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是带科多头属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脑或脊髓内发生的疾病。多头蚴的成虫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从孕卵节片内释放出大量虫卵,污染饲草、饲料或饮水,牛、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钻人肠黏膜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带到脑和脊髓等易寄生部位,以脑部寄生为多。  相似文献   

2.
<正>脑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是由寄生在犬、狼的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牛羊脑及脊髓中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又因其能引起明显的转圈症状,故俗称"转圈病"。1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犬、狼等终末宿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逸出污染饲草、饲料或饮水。牛、羊等中间宿  相似文献   

3.
脑包虫,又名脑多头蚴,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即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脑部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成虫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里。1流行特点多头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小肠里,其成熟的孕卵节片或者虫卵随犬粪便排出,污染牛、羊的饲草或者饲料被牛、羊吃入后,  相似文献   

4.
牛羊多头蚴是由寄生于狗、狼、狐等的带科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部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转头风”、“转圈病”。本病分布较广,遍及我区,死亡率高,对牧业发展危害较大。1病因脑包虫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等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体外,从孕卵节片内释放大量的虫卵,  相似文献   

5.
1病原体及生活史 牛脑多头蚴病的病原体是多头绦虫,成虫在终宿主犬、狼、狐狸的小肠内寄生。幼虫在奶牛、黄牛牦牛等偶蹄类的脑内,有时亦能在延脑或脊髓内发现,是危害牛的严重寄生虫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寄生在终宿主体内的成虫,其孕节脱落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节片虫卵散布在牧场上或饲料、饮水中,被牛、羊(中间宿主)吞食而进入胃肠道。虫卵在小肠内孵化成六钩蚴,经肠内消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绵羊多头蚴病 ,在牧区时常发生 ,尤其在羊只剪毛后或春乏时多发。笔者在近 3年临床诊治实践中 ,采用 APL配合输液治疗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先后共治疗绵羊 2 6只 ,其中怀孕羊 4例 ,2岁羊 8例 ,4岁羊 1 4例 ,除 3例 4岁羊淘汰外 ,其余均全部治愈。1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因犬食入含有多头蚴虫羊头 ,便终身带虫 ,多头蚴的孕卵节片脱落后 ,随粪排出体外 ,并从孕卵节片内释放出大量的虫卵 ,污染牧场、饲草和饮水 ,绵羊吞食被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被感染。2 症状羊只离群 ,吃草少、行动笨拙或垂头呆立 ,有的颈项弯向一侧、转圈 ,有的突然前冲或后…  相似文献   

7.
羊脑包虫为犬、狼、狐小肠内的多头绦虫的幼虫 ,又称多头蚴。 2 .5岁以下羊最易感 ,成年羊发病率极低 ,发病往往导致死亡。多头蚴呈乳白色、半透明囊泡状 ,由鸽蛋大到鸡蛋大不等 ,囊内充满透明液体 ,在囊内含有 10 0~ 2 0 0个原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犬、狼、狐小肠内 ,它的孕卵节片脱落后 ,随犬等的粪便排出体外的孕卵节片释出大量虫卵 ,这样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及饮水而感染 ,在羊体内经 2~ 3个月发育成成熟的多头蚴。1 诊断本病可以根据是否有无目的乱走、有无强迫运动 ,如前冲、后退、转圈、低头、仰头 ,再细心触压颅骨有无变软、触痛…  相似文献   

8.
<正>羊脑包虫病又称羊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带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羊脑、脊髓内引起脑炎、脑膜炎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等食肉性终末宿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逸出,污染饲草、饲料或饮水,中间宿主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饲草、饲料或饮水后被感染,虫卵内的六钩蚴在羊消化道逸出,并钻入肠黏膜血管内,随血液到达脑发育形成囊泡。多头蚴经2~3个月发育成熟而引起发病。羊脑包  相似文献   

9.
羔羊多头蚴病也叫羔羊脑包虫病,是由于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羔羊的脑、脊髓内而引起脑炎,脑膜炎及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严重寄生虫病。本病的特征为:脑炎、脑膜炎、神经症状如周期性转圈运动。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的成虫多头绦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内,成熟的孕节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放出大量虫卵污染饲料、饮水和草场,这些虫卵被羊吞食后,进入羊的消化道,孵出六钩蚴,钻入肠粘膜血管内随血流到达脑和脊髓,经2~3个月发育为脑多头蚴。六钩蚴被血流带到其他部位很快死亡。多头蚴只有在羊脑内发育较快,8~13周发育为3.5…  相似文献   

10.
<正>羊脑包虫病又称羊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即多头蚴寄生于绵羊、山羊的脑和脊髓内而引起的,严重时会造成羊死亡。1病原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从豌豆大到鸡蛋大不等,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囊外层为角质膜,囊的内膜(生发膜)上有100~250个多头蚴。多头蚴成虫孕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释放出大量虫卵,污染草场、饲料或饮水。多头蚴具有强大的繁殖力、抵抗力,一昼夜可产卵25~68万个,其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  相似文献   

11.
多头蚴病(Coenurosis)是由多头多头绦虫(Ulticeps multicp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该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等终缩主的小肠。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孕节或虫卵补中间宿主羊吞食时,六钩蚴即在山羊的肠中绎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脑、眼、脊髓或肌肉等组织内,使山羊传染多头蚴病。  相似文献   

12.
羊脑包虫为犬、狼、狐小肠内的多头绦虫的幼虫,又称多头蚴。2.5岁以下羊最易感,成羊发病率极低,发病往往导致死亡。多头蚴呈乳白色、半透明囊泡状,由鸽蛋大到鸡蛋大不等。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内含有100~200个原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犬、狼、狐小肠内,它的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犬等的粪便排出体外并释放出大量虫卵,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及饮水而感染,虫卵内的六钩蚴钻入肠粘膜血管内,随血流到达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1诊断本病可以根据患羊无目的乱走,强迫运动,如前冲、后退、转圈、低头等,再细心触压颅骨有无变软、触痛感等可以…  相似文献   

13.
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等动物的脑和脊髓中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亦可感染.多呈地方性流行,可致动物死亡,是危害羔羊和犊牛的重要寄生虫病.多头蚴的成虫是寄生于犬小肠的多头绦虫,原头蚴直径为2~3毫米,数目为100~250个,中绦期为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由豌豆到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囊内膜附有许多原头蚴. 多头绦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孕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虫卵散布于草场,污染饲草料、饮水,被羊只(中间宿主)吞食而进入胃肠道.六钩蚴逸出,钻入肠黏膜血管内,其后随血液被带到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六钩蚴在羔羊体内发育较快,感染后2星期发育至粟粒大小,6星期后囊体2~3毫米.含有多头蚴的脑被犬类动物吞食后,多头蚴的头节吸附于小肠壁,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14.
羊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在我国西北放牧地区,羊棘球蚴病的发病率极高,农牧民感染该种疾病的几率也十分高。羊棘球蚴病属于体内寄生虫病,该种疾病又被称为包虫病,棘球蚴能够寄生在牛、羊等动物的肝脏、肺脏、脾脏中,从而造成动物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成熟的棘球蚴以孕节片形式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孕节片中含有大量虫卵,健康羊接触到被虫卵污染的牧草、饲料、饲养用具、饮用水之后,虫卵通过消化道进入机体,导致患病。  相似文献   

15.
羊脑包虫为犬、狼、狐小肠内的多头绦虫的幼虫,又称多头蚴。多头蚴呈乳白色、半透明囊泡状,由鸽蛋大到鸡蛋大不等。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内含有100~200个原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犬、狼、狐小肠内,它的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犬等的粪便排出体外并释放出大量虫卵,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及饮水而感染,虫卵内的六钩蚴钻入肠粘膜血管内,随血流到达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  相似文献   

16.
脑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动物小肠里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部所引起的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患畜有明显的转圈症状,又称为转圈病或旋回病,人亦可感染。  相似文献   

17.
脑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兽小肠里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部所引起的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病。因为能引起患畜明显的转圈症状,又称为转圈病或旋回病。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症状 牛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肉食动物小肠里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的脑部所引起的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病。因能引起患畜明显的转圈症状,又称为转圈病。  相似文献   

19.
<正> 1 临床症状牛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肉食动物小肠里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的脑部所引起的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病。因能引起患畜明显的转圈症状,又称为转圈病。牛多头蚴孢囊在大脑半球内常常导致家畜精神低沉,病初嗜睡,昏睡,最后完全失去知觉。病牛总是  相似文献   

20.
<正>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在牧区被称为"虫癌"。一、发育过程寄生在犬小肠中的成虫发育成熟时,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牧场、畜舍、皮毛、蔬菜、土壤、水源等,虫卵被牲畜(羊、牛)等中间宿主或人吞食后,卵内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孵出,钻入肠壁,通过门静脉系统进人肝、肺等脏器,约经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