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荃 《种子科技》2023,(4):21-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温度与产量的影响不同,需要基于当下冬小麦栽培方式进行探讨,掌握其对于土壤温度以及实际产量方面造成的影响,确保在现阶段的种植过程中,种植户能基于不同的种植条件,调整相关因素,全面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某地区冬小麦种植工作为例展开研究,阐述了现阶段冬小麦栽培模式研究发展现状,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小麦冻害和气候、品种的关系,通过对近几年国家小麦区试品种越冬情况的分析,明确我区引种途径,给科学引种提供依据。栽培措施、引种驯化是提高小麦抗寒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分析二二二团2010—2015年降水、温度及日照等气象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昼夜温差及抽穗-扬花期的日照时数是影响二二二团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生产上可根据影响二二二团冬小麦产量的气象因素及主要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进行田间管理,促进冬小麦增收。  相似文献   

4.
黄淮及北部冬麦区是中国小麦主产区,现有的栽培模式下产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研究分析了地膜覆盖对地温、水分利用率、根系活力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相对于露地栽培种植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及不同深度土层的地温均有明显的提高,而出苗期及分蘖期差距较拔节期和抽穗期明显;在对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研究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及上层土壤的保墒效果更明显;地膜覆盖栽培冬小麦在测定的3个时期的根系活力均明显高于露地栽培,随着植株生长,差值逐渐减小,但依旧有较大优势;地膜覆盖栽培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结实小穗数增加22%,穗粒数增加37%,穗数增加9.9%,千粒重增加3.4%,产量增加32.2%,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其次是穗数和粒重。地膜覆盖成本低、使用方便、增产幅度大,是提髙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加大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监测河南省商丘市冬小麦拔节末期-孕穗期农田近地面0~40 cm不同高度上的农田气象要素,分析这一时期近地面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叶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气象要素对这两项指标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对数递减趋势,日最低叶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线性递减规律;不同高度上日最低气温变化受5 cm处空气湿度的影响;不同高度的日最低叶温受5 cm、10 cm处空气温度和所在高度的日最低温影响;叶气温差受0~10 cm日最低气温、0~10 cm土壤温度、20 cm以下深度土壤水分以及所在层次的日最低气温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综合评价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以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翻耕还田4种还田方式,研究各处理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以及对低温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的出苗、分蘖的发生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其产量分别减少了21.3%和15.3%,而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则与之相反,分别较对照增产8.0%和5.2%。另外,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不仅显著降低了单株麦苗质量(茎蘖数、鲜重和干重),而且在低温下有更多的冻害苗和更高的冻害比例。相关分析得出,冻害苗数与单株麦苗的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通过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2种方式还田均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冬小麦的冻害。  相似文献   

7.
长时间以来,我国相关领域一直在探讨人和兰花之间存在的联系,如何提升兰花成活率,让兰花得到稳定生长,是一个具有较高探究价值的内容。基于此,通过对兰花种类的概述,了解兰花的基本知识后,根据兰花生长习性,提出了兰花栽培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希望可以给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大穗型品种郯麦98和多穗型品种良星99为材料,研究了拔节孕穗期发生晚霜冻害后不同补救措施的减灾效应。结果表明,喷施赤霉酸、天达2116、肥万钾、磷酸二氢钾和追施尿素等补救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因冻害导致的减产影响,其中以喷施赤霉酸和肥万钾的效果最好,郯麦98和良星99分别增产14.38%、28.47%和26.34%、27.23%。在产量结构方面,各项补救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对千粒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奎屯垦区中心气象站近年来的气象资料,对一三一团冬小麦越冬死亡成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和温度波动较大是造成冬小麦死亡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冻害是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的重大灾害.由于冻害具有积累性和隐蔽性,因此冻害的早期诊断和预警对于防冻保苗工作至关重要.80年代初以来,北方冬麦区进行冻害联合监测是防冻保苗工作中的一个创造.小麦冻害生态类型的划分、冻害指标、冻害机理、抗冻能力及影响因素、受害形态解剖特征、冻害后效等方面的研究为冻害监测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冻害监测方法体系是由冻害科研实验方法与农学调查方法、农业气象观测方法相结合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冻害监测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在灾害面前迟迟不能正确识别,贻误补救时机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北方各监测点已能对当地发生的冻害作出较为准确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并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建议,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栽培因素对燕麦产量和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实施)研究播种期、播种量、施氮量和施磷量对定莜9号燕麦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与施氮量,播种期与施磷量之间存在协同增产作用;增施氮、磷肥能够提高籽粒粗蛋白和β-葡聚糖含量,但过量施肥则引起减产;各因素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顺序为施氮量>施磷量>播种期>播种量。四因素对定莜9号燕麦最好的协同栽培模式是:播种期是4月下旬,施氮量为106~147 kg/hm2,播种量为120 kg/hm2,施磷量为300~330 kg/hm2。  相似文献   

12.
荆家海 《作物学报》1963,2(3):303-320
冬小麦整个生长期中,净光合率数值是变动的,而各个处理间的平均净光合率变化较小。净光合率的变化,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改善农业技术措施的主要影响在于改变叶面积,对净光合率的直接影响较小。小麦产量高低,主要决定于叶面积和光合势大小;但最大叶面系数不能超过5。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拔节期冻害后高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霜箱模拟冻害, 采用高光谱仪测定盆栽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冠层高光谱反射率曲线, 以期为冻害遥感监测提供借鉴。结果表明, 冻害低温胁迫后, 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比冻害组高约2~5个单位, 差异显著; 短期内高光谱曲线反射率接近, 线形相似, 约20 d后, 受损叶片过早衰败变黄, 高光谱曲线在黄、红波段区域反射率显著增强, “红谷”不明显, 曲线形状呈水平趋势; 光谱 “红边”具有“蓝移”、“红谷”具有“红移”现象。冻害程度的相关系数与绿峰、红边、红谷、光谱吸收指数分别为0.36*、-0.69*、0.42**、0.33**, 与蓝、绿、黄、红宽波段范围反射率面积分别为0.34*、0.43**、0.45**、0.44**, 与红边、红谷归一化植被指数为-0.33*, 与近红外、红波段反射率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为-0.39*, 与叶绿素含量为-0.49**。高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部位值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 可利用近红外、红波段反射率面积构成的NDVI差异进行冻害识别, 其差异分级可划分冻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北方冬小麦越冬冻害的生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维 《作物学报》1984,10(1):35-40
冬小麦越冬冻害生态问题可分为麦苗抗冻能力和环境低温两个方面。本文对麦苗抗冻能力定量鉴定方法进行了评定,进而运用此法对冬麦新冬二号品种在新疆乌拉乌苏越冬期间各时期抗冻能力进行系统测定。麦苗抗冻能力的变化主要由环境温度所决定。依环境温度与小麦生长状况、抗冻能力的关系,把冬麦越冬分成冻融、稳定封冻、融冻三个  相似文献   

15.
于博  侯博  孙悦 《种子科技》2024,(3):74-76+106
蓝莓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果品,其种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优质的气候条件有助于提高蓝莓产量和品质。探究长白山地区气候条件对蓝莓栽培的影响,分析不同气候要素对蓝莓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气候条件进行蓝莓栽培管理,为蓝莓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冬小麦冻害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评估江苏冬小麦冻害风险,为防灾减灾和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利用1960—2010年江苏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筛选出江苏冬小麦低温冻害的主要致灾因子,并确定了致灾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分析原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综合气候产量减产率和低温冻害指标的冬小麦低温冻害风险定量评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将江苏省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为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及盐城东北部地区,风险值大于50%,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为3%~6%,低风险区为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除盐城东北部以外的全省大部分地区,风险值低于35%,产量损失不大,中风险区主要为这两者的过渡地带,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为0~3%。评估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历史和实际情况,可以作为江苏冬小麦冻害风险评估和防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胜爱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94-198
为了寻求高产小麦所需的最佳播种方式和行距,实现冬小麦高产和稳产。2011—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大田试验。试验处理包括冬小麦三密一稀(A)、四密一稀(B)和六密一稀(C)三种种植方式,其中三密一稀(A)种植方式为目前生产上大面积采用的种植方式,三种种植方式的平均行距分别为17.6 cm、15.0 cm和11.7 cm。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四密一稀(B)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六密一稀,三密一稀产量最低,四密一稀和六密一稀种植的冬小麦产量分别比三密一稀种植的产量2年平均提高12.2%和9.0%(P<0.05)。四密一稀(B)处理与三密一稀(A)处理相比具有增产效应,与六密一稀(C)处理相比农业生产中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建议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小麦四密一稀的播种方式。7).。  相似文献   

19.
气象条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应中 《茶业通报》1991,13(2):22-23,26
气象条件是茶树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茶树体内的物质代谢,而且对于茶园的理化状况也有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茶叶内含物在数量和比例上有明显差异,茶叶品质也迥然有别。近年,胡振亮等人发表了《气象条件对鲜叶生化成分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揭示了气象条件对鲜叶品质有较大的影响。明确了解气象条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对改善茶园生态条件,提高绿茶品质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