Vc,表明雀舌、瓜子金、胭脂柳和老君眉4个品种的茶多糖是良好的·OH清除剂。研...  相似文献   

10.
茶多糖提纯、精制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茶多糖的提纯精制方法、多糖组成及药理作用。目前多用水提法制茶多糖粗品;经除蛋白、脱色初步纯化;用沉淀法、超滤法或柱层析法等进一步纯化;多糖组成因原料及分离纯化方法不同有较大差别。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降血压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可用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专用配方氨基酸叶面肥对乌龙茶树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铁观音”和“本山”乌龙茶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专用配方氨基酸叶面肥对乌龙茶树的萌芽和产量、叶片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观音”和“本山”茶树喷施专用配方氨基酸叶面肥,萌芽期可提早5~6 d,叶面积、叶片厚度和气孔密度均显著提高,鲜叶产量提高22.87%~35.68%,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且1.5 g/L专用配方氨基酸叶面肥处理达到最大值。表明专用配方氨基酸叶面肥可促进“铁观音”和“本山”乌龙茶树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产物和品质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2.
莽山茶区引种的乌龙茶品种特性及其制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振华 《茶叶通讯》2006,33(1):21-24
在湖南宜章县莽山茶区对引种的乌龙茶品种的制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莽山利用现有3种茶树品种,不仅可生产乌龙茶,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品质较好的乌龙茶。福云六号可作为生产绿茶的品种,不适宜生产乌龙茶,其他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应该分别加工,不宜混合生产乌龙茶。  相似文献   

13.
超滤膜澄清乌龙茶饮料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平板超滤装置,选用CA材料3万、5万、10万分子量膜,系统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压力下茶汁超滤通量及超滤前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果胶、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以及色差、pH、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滤可以有效澄清乌龙茶汁,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菜汁有效风味成分保留率高,能截留大部分易发生沉淀的高分子物质,感官品质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乌龙茶出口现状与供给弹性测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乌龙茶出口呈现波动状态。为了对我国乌龙茶未来贸易趋势准确预测,本文在分析我国乌龙茶出口现状基础上,对我国乌龙茶出口供给弹性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乌龙茶出口总体缺乏弹性,表明我国乌龙茶出口国际市场消费稳定;同时,提出了我国应继续提高乌龙茶质量水平并拓展乌龙茶传统出口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福州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对转换成本调节作用下的乌龙茶品牌忠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消费者服务体验、品牌体验和关系体验对消费者满意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乌龙茶消费者满意对其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乌龙茶消费者转换成本在消费者满意与行为忠诚之间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乌龙茶消费者态度忠诚对其行为忠诚的影响不显著;乌龙茶消费者转换成本在消费者满意与态度忠诚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作为全国乌龙茶主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产制历史和成熟的加工技术.近年来,随着乌龙茶产品的日益热销,福建乌龙茶的加工技术和产品种类更是快速发展和多样化.本文以闽南产区的乌龙茶为对象,对闽南乌龙茶主要加工工序(萎凋、做青、造型、干燥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品质控制方面的研究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了其优化参数、探索机理、现代技术运用和新工序研发等4大特点,以期为闽南乌龙茶工艺品质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建议今后应关注按品种特性对现有工艺品质理论和成果进行整合、加强新工艺品质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做青叶内蛋白质及其SDS-PAGE、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做青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其各可溶性蛋白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随做青强度增大而加快;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做青强度增加对多酚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同工酶谱显示做青处理及萎凋处理均能促进多酚氧化酶E2同工酶活性的增强。酯酶同工酶各谱带活性在做青过程中活性均较强。文中对多酚氧化酶和多酚类物质与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提出可以不导致做青叶细胞质膜通透性急剧增大,引起多酚类物质显著下降作为乌龙茶做青适度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乌龙茶香气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茗科1号(金观音)制成的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茶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香气成分,并对不同类型乌龙茶之间的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被测样品中共检测出47种香组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5种,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酯类为主,橙花叔醇含量占精油总量的30%以上,是最主要的香气物质。香气精油总量、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吲哚、橙花叔醇含量高低顺序为清香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香气组分44种,数量最多,α-法尼烯、醇类物质含量/精油总量比例最高;闽北乌龙茶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尤其是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不同类型乌龙茶在香气组分、含量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9.
乌龙茶加工中蛋白酶活性与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毛蟹和梅占两品种鲜叶为原料 ,用新工艺加工成乌龙茶 ,并对晒青、做青过程中在制品的蛋白酶活性及其相关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晒青和做青均有利于蛋白酶的活化。晒青、做青前中期酶活性缓慢上升 ,第二次摇青、静置后达到最大值。第一、二次摇青期间以叶缘的酶活性最高 ,叶芯的最低 ;做青结束时 ,叶缘的活性仍保持最高 ,但整叶的酶活性最低。晒青和做青也有利于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 ,氨基酸积累量要多于可溶性蛋白质。调节蛋白酶活性使之处于适当水平 ,对乌龙茶新工艺把握适度做青的理论将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20.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茶叶科学》2018,38(3):237-243
提出一种量化判定乌龙茶产地的方法。共收集主要乌龙茶产区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等地的代表性乌龙茶样品130个,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其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理化成分的含量。用遗传算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化合物,基于这些化合物指标分别用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及随机森林模型对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4个产区的乌龙茶进行分类和预测。结果表明,用遗传算法筛选的3个化合物(咖啡碱、EGCG和ECG)结合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NN能够实现对4个产区乌龙茶的高效判别,且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判别率分别为97.13%和98.34%。该研究结果能为乌龙茶产地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