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鼠灰色(agouti signaling protein,ASI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形成的单倍型及皮肤组织差异表达mRNA对水貂被毛色素沉积的影响。通过PCR扩增、Sanger测序技术对金州黑水貂、红眼白水貂和名威银蓝水貂ASIP基因进行SNPs单倍型检测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种毛色皮肤组织ASIP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单倍型及mRNA差异表达与毛色表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0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0个SNPs,内含子2中4个SNPs(G18A、A159G、G235T、C1189T)共形成10种单倍型(Hap1~Hap10),其中Hap1(GAGC)和Hap2(GAGT)是3种不同毛色水貂群体的共享单倍型;部分内含子3中6个SNPs(C252T、A290C、G298C、A340G、T343C、T379C)形成4种单倍型(Hap1~Hap4),且Hap2(CCCGCC)是名威银蓝水貂群体的主体单倍型。5个位点(A290C、G298C、A340G、T343C、T379C)均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金州黑水貂和名威银蓝水貂ASIP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是红眼白水貂的1.25和0.95倍,三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初步提示,ASIP基因调控水貂不同毛色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究鼠灰色(agouti signaling protein,ASI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形成的单倍型及皮肤组织差异表达mRNA对水貂被毛色素沉积的影响。通过PCR扩增、Sanger测序技术对金州黑水貂、红眼白水貂和名威银蓝水貂ASIP基因进行SNPs单倍型检测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种毛色皮肤组织ASIP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单倍型及mRNA差异表达与毛色表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0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0个SNPs,内含子2中4个SNPs (G18A、A159G、G235T、C1189T)共形成10种单倍型(Hap1~Hap10),其中Hap1(GAGC)和Hap2(GAGT)是3种不同毛色水貂群体的共享单倍型;部分内含子3中6个SNPs (C252T、A290C、G298C、A340G、T343C、T379C)形成4种单倍型(Hap1~Hap4),且Hap2(CCCGCC)是名威银蓝水貂群体的主体单倍型。5个位点(A290C、G298C、A340G、T343C、T379C)均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金州黑水貂和名威银蓝水貂ASIP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是红眼白水貂的1.25和0.95倍,三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初步提示,ASIP基因调控水貂不同毛色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挖掘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1,GnRH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2,GnRH2)基因多态性位点,探析GnRH1、GnRH2基因变异对鸡蛋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本实验以威宁鸡为素材,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GnRH1、GnR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鉴定并分析。结果表明:威宁鸡GnRH1基因并未发现SNPs突变位点;GnRH2基因SNPs位点分别为外显子1的g.11 GC错义突变,精氨酸变为脯氨酸,内含子1的g.237 TC突变和g.259 TC突变,内含子2的g.1191 AG突变,内含子4的g.3535 GT突变;外显子6的g.4090 TC错义突变,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6个突变位点中g.4090 TC位点为低度多态,其余均为中度多态;SNPS位点卡方(χ2)结果显示,g.1191 AG和g.3535 GT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g.259 TC位点和g.1191 AG位点分别对威宁鸡的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两位点的TT基因型有利于改善蛋壳厚度,AG基因型有利于改善蛋壳强度。因此,GnRH2基因g.259 TC位点和g.1191 AG位点有望作为威宁鸡蛋品质性状相关的关键位点和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KIT基因突变影响猪的白色被毛表型形成。野猪(Sus scrofa)是一类重要的资源,但其被毛表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选择KIT作为候选功能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法对KIT基因20个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扫描,研究其突变是否影响野猪不同被毛表型形成。结果显示:共鉴别到57个SNPs突变位点,其中47个SNPs位于KIT基因内含子区域,1个SNP位于5′-UTR区域(g.457GC),9个SNPs位于外显子区域(3个错义突变和6个同义突变)。在3个错义突变位点中,第2外显子上存在2个(g.4884 GA,p.R151K;g.4888 CT,p.N152K),第19外显子有1个(g.66238 TC,p.V871A)。在野猪群体内没有识别位于KIT基因第16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的剪接突变和第17内含子的4个碱基缺失突变,这些结果表明野猪KIT基因可能是单拷贝基因。三个错义突变等位基因及其单倍型和被毛表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T和C突变等位基因及其组成的单倍型在野猪和长白猪品种间,与野猪的野生型被毛表型存在极显著相关(P0.001),除灰棕色外,与野猪的其他单一被毛表型不相关。从关联性分析结果得出,KIT不能作为影响野猪毛色表型形成的因果基因,要阐明野猪被毛表型形成的遗传机制比家猪困难。  相似文献   

5.
 控制马香槟毛色的CH(Champagne gene)基因家族包含4个候选基因(SLC36A1、SLC36A2、SLC36A3、SPARC),研究发现SLC36A1基因外显子2的突变是造成马香槟毛色的关键位点。为揭示中国马SLC36A1基因遗传多态性,本研究以玉树马和德保矮马共74个样本为研究对象,以马DNA池为模板扩增SLC36A1基因的10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共发现马SLC36A1基因5个SNPs,分别位于内含子3(g.26699953 A>G, g.26699851 G>C, g.26699850 G>C),外显子4(g.26699562 G>A)及外显子6(g.26697018 C>T)。利用PCR RFLP方法对74个家马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发现外显子6的SNP有基因型CC、CT;外显子4的SNP有基因型GG、GA;内含子3的g.26699850 G>C突变有基因型GG、GC;内含子3的另外2个SNPs(g.26699953 A>G, g.26699851 G>C)通过测序,发现有AA、AG、GG与GG、GC、CC基因型。所有5个马SNPs均为野生型占主要优势。由此界定了马SLC36A1基因有9种单倍型(H1 H9),其中H5是最主要的单倍型。德保矮马遗传多样度为0.4190,比玉树马(0.2228)高,表明德保矮马香槟毛色遗传多态性比玉树马更丰富。玉树马与德保矮马的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3160,表明其香槟毛色遗传多态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检测水牛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iacylglycerolacylt-ransferase,DGAT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究摩拉水牛多态性位点的群体遗传特征。以广西水牛研究所的57头摩拉水牛为材料,PCR扩增DGAT2基因的部分序列(外显子2及内含子2、3),通过常规测序法检测其SNP,并运用遗传多样性分析软件(POPGENE)和SPSS软件对群体的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遗传杂合度(He)的检测。结果表明,在摩拉水牛DGAT2基因外显子2和内含子2、3上共发现了9个SNPs位点(IVS2.54GA、IVS2.158AG、EVS2.191AG、EVS2.228AG、IVS3.311CT、IVS3.444AG、IVS3.451AC、IVS3.466CT、IVS3.521CT),其中EVS2.191AG位点的突变导致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突变位点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遗传但接近连锁平衡状态。从基因频率上看,IVS2.158AG、EVS2.191AG、IVS3.311CT、IVS3.451AC、IVS3.466CT和IVS3.521CT 6个SNPs位点的两个等位基因频率有较大差异,提示等位基因频率较大的基因个体可能更适合生存。9个SNPs位点在摩拉水牛品种上多处于高度多态,杂合度在0.1744~0.4975之间,说明摩拉水牛群体中DGAT2基因遗传多态性丰富,具有较大的育种价值和性状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7.
旨在克隆和分析水貂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编码区,揭示该基因编码区SNPs及其皮肤组织mRNA差异表达规律与水貂毛色表型的关系。本研究采集7月龄雄性金州黑水貂、名威银蓝水貂和红眼白水貂共计301个样本的血液,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水貂TYR基因5个外显子进行分段克隆,并拼接获得其完整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筛查3种毛色水貂外显子1、4和5中的SNPs;采集9只7月龄雄性水貂(黑、灰与白色被毛各3只)背中部皮肤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TYR基因mRNA在3种毛色水貂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克隆的水貂TYR基因序列长2 391 bp,由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区长1 596 bp,编码的531个氨基酸中包括信号肽(18个氨基酸)和成熟肽(513个氨基酸),该序列已上传GenBank(KJ716783)。SNPs筛查发现,3种毛色水貂TYR基因外显子4和5不存在突变位点,外显子1发现2处变异:c.441GA和c.138TA,c.441GA为同义突变且仅存在于金州黑水貂群体。qRT-PCR分析显示,TYR基因mRNA在3种毛色水貂皮肤组织中均表达,且在金州黑水貂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银蓝水貂和红眼白水貂(P0.01),在银蓝水貂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红眼白水貂(P0.05)。研究结果提示,TYR基因c.138TA位点及其皮肤组织mRNA差异表达水平与水貂毛色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农业大学F2资源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和PCR-SSCP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基因130 936 bp区域内的7个多态性位点(g.26636CT、g.101698AG、g.111012CG、g.115412AC、g.115463TC、g.123900GA和g.130936TC)进行多态性检测和基因分型,利用Haploview软件对IGF-1R基因进行tag SNPs筛选。结果显示,g.26636CT、g.101698AG、g.111012CG、g.115412AC和g.115463TC多态性位点为IGF-1R基因的tag SNPs;g.115463TC、g.123900GA和g.130936TC 3个多态性位点彼此之间强连锁,处于一个单倍型块中(r20.8),g.115463TC是单倍型块的tag SNP。进一步研究tagSNPs对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影响,发现g.115463TC对绝大部分骨骼和体重性状有显著或接近显著的影响。因此推断影响鸡骨骼生长发育和6~12周龄体重的QTL可能位于此单倍型块内或处于与此单倍型块紧密连锁的下游区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了无量山乌骨鸡磷脂酰肌醇-4-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2型α(PIK3C2A)基因内含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其与体尺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在鸡PIK3C2A基因内含子上共检测到5个SNPs。关联分析表明,g.38511TA位点与龙骨长和胫围相关(P0.05),g.38573CT位点与盆骨宽和胫围相关(P0.05),g.38632TC和g.38662AG位点与胸角和胫围相关(P0.05),g.38729CT位点与胸角和盆骨宽相关(P0.05或P0.01);g.38511TA位点与屠体率相关(P0.05),g.38632TC位点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腹脂重和腹脂率相关(P0.05或P0.01),g.38662AG和g.38729CT位点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和胸肌率相关(P0.05或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PIK3C2A基因的5个SNPs位点与无量山乌骨鸡的体尺和屠体性状相关(P0.01),可作为鸡体尺和屠体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种。  相似文献   

10.
 马毛色是品种鉴定和个体识别的重要依据。马 KIT 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KIT 基因突变影响马毛色及毛色的分布。对德保矮马和哈萨克马69个个体的 KIT 基因21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直接测序,共发现了5个SNPs,其中1个位于5'-UTR区(g.91214T>G),1个位于内含子20 (g.171356C>G),另外3个分别位于外显子15、20和21(g.164297C>T;g.170189C>T;g.171471G>A,p.Ala960Thr)。用PCR-RFLP方法对69个个体进行分型,发现外显子15有3种基因型TT、CT、CC;外显子20有3种基因型TT、CT、CC;外显子21有2种基因型GG与GA,且均为野生型占优势。德保矮马 KIT 基因多态性比哈萨克马更丰富。  相似文献   

11.
旨在克隆和分析水貂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编码区,揭示该基因编码区SNPs及其皮肤组织mRNA差异表达规律与水貂毛色表型的关系.本研究采集7月龄雄性金州黑水貂、名威银蓝水貂和红眼白水貂共计301个样本的血液,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水貂TYR基因5个外显子进行分段克隆,并拼接获得其完整编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素结合型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GF-like growth factor, HBEG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在松辽黑猪中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头健康经产松辽黑猪母猪,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HBEGF基因的SNP位点,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HBEGF基因SNP位点与松辽黑猪繁殖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3周龄重、断奶重、断奶仔猪数和乳头数)的相关性。【结果】在松辽黑猪HBEGF基因第5外显子及第2、3、4、5内含子上共发现22个SNPs位点,其中有8个SNPs位点与繁殖性状存在显著关联。g.142114384 A>G和g.142104389_142104388ins A>G位点存在AA、AG和GG 3种基因型;g.142114375 C>A位点存在CC、CA和AA 3种基因型;g.142111433 C>T位点存在CC和CT 2种基因型;g.142106003 G>A和g.1421...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牛蛋白激酶AMP活化的催化亚基α2(protein kinase AMP-activated catalytic subunit alpha 2,PRKAA2)基因多态性,本试验以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RKAA2基因外显子4及内含子3部分序列,通过常规测序法检测其SNP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PRKAA2基因外显子4内存在1个SNP位点(c.462GA),PRKAA2基因内含子3部分序列存在3个SNPs位点(IVS3.557TC、IVS3.560CT和IVS3.565GA)。经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在c.462GA位点的野生纯合型和杂合型比突变纯合型更有优势,IVS3.557TC和IVS3.560CT位点的突变纯合型为非优势基因型,IVS3.565GA位点杂合型为优势基因型。IVS3.565GA位点在摩拉水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c.462GA位点在尼里-拉菲水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4个SNPs位点在摩拉水牛群体中均为中度多态;c.462GA、IVS3.557TC位点在尼里-拉菲水牛群体中为低度多态,IVS3.560CT、IVS3.565GA位点为中度多态。IVS3.557TC位点在两个水牛群体中杂合度较低。说明摩拉水牛IVS3.565GA位点和尼里-拉菲水牛c.462GA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遗传状态不平衡,尼里-拉菲水牛群体中IVS3.557TC位点遗传变异小,选择潜力不高。4个多态位点可以构建5种单倍型,其中T-C-G-G是摩拉水牛群体和尼里-拉菲水牛群体的优势单倍型。综上,本研究检测的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PRKAA2基因上4个SNPs位点可为水牛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多态性对百宜黑鸡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143只百宜黑鸡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300日龄内的产蛋量和蛋重指标,并以BMP1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PCR结合测序技术对百宜黑鸡BMP15基因多态位点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遗传学和繁殖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7个SNPs,分别为g.397CT、g.473AC、g.603CT、g.1 323GA、g.1 527CT、g.1 644CT和g.1 698CT,其中g.1 323GA位于内含子区域,将不同的SNPs进行遗传学分析发现,除了g.1 527CT位点的PIC值小于0.25,属于低度多态外,其余位点均属于中度多态;进行χ~2适合性检验发现g.473AC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将不同SNP位点对应的不同基因型与繁殖性能进行关联分析发现,g.473AC位点所对应的AC基因型蛋重显著高于AA型(P0.05),g.1 527CT位点所对应的CC与CT基因型之间在产蛋总数上存在差异显著性,且CC型显著高于CT型;其余位点不同基因型间在繁殖性状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BMP15基因多态性对百宜黑鸡繁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实验旨在分析KPNA7基因多态位点在地方猪种中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选择90头健康经产松辽黑猪母猪,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KPNA7基因的SNP位点,SPSS 26.0软件分析KPNA7基因的SNP位点多态性与松辽黑猪母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在松辽黑猪KPNA7基因第9外显子和第4、8内含子共发现6个SNP位点,其中在KPNA7基因第4内含子的g.385302 T>C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g.385256G>A和g.385248G>A存在连锁突变,均检测到2种基因型:GG、GA;在第8内含子的g.372731A>G发现3种基因型:AA、AG、GG,g.372629C>T处检测到3种基因型:CC、CT、TT。KPNA7的突变位点均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计算显示,KPNA7的突变位点均为中度多态(0.25C.位点TT基因型个体的3周龄重、断奶重显著高于TC、CC基因型个体,TT、CC基因型个体的乳头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检测红眼白水貂促卵泡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beta subunit,FSHβ)和核受体辅激活蛋白1(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1,NCOA1)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了红眼白水貂215个个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针对红眼白水貂群体的特点建立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利用SAS 9.4统计软件对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红眼白水貂FSHβ基因上存在2个多态位点,分别为内含子1处的g.1228GA突变和外显子2处的g.1866TC突变;在NCOA1基因上存在1个多态位点,为第6外显子处g.151536TC突变。在红眼白水貂群体中,FSHβ基因的优势基因为B等位基因,NCOA1基因的优势基因为A等位基因;FSHβ基因g.1228GA位点的AA和AB基因型个体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上均极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1),g.1866TC位点在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上呈现BBABAA的趋势;NCOA1基因的AB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g.151536TC与g.1228GA的合并基因型对繁殖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可以利用以上突变位点对红眼白水貂的繁殖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检测水貂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T138A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水貂毛色表型的相关性。提取5种被毛色型430只水貂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技术,对TYR基因T138A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统计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通过卡方(χ2)独立性检验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水貂毛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138A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T和A,形成TT、TA和AA 3种基因型,AA基因型在吉林白水貂群体中为优势基因型(0.9069),而TT基因型为金州黑水貂、珍珠水貂、咖啡水貂和银蓝水貂群体的优势基因型,其中在金州黑水貂群体中基因型频率最高(1.0000)。关联分析表明,TYR基因T138A位点的多态性与毛色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001)。表明TYR基因T138A位点可能是影响水貂毛色的主控位点或与调控白色被毛表型主控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通过PCR-RFLP经XbaI、MspI、Sma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出TNNI1基因上存在2个SNPs(内含子4上的EU743939:g.5174TC、内含子7上的EU743939:g.8350CA)和TNNI2基因上存在1个SNP(内含子3上的EU696779:g.1167CT),并分别计算了3个SNPs在10个中国地方猪种和3个西方商业猪种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对大白×梅山F2代猪的SNPs与胴体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NNI1基因的2个SNPs(g.5174TC和g.8350CA)对体脂率有显著影响;除此之外,g.5174TC多态性与皮肤率、肩部脂肪厚度、背膘厚度均呈显著相关(P0.05)。TNNI2基因的g.1167CT多态性与体脂率、胸-腰背膘厚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瘦肉率、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度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究狐狸刺豚鼠基因(Agouti)多态性及其与狐狸被毛颜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中国5个狐种58只狐狸的Agout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SNPs筛查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已测序的58只狐狸中首次发现6个SNPs(g.269GT、g.295CT、g.325TG、g.518GA、g.608CA和g.846GA),它们全部存在于内含子2上。狐属的所有个体(25只)在6个位点全部为纯合子基因型,依次为GG、CC、TT、GG、CC和GG型,而北极狐属的所有个体(33只)在这6个位点则均为另一种纯合子基因型,依次为TT、TT、GG、AA、AA和AA型。6个SNPs形成两种单倍型:单倍型Ⅰ(H1:GCTGCG)和单倍型Ⅱ(H2:TTGAAA),分布频率分别为42.1%和57.9%。单倍型Ⅰ(H1)分布于狐属3个狐种的所有受试个体中,单倍型Ⅱ(H2)分布于北极狐属两个狐种的所有受试个体中。进一步分析没有发现6个SNPs及其单倍型与狐狸毛色的明显关联性,但推测它们是区分狐属和北极狐属的重要功能位点和重要单倍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鸡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基因(VIPR1和VIPR2)多态性与鸡冠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和测序验证技术检测了优质肉鸡F系287只种鸡的SNPs,并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VIPR1基因发现2个突变位点,分别为g.73352CT突变,g.68818TC突变;VIPR2基因发现1个突变,为g.36127AG突变。χ~2检验发现,3个突变位点并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遗传参数分析发现,g.73352CT属于高度多态,其余位点均属于中度多态。关联性分析表明:3个突变位点各基因型个体间生长激素(GH)和睾酮激素(TEST)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VIPR1基因g.73352CT突变位点,TT基因型个体冠高、冠面积和肉垂面积显著大于CC基因型个体(P0.05),g.68818TC位点各基因型个体间冠高、冠面积、肉垂面积差异显著(P0.05),VIP2基因g.36127AG位点GG基因型个体冠高、冠面积和肉垂面积显著大于AA和AG基因型个体(P0.05)。由此可见,VIPR1和VIPR2可能是影响鸡冠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该性状的主效基因连锁,能够作为候选基因用于鸡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