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机体IFN-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Real-time PCR对DPV弱毒株及强毒株接种雏鸭肝脏中的IFN-αmRNA表达水平及病毒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弱毒株能引起IFN-αmRNA在肝脏中快速、持续高水平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接种后3h上升4倍,9h达到峰值(18.5倍),12h~144h保持在7.8~12.6倍之间,显著抑制了弱毒株的增殖,病毒荷载量较低,表现出感染的自限性;而强毒株只能引起IFN-αmRNA在肝脏中短时间、低水平表达,在感染后72h才达到峰值,为空白对照的4.1倍,持续至132h.以后迅速下降,至144h(濒死时)仅为2.0倍,致使强毒株在肝脏中快速增殖,病毒荷载量与鸭瘟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鸭瘟弱毒株能诱导肝细胞高水平表达IFN-αmRNA,有助于机体建立有效的免疫保护,而强毒株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IFN-α的表达,利于其建立感染。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鸭瘟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检测鸭IL-8细胞因子表达,设计鸭IL-8基因特异性引物,以鸭组织总RNA为模板,建立了鸭IL-8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RRT-PCR)方法,应用该法检测了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A,DHAV-A)弱毒疫苗免疫SPF雏鸭肝、脾和脑组织中鸭IL-8 m RNA的动态表达。结果鸭IL-8基因RRT-PCR扩增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3,溶解曲线呈特异性单峰,线性范围10-2~10-9,Ct值范围7.81~30.71,最低检测量99.17 copies/μL,扩增效率1.08,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0.67%~0.94%和0.96%~1.27%;鸭IL-8 m RNA在免疫鸭肝、脾和脑组织表达水平分别在第3天、第5天和第2天时间点达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2.75、35.29倍和10.79倍(P0.01)。本试验建立的鸭IL-8 RRT-PCR特异、敏感、稳定,能够快速、准确检测鸭体内IL-8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雏鸭INF-γ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接种了鸭瘟强毒株和疫苗株的雏鸭肝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及鸭瘟病毒(DPV)的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监测。结果表明:①感染鸭瘟强毒后,IFN-γ mRNA 在肝脏中的表达没有明显规律,PBL中IFN-γ mRNA表达水平很高,在此期间(1~12 h),病毒DNA量很少。IFN-γ mRNA表达量在6 h后大幅下降,直到144 h都非常低,而病毒的载量逐渐增大,至144 h时达到峰值。②接种弱毒疫苗后,肝脏中IFN-γ mRNA表达水平较高且稳定,至12 h达到顶峰,约比对照高出8倍。PBL中IFN-γ mRNA表达量较低且不稳定。弱毒DNA荷载量稳定上升,但载量约比强毒低两个数量级。病毒DNA在PBL检测不到。IFN-γ在抵抗鸭瘟强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FN-γ在肝脏中高水平的表达可能是鸭瘟疫苗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机体IFN-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Real-time PeR对DPV弱毒株及强毒株接种雏鸭肝脏中的IFN-α mRNA表达水平及病毒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弱毒株能引起IFN-α mRNA在肝脏中快速、持续高水平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接种后3 h上升4倍,9 h达到峰值(18.5倍),12 h~144 h保持在7.8~12.6倍之间,显著抑制了弱毒株的增殖,病毒荷载量较低,表现出感染的自限性;而强毒株只能引起IFN-α mRNA在肝脏中短时间、低水平表达,在感染后72 h才达到峰值,为空白对照的4.1倍,持续至132 h,以后迅速下降,至144 h(濒死时)仅为2.0倍,致使强毒株在肝脏中快速增殖,病毒荷载量与鸭瘟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鸭瘟弱毒株能诱导肝细胞高水平表达IFN-α mRNA,有助于机体建立有效的免疫保护,而强毒株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IFN-α的表达,利于其建立感染.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鸭瘟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探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感染7日龄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与致肝病变和诱导IFN及促炎因子表达之间的关联。以DHAV-3强毒感染7日龄雏鸭,于感染后1、3、6、9、12、24、48、72和96h采集雏鸭的血液、肝、脾、肾、脑、胰、肺、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和十二指肠共11种组织样品,以一步法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含量变化、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中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和IFN-γ)及促炎因子(IL-1β、IL-2和IL-6)在转录水平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对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DHAV-3感染1h后即在所有的样品中检测到。组织器官中病毒含量,血液和胰分别在感染后12和96h达到峰值,其余器官均在感染24~48h后达到峰值。病毒含量较高的前三位器官是肝、脾和肾(分别为10~(11.15)、10~(10.37)和10~(10.30) copies·g~(-1))。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感染3~12h后以空泡变性为主、24~48h以坏死为主。肝中上述6种细胞因子转录量除IL-1β在12h达到最高外,其余均在感染后24~48h达到最高,感染48h后,其转录量变化随肝中病毒含量下降而降低,并与肝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DHAV-3在雏鸭体内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肝、脾、肾是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肝中细胞因子极有可能在抑制病毒增殖和修复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禽呼肠病毒(ARV)对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ARV感染后1、7、14、21、28、35d感染组和对照组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含量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17、IL-18、IFN-γ、TNF-α基因mRNA相对转录时相。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SPF鸡感染ARV后7d和14dCD4+、CD8+T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7d,CD8+T细胞含量差异显著(P0.05);感染后1、21、28、35d感染组CD4+、CD8+T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感染1d后CD4+、CD8+T细胞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外周血T细胞亚型变化是ARV感染的重要表现之一。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1β、IL-6(除7d外)、IL-18(除14d外)和TNF-α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表达上调,IL-17和IFN-γ除感染1d外,均表达下调,说明IL-1β、IL-6、IL-17、IL-18、IFN-γ和TNF-α均参与了ARV的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7.
对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后的组织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接毒12 h肝、肾呈现轻度细胞变性;48 h后组织变性程度减轻,汇管区周围细胞增生;144 h细胞核、浆染色加深,组织修复迹象明显;14 d结构正常。接毒12 h脾脏白髓、法氏囊滤泡中淋巴细胞减少,72 h脾、24 h法氏囊中淋巴细胞有所增多。心脏、肺、脑组织在接毒各期皆有轻度的充血、出血。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与标准毒导致的多组织变性、坏死相比,其变性轻而可逆;与疫苗HY所致的组织变化相似,但结构恢复时间早。结果表明: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虽可造成雏鸭肝、肾等实质器官轻微的组织病变,但损伤的组织结构可在短期内修复,并恢复至正常;脾脏、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在接毒后,也由减少到增多。本研究为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用作鸭肝炎疫苗株的安全性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后的组织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接毒12 h肝、肾呈现轻度细胞变性;48 h后组织变性程度减轻,汇管区周围细胞增生;144 h细胞核、浆染色加深,组织修复迹象明显;14 d结构正常.接毒12 h脾脏白髓、法氏囊滤泡中淋巴细胞减少,72 h脾、24 h法氏囊中淋巴细胞有所增多.心脏、肺、脑组织在接毒各期皆有轻度的充血、出血.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与标准毒导致的多组织变性、坏死相比,其变性轻而可逆;与疫苗HY所致的组织变化相似,但结构恢复时间早.结果表明: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虽可造成雏鸭肝、肾等实质器官轻微的组织病变,但损伤的组织结构可在短期内修复,并恢复至正常;脾脏、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在接毒后,也由减少到增多.本研究为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用作鸭肝炎疫苗株的安全性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雏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DTMUV)后血清中相关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不同日龄雏鸭中的差异性,本实验分别对5日龄、10日龄、25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TMUV,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对雏鸭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及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日龄雏鸭接种DTMUV后,血清中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体液免疫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IFN-γ含量均较低;10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但IFN-γ含量仍低于对照组;2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在接种后一周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含量则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综上所述,雏鸭接种DTMUV后细胞免疫受到了一定抑制,随着日龄的增长,DTMUV对雏鸭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减弱,细胞免疫也逐渐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分析鸭呼肠孤病毒(DRV)人工感染雏鸭后病毒的复制、NF-κB、TNF-α、IL-6与脾脏损伤之间的动态关系,初步探讨DRV感染机制和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为DRV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运用HE染色对脾脏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免疫组化定位病毒所在位置,并运用qRT-PCR检测分析DRV、NF-κB、TNF-α及IL-6的相对表达量。HE染色结果显示,DRV感染后1 d脾脏出现肿胀、出血,感染后5 d出现坏死,随后形成"肉芽肿"结构,坏死灶较小的已经完全机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RV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qRT-PCR结果显示,NF-κB和TNF-α相对表达量均是在感染后5 d达到峰值,IL-6从感染后3 d开始上调,且感染后7 d表达上调显著。结果表明,雏鸭感染DRV后病毒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且脾脏损伤与病毒的复制呈正相关;细胞因子NF-κB、TNF-α和IL-6在感染过程中表达上调,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说明DRV感染雏鸡后引起脾脏损伤的过程中NF-κB、TNF-α和IL-6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芪芩汤对感染新型呼肠孤病毒(NDRV)雏鸭的临床治疗效果,本试验选取75只7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试验分为芪芩汤高、中、低剂量、空白组、模型组。除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其余4组雏鸭皮下注射NDRV人工染毒造模,同时芪芩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剂量为2 g/mL、1 g/mL、0.5 g/mL芪芩汤进行灌喂治疗,连续给药7 d;模型组和空白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在给药后第1、4、8天采集雏鸭血清测定IFN-α、IFN-β和IFN-γ含量,并比较各试验组雏鸭的存活率,观察雏鸭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芪芩汤能有效减轻NDRV感染病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显著提高感染雏鸭的存活率(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雏鸭血清中IFN-α、IFN-γ含量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降低,IFN-β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芩汤高、中、低剂量组雏鸭血清中IFN-α、IFN-β、IFN-γ含量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升高。结果表明,芪芩汤对感染新型呼肠孤病毒雏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能有效减轻新型呼肠孤病毒对雏鸭免疫器官的损伤,提高机体抗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巨噬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与其分泌的几种主要细胞因子转录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建立THP-1体外巨噬细胞模型,用不同毒力MTB(强毒株H37Rv、弱毒株BCG)感染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在六个时间点的凋亡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0、IL-6的转录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三种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显示:BCG组和H37Rv组的早期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巨噬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6的转录水平与分泌水平相符,弱毒菌株巨噬细胞凋亡情况随时间延长成上升趋势,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表现为相同趋势,IL-6表现为相反趋势。强毒株巨噬细胞凋亡情况低于弱毒株,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复杂,一般表现为一种先增强后抑制的情况。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与凋亡情况关系的研究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巨噬细胞凋亡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S1133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CEF)后,对其细胞因子IL-17、IL-18和IFN-γ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机制和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本试验将ARV-S1133感染CEF细胞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ARV结构蛋白σC和CEF细胞的IL-17、IL-18及IFN-γ的mRNA动态转录水平。结果表明,ARV-S1133感染CEF细胞10h后病毒结构蛋白σC mRNA的相对表达量开始迅速上升,在48h达到最高峰(13 162.73倍);ARV-S1133感染后引起CEF细胞中的IL-17、IL-18和IFN-γmRNA表达量发生变化,IL-17和IFN-γ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早期迅速上调,感染后6h达到第一个峰值,分别上调8.77倍和11.17倍,随后下降,在感染36、48、60h后大幅度上升,且在48h达到峰值,表达量分别为97.19倍和111.58倍。IL-18mRNA转录水平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表达量较低,在感染6h后微量上调(1.39倍),在感染中后期,其表达量呈下调趋势,感染48h时,IL-18mRNA表达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下调0.19倍;5个不同滴度的ARV病毒感染CEF细胞24h后,3个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与病毒滴度线性相关,IL-17和IFN-γmRNA转录水平与病毒滴度正相关,IL-18mRNA转录水平与病毒滴度负相关。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诱导CEF分泌IL-17、IL-18、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说明IL-17、IL-18、IFN-γ可能与禽呼肠孤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芩藿饮对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300只健康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60只。试验组分别为芩藿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病毒组、空白组。6日龄时,除空白组外,其他各试验组雏鸭腿部肌肉注射DHAV-1人工染毒造模;雏鸭感染病毒1h后,芩藿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按照高剂量(0.6mL·只~(-1))、中剂量(0.4mL·只~(-1))、低剂量(0.2mL·只~(-1))添加芩藿饮于饮水中进行治疗,连续给药3d;病毒组和空白组饮水中不给予任何药物。在给药治疗的第4、8、48小时采集病料测定相关指标。比较各试验组雏鸭的病死率;观察肝病理剖检及HE染色切片;分析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TP、ALB、GLO)和细胞因子(IL-2、IL-6、IL-8、IFN-β)含量;评价芩藿饮对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芩藿饮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雏鸭的病死率;与病毒组相比,芩藿饮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P0.05);修复DHAV-1对肝造成的损伤;降低感染雏鸭血清中AST、ALT含量,增加TP、ALB、GLO含量;促进机体IL-2、IL-6、IL-8、IFN-β细胞因子的分泌。高剂量芩藿饮对实验感染性鸭肝炎病毒雏鸭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黏膜免疫是鱼类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 Ig R)能够介导黏膜抗体的转运和分泌,而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NF-α对p Ig R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PCR)测定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组织中TNF-α、IL-1β和IFN-γ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显示:浸泡和腹腔注射两种免疫方式皆可诱导3种基因发生显著上调表达;3种基因的上调表达在96 h内先上升,后降低到对照组水平,其中IL-1β和IFN-γ的上调幅度高于TNF-α,免疫后在牙鲆组织内的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0~60倍和6~30倍,而TNF-α仅比对照组高2~4倍;不同免疫方式诱导的牙鲆各组织中3种基因的应答表达存在差异,浸泡免疫对黏膜免疫组织皮肤和鳃中的基因表达影响较大,显著上调达到峰值的时间短且峰值高,而注射免疫对系统免疫组织脾、头肾以及肝脏中的基因表达影响较大,其中在脾和头肾中注射免疫引起的IL-1β和IFN-γ的变化分别比对照组高50~60倍和30倍,浸泡组比对照组分别高15倍和10倍;前肠、中肠和后肠中,两种免疫方式诱导的3种细胞因子的上调表达量相近或浸泡组稍低。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细胞因子IL-1β、IFN-γ和TNF-α对p Ig R的表达调节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6,(5):795-800
研究了猴头菇多糖协同ConA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量及mRNA表达量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协同免疫调节机制。用ELISA法检测HEP协同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细胞上清液中Th1、Th2细胞因子的量;RT-PCR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HEP在25~40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能显著协同ConA刺激T细胞亚群Th1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Th2细胞因子(IL-4、IL-6)的分泌及mRNA的表达(P0.05),并显著促进转录因子(T-bet、Gata-3)mRNA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HEP能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基因的表达,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发挥双重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78-182
通过复制缺硒雏鸡模型,对雏鸡空肠和回肠中主要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不同时间点的检测,为硒调控肠黏膜免疫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选取120只1日龄的SPF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对照组雏鸡饲喂全价饲料,试验组雏鸡饲喂缺硒饲料。分别在试验期7,14,21,28d对雏鸡进行剖杀并取其空肠与回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缺硒雏鸡空肠在试验期14,21d时,IL-1β、IL-6和TNF-α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均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28d时,除IL-1β的表达量降低(P0.05),其他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缺硒雏鸡回肠在试验期14,21d时,IL-1β、IL-6和TNF-α细胞因子表达量均升高(P0.01);在28d时,IL-6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果表明,缺硒能够上调肠黏膜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的相对表达量,这可能与硒缺乏导致雏鸡肠黏膜中氧自由基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复制病理模型 ,研究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将 16 0只刚出壳的北京鸭 ,经 1周适应性饲养后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弱毒株组、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在攻毒组的每只雏鸭背部分别肌肉注射 0 .3m L弱毒株、中毒株和强毒株的稀释液。攻毒后 1、3、5、7d剖杀雏鸭 ,采集其肝组织 ,测定鸭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结果表明 ,中毒组和强毒组的 CAT含量在攻毒后 1d便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但弱毒株组在攻毒后的 5 d才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d,雏鸭肝组织中 SOD含量开始下降 ,3d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 5 d,各攻毒组雏鸭肝组织中的 GSH-Px的含量亦显著降低。这些抗氧化酶含量的降低 ,说明感染鸭肝炎病毒后雏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自由基参与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黄芪多糖对犬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犬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10μg/mL APS作用于ConA或LPS刺激的犬脾淋巴细胞,RT-PCR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表明,APS对IL-2、IFN-γ和TNF-αmRNA表达有显著增强作用,促进IL-2和IFN-γmRNA表达的效果显著优于ConA,而对IL-4 mRNA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在上述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抑制时,APS能使其表达显著提高。结论:APS通过对犬脾脏T淋巴细胞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整体调节来促进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20.
在成功筛选出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效果较好的中药组方P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21日龄雏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IFN-γ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研究该组方对鸭只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P1组(预防组)鸭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y组(阳性对照组)与K组(健康对照组)(P0.05;P0.01),P2组(治疗组)鸭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高于K组(P0.01);P1组极显著提高鸭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 mRNA的表达量(P0.01);P2组显著提高IFN-γ mRNA的表达量(P0.05);P1组、P2组IL-6 mRNA的表达量有升高的趋势(P0.1)。说明组方P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分泌IFN-γ及IL-6,提高机体抗病力和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