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些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大面积耕地多年连续种植大豆同一种作物,导致以取食大豆根、茎、叶为主的害虫的虫口密度逐年加大;而且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害虫的越冬基数较大,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将虫口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大豆的正常发育.要及时地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的发生趋势,防止其大发生,就要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与发生特点,以便及时用药. 相似文献
2.
3.
4.
钱泽军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6):15
一、大豆苗期病害、药害的发生特点
1、病苗症状:
(1)大豆根部有不同形状褐色斑,严重者根部坏死,基本是根腐病或立枯病症状。
(2)子叶出土后表现叶边缘有深绿色和褐色烫伤状发亮的病斑,属于种衣剂药害。
(3)真叶和复叶打卷,向上卷曲,形成勺状,叶片边缘干枯,严重的生长点坏死,停止生长,两子叶节腋芽开始生长,形成二个分枝,属于除草剂药害。
(4)真叶先是水浸状后干枯,是冻害。由于霜冻和大雾导致大豆病害。 相似文献
5.
吕建文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10)
一、大豆苗期病害、药害的发生特点
1、病苗症状(1)大豆根部有不同形状褐色斑,严重者根部坏死,基本是根腐病或立枯病症状。
(2)子叶出土后表现叶边缘有深绿色和渴色烫伤状发亮的病斑,属于种衣剂药害。 相似文献
6.
一、大豆苗期病害、药害的发生特点
1.病苗症状:
(1)大豆根部有不同形状褐色斑,严重者根部坏死,基本是根腐病或立枯病症状。
(2)子叶出土后表现叶边缘有深绿色和褐色烫伤状发亮的病斑,属于种衣剂药害。 相似文献
7.
8.
<正> 鳌石乡是阳高县的青椒主产区,从1982年以来,每年种植2000~3000亩,总产500~75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全乡收入200多万元。然而,近年病害大面积发生,轻则减产,重则绝收。1988年全乡2930亩青椒亩产仅732kg,其中有500多亩绝收。1989年 相似文献
9.
一、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 相似文献
10.
11.
大豆即黄豆,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就是我国比较重要的豆类之一。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分支,植株喜欢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大豆不但食用价值高,经济价值也很高,深受人们喜爱。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比较常见的四种病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由于大面积耕地多年连续种植大豆同一种作物,导致以取食大豆根、茎、叶为主的害虫的虫口密度逐年加大;要及时地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的发生趋势,防止其大发生,就要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与发生特点,以便及时用药。一、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汰除病粒,实行2-3年轮作。(2)药剂防治。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 相似文献
16.
经调查发现,近年来棚室黄瓜的生理病害逐年增多,如畸形瓜、苦味瓜、低温生理性病害、花打顶和化瓜等,广大菜农在栽培过程中对此十分头痛,这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及时识别与防治黄瓜生理性病害非常必要.保护地黄瓜生理性病害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18.
对于蚕病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做好蚕病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然而在蚕的饲养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食下和接触一些病原物,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蚕儿发病,甚至死亡。蚕儿常见病有10多种,属于病毒性的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属于细菌病的有败血病、细菌性肠胃病和卒倒病;属于真菌病的有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节肢动物寄生引起的病害和蝇蛆病和壁虱病;另外,还有农药、煤烟及工厂废气引起的中毒症等。现将这些主要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病毒… 相似文献
19.
对于蚕病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做好蚕病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然而在蚕的饲养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食下和接触一些病原物,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蚕儿发病,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