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染性胸膜炎是一种有丝状支原体亚种所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的传染病,其可通过空气-飞沫经由呼吸道进行传染,以肺炎和胸膜炎为主要特征性病变,可造成羊只的大批量死亡,严重影响了黑山羊的生产发展.本次研究将通过对黑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进行综述,为黑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浆液性及胸膜炎为特点。近年来,该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养羊业健康发展的主要传染病。因此,加强对黑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防治尤显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3.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大足黑山羊的养殖规模有所增加。大足黑山羊是一种经过培育和挑选而形成的优质黑山羊,通常饲养规模较小。大足黑山羊的原产地是重庆大足区。由于该地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气候宜人,具有大量的牧草资源,因此适合山羊生长。大足黑山羊在全国的山羊养殖中属于产羔率最高的,其羊肉的品质相较于其它品种也较高,因此大足黑山羊具有很高的研究与经济价值,受到了相关部门的特别关注。本文主要对大足黑山羊的特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大足黑山羊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疫。  相似文献   

4.
<正>大足黑山羊始源于大足县西部(重庆西北部)铁山镇,有近百年历史,是当地农民自发封闭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系黑山羊良种,联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种羊场有大足黑山羊200多头,从2008年5月份开始,先后有6头大足黑山羊先后出现神经症状,发病后3~6天死亡。  相似文献   

5.
正大足黑山羊是经过当地群众多年来自然封闭选育,以及小规模饲养繁殖而形成的一个高产系的黑山羊遗传资源。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原因,当地羊圈大多依山而建,并采取高床漏缝方式饲养。2005年重庆市大足区承担了大足黑山羊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08年建成国家级"大足黑山羊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制定了《大足黑山羊圈舍建设技术规范》地方标准;2019年大足黑山羊传统养殖  相似文献   

6.
笔者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大足黑山羊疥螨和真菌混染的临床症状,介绍了大足黑山羊疥螨和真菌混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了治疗结果,并对大足黑山羊疥螨和真菌混染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重庆市大足黑山羊疥螨和真菌混染的防治效率,保障重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研究大足黑山羊与川、渝、滇三地的其他4个黑山羊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关系,采用直接测序法分析了这些山羊品种(群体)的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结果表明:5个黑山羊群体的碱基组成没有明显差别;5个黑山羊品种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大足黑山羊与渝东黑山羊的遗传距离最近,大足黑山羊与川北黑山羊和乐至黑山羊遗传距离次之,与圭山黑山羊遗传距离最远,这与此5个黑山羊品种地理分布相符。  相似文献   

8.
目的:浅谈大足黑山羊疥螨和真菌混染的防治措施。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择取188只出现疥螨以及真菌混染的大足黑山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诊治,并分析相关的预防措施。结果:经过了1个月的治疗,所有大足黑山羊的症状均有了显著的减轻,并且疫情得到了控制。结论:为了有效预防大足黑山羊出现疥螨与真菌混染的情况,要实行科学饲养、减少引进、定期用药、隔离饲养的防治措施,一旦出现混染,也应该及早对大足黑山羊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新批准的西南地区5个山羊遗传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这5个山羊遗传新资源与其他羊种的亲缘关系,研究扩增了山羊的mtDNA D-loop序列并测序,对序列进行了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5个新的山羊遗传资源中,大足黑山羊、黔北麻羊和酉州乌羊平均多态位点数比较接近,均高于渝东黑山羊和贵州黑山羊;大足黑山羊、黔北麻羊和酉州乌羊遗传多样性高于贵州黑山羊和渝东黑山羊,渝东黑山羊平均多态位点和遗传多样性在5个羊种中最低。从亲缘关系来看,酉州乌羊和渝东黑山羊与板角山羊亲缘关系近,贵州3个羊种(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和黔北麻羊)遗传距离近,大足黑山羊与乐至黑山羊遗传距离较近。研究认为,渝东黑山羊和贵州黑山羊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提纯。  相似文献   

10.
大足黑山羊种质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大足黑山羊毛色纯黑。初产母羊平均单胎产羔率达197.31%,经产母羊达272.32%,这种高繁殖特性是大足黑山羊可能成为一个新品种的种质优势。对大足黑山羊的保护和培育,有利于丰富中国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库。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测定了30只大足黑山羊的27个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大足黑山羊总蛋白和肌酸激酶2项指标高于山羊的正常值,而其余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比较分析表明:大足黑山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抗逆性和较强的免疫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新批准的西南地区5个山羊遗传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其他羊种的亲缘关系,试验利用设计的引物对山羊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对序列数据进行了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新批准的5个山羊遗传资源中,大足黑山羊、黔北麻羊和酉州乌羊平均多态位点数比较接近,均高于渝东黑山羊和贵州黑山羊;大足黑山羊、黔北麻羊和酉州乌羊遗传多样性高于贵州黑山羊和渝东黑山羊;从亲缘关系来看,渝东黑山羊与板角山羊和南江黄羊亲缘关系较近,酉州乌羊与板角山羊亲缘关系最近,贵州3个羊种(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和黔北麻羊)遗传距离近,大足黑山羊与乐至黑山羊遗传距离较近。说明渝东黑山羊和贵州黑山羊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提纯;新批准的5个山羊遗传资源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实验以高繁殖力的大足黑山羊和繁殖力较低的萨能奶山羊为研究对象,比较2个山羊品种在一个发情周期内血浆中抑制素B(INHB)、活化素A(ACTA)和促卵泡激素(FSH)的分泌变化规律,旨在研究这3种激素与山羊繁殖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足黑山羊和萨能奶山羊血浆中FSH的分泌与ACTA呈正相关(P<0.01,P=0.361),与INHB呈负相关(P=0.022,P=0.005),大足黑山羊在整个发情周期内血浆中FSH、ACTA平均浓度略高于萨能奶山羊(P>0.05),而INHB平均浓度显著低于萨能奶山羊(P<0.05)。从发情征状明显至排卵前这段时间内,大足黑山羊血浆中FSH平均浓度显著高于萨能奶山羊(P<0.05)。结果提示,大足黑山羊卵泡期比萨能奶山羊长,发情周期内INHB与FSH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大足黑山羊和萨能奶山羊繁殖力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足黑山羊具有毛色纯黑、繁殖率高、肉质好等特性.其中,高繁殖率是大足黑山羊的主要特性,初产母羊单胎产羔率达218%,经产母羊达272%,位居全国山羊遗传资源前列.正因其独特的性能,大足黑山羊于2009年10月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营养对大足黑山羊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0只大足黑山羊进行不同营养水平饲喂试验,在发情间期每天采集2次血样,发情期每3 h采集1次血样,分离血浆后采用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的促黄体素(LH)和促卵泡素(FSH)浓度。结果表明:在发情周期内,FSH和LH呈波动式分泌,发情前出现LH峰,发情期FSH出现最高峰值,高营养水平组大足黑山羊血浆中FSH和LH水平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5)。说明增加饲料营养水平能够提高大足黑山羊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波尔山羊(B)为父本、重庆本地的巫山黑山羊-(W)和大足黑山羊(D)为母本,在山区放牧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杂交组合试验,分别测定两种杂交组合羔羊和本地山羊羔羊的初生、2月龄、6月龄的体尺和体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W组合的初生重、6月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巫山本地黑山羊;B×D组合的6月龄体重显著(P<0.05)高于大足黑山羊;B×W组合的初生重和6月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B×D组合.说明与重庆本地黑山羊的后代相比,杂交羔羊的体重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性能提升.试验初步认为,与大足黑山羊比较,在培育优质黑山羊新品种研究中,巫山本地黑山羊更适合作为杂交母本.  相似文献   

17.
<正>1发病情况重庆市大足县三驱镇某养羊场共存栏大足黑山羊145只,其中种公羊5只,种母羊115只,仔羊25只,该场以圈养和放养相结合。自2009年12月7日开始,有3只黑山羊开始发病,3日后,有10只羊发病,并死亡2只,到12月底共有35只羊发病,死亡3只。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黑山羊杂交组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重庆市黑山羊品种主要有大足黑山羊和渝东黑山羊,都属中小型肉用山羊,个体不大,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饲养效益不理想。为提高重庆市黑山羊生产性能,本试验采用体型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的努比亚山羊、川中黑山羊为父本,分别与重庆本地的大足黑山羊和渝东黑山羊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以获取杂交后代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生长发育快、产肉率高。因此,利用杂交优势和肉用种羊的遗传特性,能有效地提高重庆市本地黑山  相似文献   

19.
正大足黑山羊是重庆市大足区经过长期繁衍与自然封闭选育形成的一个遗传资源品种,饲养历史超过百年。其体型外貌及经济性状一致性高,遗传性稳定,繁殖性能高,多羔性十分突出,作为肉用山羊品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大足黑山羊10余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发展概况2 0 1 4年,大足黑山羊成功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  相似文献   

20.
实验旨在研究大足黑山羊周岁前消化器官发育特性。选取初生及1周龄、2周龄、1月龄、2月龄、6月龄、1周岁大足黑山羊各6只,公、母各半,共计42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称重法、排水法研究了大足黑山羊消化器官发育指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足黑山羊消化器官重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6月龄基本达到成年水平,生长速度由快到慢为复胃、肝脏、脾脏、小肠;小肠长度和容积在2月龄到6月龄增长最快;各年龄阶段胃室相对容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于2月龄到6月龄阶段增加最为显著,增长70%,其次是1到2月龄阶段,增长10%;消化器官相对质量发育变化规律不一,复胃相对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大,小肠相对质量随周龄的增加先升后降,肝脏、脾脏相对质量随年龄变化规律不明显。大足黑山羊消化器官发育较早,6月龄基本接近成年重量和容积。消化器官发育的顺序依次为复胃、肝脏、脾脏、小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