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新农业》2017,(9)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据资料显示,主要由动物传染给人,在实际生产中传播动物主要是牛羊。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畜牧业是人民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从事养殖、动物产品加工、防疫检疫等与牛羊密切接触的人员成为感染布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做好布病防治工作关键在基层,重点在第一线。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布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危害动物健康,更危害人体健  相似文献   

2.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不仅危害牛羊猪等多种动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传染给人损害人体健康。世界各国都将其列为重点疾病加以防治,国际动物卫生组织规定该病为各国必须报告的疫病。随着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接轨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控制和消灭布病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本病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以母畜发生流产和公畜发生睾丸炎为特征。病因: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为羊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在我国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布病也被称之为布鲁氏杆菌病,属于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国内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牛、羊和猪。其中,羊身上携带的布病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最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布病主要侵害人们和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最终造成不孕。对此,要想降低布病发生率,必须对布病的危害性进行诊断,结合布病特点来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绵羊、山羊、牛、猪和犬等动物和人都可感染发病,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岫岩县通过多年牛羊布病重点防控,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几年随着绒山羊饲养量增加、调运交易频繁、大范围流通、畜牧从业人员增多等因素,感染传播机率加大,隐性感染严重,检出阳性动物增加,人畜间病例不断上升,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有效地预防控制动物布病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病。动物感染后公畜引起睾丸炎和附睾炎,母畜多数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等,是造成畜牧业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由于畜间布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威胁也很大。近几年来,东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省、市监测方案要求,对辖区内牛、羊开展布病检测工作,对检测出的阳性牛羊,政府部门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扑杀,同时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牛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病,简称布病[1]。在动物中羊、牛、猪最易感,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引起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睾丸炎等;人接触该病原菌污染物,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2]。该病被农业部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在我国畜群中仍时有发生,给畜牧业生产了和人类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7.
正为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我省将认真组织做好秋季牲畜集中免疫工作,严密防控人畜共患病,做好疫苗管理,确保免疫、监测、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集中免疫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有效方法,2016年全省秋季集中免疫从9月6日开始,10月底前全面结束。布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对畜牧  相似文献   

8.
李昊帮 《湖南农业》2022,(11):20-21
<正>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又称“波浪热”,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一、流行特点该病为全球性疾病。大多数动物都可感染布病,但以羊、猪、牛最为易感,人也可感染布鲁菌,以羊布鲁菌的感染力最强,危害最严重,其次是牛布鲁菌。在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在流行区呈点状流行。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逐渐走向主导地位,专业养殖企业不断涌现,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得了好多兽医知识,可是引起母猪流产的疾病却是每个大型养猪企业面对的难题。一、引起母猪流产的疾病1、布病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引起感染动物流产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易感猪通过接触本病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播,母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布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鲁氏杆菌病可感染猪、牛、羊、犬等多种动物,其中又以羊型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性最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羊饲养量逐年增加,养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然而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流通的频繁,疾病发生率有所提高,控制难度也随之加大,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因此加强羊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布鲁氏菌并急性或者慢性人畜共同患病,简称"布病"。容易受到感染的动物种类有很多种,当中以牛、猪以及羊最为容易感染。其通常对动物生殖系统进行侵害,导致流产、不育、胎膜发炎以及睾丸炎等的。本文笔者就根据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以及病变等,提出诊疗以及防治措施,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19,(22)
<正>布鲁氏菌病在我国广泛分布,猪、牛、羊、犬等动物以及人都易感染布病。实验室诊断是防控布病的前提和基础,但在采样、实验室诊断过程中操作的不确定性又极易造成布病的传播。多层次客观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规范操作,将生物安全风险最小化,是确保布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一、布病基本情况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发的一类人畜共患  相似文献   

13.
在牛羊养殖中,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牛羊健康生长,同时该病亦属人畜共患病,极大地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落实牛羊布病监测工作,明确牛羊布病流行趋势、规律能为后续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帮助.本文以蒙阴县为例,首先概述了蒙阴县牛羊养殖现状;其次分析了牛羊布病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牛羊布病监测工作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6,(5)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又被称为"千日病""懒汉病""蔫巴病"。"布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危害较大,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传染病种。1"布病"的危害1.1"布病"的传播途径由于易感牛、羊直接或间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乙类传染病是指: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是一种重要的人与动物共患病,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布病不仅对牛、羊、猪、犬等动物造成严重的传染威胁,同时也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五条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引起布病发生的菌种有多种,传染方式复杂,控制难度较大,主要预防措施有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牛结核病的致病原是"牛型分枝杆菌",该病原菌可感染人和其他多种动物,牛结核病被列为人畜共患病。近代兽医临床研究发现,牛结核分枝杆菌可感染牛、猪、鹿、大象等数十种温血脊椎动物,甚至某些禽类(家禽/野禽)也表现出敏感性,其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本文笔者探讨牛结核病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布病的危害诊断和防治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病"是布鲁氏杆菌病的简称,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疾病,布病可分为6种类19个生物型,目前我国境内主要的布病传染源有牛、羊、猪的布鲁氏杆菌,其中羊布鲁氏杆菌毒性最强,传播性极广,致病率高,危害更为严重。本文通过对布病危害诊断的探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为我国畜牧业预防疾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新农业》2017,(11)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目前已确认布鲁氏菌有9个种,其中可感染人类的,按照其致病性和侵袭力的高低依次是羊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布病呈持续上升势头,对于布病的检测方法经多年研究也逐渐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18,(21)
正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共有6个种,其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有羊种、猪种和牛种。在历史上,无论何时何地人间出现布病病例,畜间一定会有活动性疫源,也可以说人间布病发生是畜间发生布病的指示剂。由于人感染布病后会出现附睾炎、流产、不孕症等症状,因此在我国该病一直是重点防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布病定点调查,2017年全国报告的人间布病病例为56989例;畜间  相似文献   

20.
<正>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畜共患病发生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影响人们肉食品安全心理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均离不开动物源性产品,因此,在充分利用动物价值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是畜牧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人类生存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