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710-1714
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形态的豆状囊尾蚴,为了解其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状态时的形态变化,本研究通过从囊泡内取出头节和经培养后让头节自行从囊泡中翻出的方法,用扫描电镜对头节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发现,在相对静止状态时,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较平,中央有1个较大的结节,周边有放射状花纹;4个吸盘收缩成结节状。在相对运动状态时,顶突收缩,中央的结节内陷,变成环状物,如同一个救生圈。继之,环状顶突的皮层向外开张,形成轮胎状结构,表面有粗大的横纹;顶突的瓣状结节打开,扩张呈喇叭口状,并有粗细不一的放射状皱襞与皮层相连;顶突变成一个车轮样结构;4个吸盘有明显的环状收缩,表面有环形波纹,吸盘口变小。总之,无钩豆状囊尾蚴形态的变化与其功能改变是一致的,有利于其对宿主组织的侵袭。  相似文献   

2.
通过压片、多种染色和扫描电镜对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结构进行了详细地比较观察,发现了豆状囊尾蚴头节的一些新结构和曾被误认的结构特点。在压片上,头节的顶突有2排小钩(假复层状排列),用瑞氏染色时可见小钩与皮肌柱相连,用伊红染色见2小钩之间有一个相连的结节,用HE染色则见小钩上有蓝色的钙盐沉着。用扫描电镜观察,静止的头节顶突呈伞状,皮肌柱连接齿钩覆盖于头节的前端。从侧面观察可发现齿钩具有鹿角样的分支,覆盖头节的齿钩实际上是一排。4个吸盘呈洞穴状位于顶突之后分布在头节的四周。当头节处于运动状态时,顶突上的皮肌柱收缩,鹿角样的齿突向周围伸展,吸盘也发生环形和纵形收缩,大大增加了头节对宿主的侵袭力。在对培养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观察时,发现了无钩豆状囊尾蚴,其顶突较大且厚,表面粗糙,顶突上有一个较大的结节。总之,通过压片、多种染色和扫描电镜的比较观察,使我们对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结构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观察豆状囊尾蚴在不同状态下的超微结构。从肉联厂屠宰检验采取豆状囊尾蚴,直接剪破囊泡从中取出豆状囊尾蚴;或用含10%胆汁生理盐水培养囊尾蚴,待其从囊泡中翻出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记录。位于囊泡内的头节,从其顶端观察,顶突呈伞状,皮肌柱连接小钩覆盖于头节的前端。从侧面观察,一排有鹿角样的小钩附着于顶突。4个吸盘呈洞穴状位于顶突之后分布在头节的四周。原始颈节较宽,体节较细,表面均有许多皱褶。培养后的豆状囊尾蚴可明显区分为头节、颈节、体节和囊泡区,顶突上的皮肌柱收缩,鹿角样的小钩向周围伸展,吸盘也发生环形和纵形收缩,颈节的环状收缩和体节的纵行收缩均明显可辨。豆状囊尾蚴处于不同状态时,其超微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旨在鉴别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的区别。用扫描电镜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其18S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动物的囊尾蚴作了进化树比较。结果显示:超微结构观察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主要区别位于顶突,而吸盘和原始体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从囊泡中取出的豆状囊尾蚴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比较平坦,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结节,结节的直径约为20μm,周边有数层齿轮状花纹,形成重合式齿轮状构造。有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形似鸡爪样的小钩相连。小钩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具有坚硬的外观,长120~150μm。通过用18S-P1和18S-P2引物对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目的基因、感受态细胞的培养液和菌体质粒的PCR检测,均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表明18S-P1引物扩增的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750 bp序列的差别比18S-P2引物扩增的666 bp序列的区别明显。与其他动物囊尾蚴相关序列的进化比较显示,无钩豆状囊尾蚴与牛囊尾蚴有亲缘性,而有钩豆状囊尾蚴则与猪囊尾蚴有亲缘关系。总之,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虽然同属豆状囊尾蚴,但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发现的豆状囊尾蚴。  相似文献   

5.
牛囊尾蚴是寄生在人体的无钩绦虫的蚴虫,多寄生于牛的咬肌、舌肌、心肌、肩胛肌、颈肌及臀肌等处,眼观形态与猪囊虫相似,但在镜检时可见到头节上仅有4个吸盘,而无顶突和小钩,一般在牛胴体中寄生的牛囊尾蚴数量很少,且多在深层肌肉中。笔者遇到一例牦牛囊尾蚴病一例,而该病在本地区屠宰牦牛胴体中很少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猪囊尾蚴(猪囊虫)是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猪的肌肉内。链状带绦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猪囊尾蚴不仅寄生于猪的肉内,而且还可寄生于人的脑、心肌等器官中,危害严重,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1病原体本病病原体猪囊尾蚴寄生在人体小肠里的带科带属的有钩绦虫(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幼虫。有钩绦虫虫体全长2~4 m,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和带有25~50个(两圈)小钩的顶突,体节总数约700~1 000个,体节较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69-374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相似文献   

8.
2000年2月1日,我乡某饭店老板上午从农贸市场购来21条鲜活湟鱼,在开腹清洗时,其中有6条鱼腹中拉出了虫体。饭店老板来站询问,笔者曾去检验,诊断为有钩绦虫。现将检验有关情况述后:1临床症状鱼体极度消瘦,眼球下陷,发育极度不良,皮表皱缩,无光泽。2虫体鉴别从6条湟鱼腹内共检出绦虫11条(其中1条湟鱼内1条线虫,另5条湟鱼内各2条),虫体长2.4m~3.4m不等。将收集的绦虫用生理盐水清洗,任选2条镜检发现虫体头节呈方形,有明显的4个吸盘,顶端有一个顶突,周围有2排小钩,节片内的子宫主侧枝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一)病原犬复孔绦虫新鲜时为淡红色,成虫链体长15~70cm,宽3mm,三或四圈玫瑰状顶突钩,共30~150个,节片状如黄瓜子。中间宿主是蚤、虱。犬因舔被毛时吞入含有似囊尾蚴的跳蚤而被感染。似囊尾蚴在终末宿主小肠内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10.
牛囊虫病(牛囊尾蚴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体是带科无钩绦虫幼虫。成虫寄生人的小肠,幼虫主要寄生于牛的肌组织中。常见于舌肌,咬肌、颈部肌、肩胛外肌,肋间肌、心肌、臀部肌。严重感染时几乎所有肌肉均有寄生。仅1985~1990年6年的统  相似文献   

11.
<正>猪囊尾蚴病又叫猪囊虫病,为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对养猪业影响很大,人因食用患病猪肉而感染发病。我国的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为该病的高发区,每年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1病原猪囊尾蚴,为外观呈椭圆形的囊泡状,大小为6~10mm×mm。头节上有4个吸盘,头节最前面的顶突上有两圈角质小钩,它主要寄生于横纹肌和心肌,但当虫体感染量大时,在大脑、眼、内脏器官及皮下脂肪中也常有寄生。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可获得犬恶丝虫微丝蚴(Mf)超微结构的影像。横向环形条纹覆盖整个虫体的表面。观察头盘上的2个小孔和仅邻头盘第一条纹腹侧的口状腔。从上腭可投射出单个三角钩。观察前端第80环和后端第90环处的排泄孔。两处气孔位于虫体的腹侧。本研究首先证明大量核柱细胞分布于体腔。这些细胞呈球形,直径为1μm。每个细胞都包括球形核且彼此通过放射状微管连接。许多扁平肌细胞位于虫体皮下组织内部。尾部仅包括单个纵肌细胞。  相似文献   

13.
水牛自然感染巨盘腹袋吸虫(Gastrothylx magnadyscus sp.nov)成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虫体体表具有环行横纹、凹窝和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泡状结构及息肉样圆突,没有小棘。横纹在腹袋口与腹吸盘之间较致密,排列规则,在虫体前端发生不规则的间断,形成息肉样结节。泡状结构多分布在口吸盘周围,为单生,以柄与体壁相连,似水泡状,其表面无纤毛;分布在其它部位的泡状结构多为簇生;体后1/  相似文献   

14.
1形态结构描述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是我国常见的寄生于反刍动物的大型绦虫。它们外观极为相似,由二千多个节片组成,扩展莫尼茨绦虫节片多一些。头节小,近球形,上下稍扁平,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体节宽而短,头颈不分节,前部体节属未成熟体节。较细小,长度小于宽度,从距头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我县凭准调证从县外调入生猪一批,及时供应市场,在宰前检疫、宰后检验中共检出8头患有囊尾蚴的病猪,现报道如下:1宰前检疫8头患有囊尾蚴的病猪中有两头症状明显,表现为消瘦,营养不良,声音嘶哑,眼结膜有小结节样的疙瘩,找开口腔见舌根部有米粒样的囊泡,其中一头肩胛剖增宽臀剖隆起,田上往下看病猪的背侧,呈葫芦状。其余6头病猪宰前检疫无明显症状。2宰后检验8头清猪均在臀剖、股内侧、腰肌、咬股上发现许多米粒至豌豆大的百色半透明囊泡,包形如石榴子。两头在宰前检疫中症状明显的病猪,急宰后发现在肝、肺、心等内脏及…  相似文献   

16.
牛囊尾蚴是人体无钩绦虫的幼虫 ,主要寄生在牛的颈侧肌肉、肋间肌、心肌、臀肌等处 ,偶见于肝、肺等器官。在屠宰黄牛胴体上较少见。笔者曾遇到两例牛囊尾蚴寄生的黄牛胴体 ,现报告如下 :案例 1:2 0 0 1年 10月 18日 ,在贵南县过马营镇畜产品交易市场 ,笔者在进行市场检疫时发现 ,畜主马某某已屠宰剔骨的一具黄牛胴体 ,在其肋间肌、颈侧肌、腿肌臀肌处 ,寄生有密度不一的呈椭圆形的白色囊泡 ,囊内充满透明液体 ,并含有一个小的黄白色头节 ,经测量 ,肌肉切面 4 0cm2 内虫体为 7~ 8个。案例 2 :2 0 0 1年 10月 2 7日 ,笔者在进行市场检疫时…  相似文献   

17.
猪囊尾蚴及其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采自猪体的猪囊尾蚴及其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猪囊尾蚴的基本结构包括皮层、间质层和实质区。皮层密布微绒毛;内部是实质区,含光面内质网,大量囊泡和圆形空泡。线粒体多分布在基质区的近基膜处。皮层以基膜与间质分开。间质层为网状纤维样,并形成分支深入实质区,起支架作用。肌组织位于间质层中,间质层向内为实质区,有实质细胞、皮层细胞、成肌细胞及成石灰颗粒细胞。排泄系统中除不同孔径的排泄管外,还有三五成群的焰细胞与毛细管相通。体外培养的细胞结构与体内自然生长的无明显差异,猪囊尾蚴培养细胞的内部细胞器较其体细胞清晰,与体细胞相比培养细胞有些细胞内部细胞器减少。猪囊尾蚴细胞的外部形态主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多数细胞表面有凹槽、脊及绒毛。  相似文献   

18.
肝脏是动物宰后检疫中必检的器官。当动物发生疫病时 ,肝脏表面或实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是疫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下面谈谈动物检疫工作中常见的五种肝脏病理变化和处理措施。1 寄生虫性肝脏 多为机械性肿大 ,在肝表面或实质中有包囊状或结节状寄生虫寄生 ,肝的颜色 ,质地无变化。多见于棘球蚴、细颈囊尾蚴。处理意见 :轻度寄生者修割后食用 ,重度寄生者工业用。2 乳斑肝 在检查肝表面时可见散在或密布有麦粒大小的灰白色乳斑状坏死灶 ,边缘呈放射状 ,切开病灶部位 ,只在肝的表层和浅层有结缔组织 ,其他…  相似文献   

19.
对北极狐骨骼系统进行解训观察,同时与革食动物马、牛及杂食动物猪的骨骼作形态学上的比较。由于生活习性所致,北极狐骨骼形态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北极狐的骨骼由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头骨的主要特征是:枕骨的颈交不发达,眶上突不与颧弓相连,无眶上孔;颞骨岩部形成半球形鼓泡,鼻骨与颌前骨的鼻突之间不形成鼻颌切迹;泪骨几乎无颜面部;颌前骨的鼻突发达;上颌骨外面无面嵴;腭骨发达;犁骨腹缘后部不与鼻腔底壁接触;下颌骨支下缘无血管切迹、垂直部后下方有一角突。四肢骨的主要特征是:肩胛岗下端形成肩峰;臂骨未见三角肌结节和圆肌结节;尺骨比桡骨细长;腕骨7块;掌骨5块;指骨5指;左右髋骨几乎平行排列,坐骨弓宽平,荐结节高出荐骨;股骨有发达的大转子和较发达的小转子,缺第三转子;腓骨与胫骨等长;跗骨7块;躯干骨由7个颈椎、13个胸椎、7个腰椎、3个荐椎、15—17个尾椎组成;肋骨13对;胸骨由8个长柱状的胸骨节片和剑状软骨构成。  相似文献   

20.
李红  李波  杨曌  李祥莉 《草地学报》2020,28(4):968-975
为明确60Co-γ射线对干旱条件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叶片的影响,从而为无芒雀麦利用辐射进行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60Co-γ射线辐射无芒雀麦的叶片细胞,比较辐射对无芒雀麦叶片细胞、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受辐射和PEG胁迫的无芒雀麦叶片细胞形态规则,叶绿体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多且有序,线粒体膜完整,内嵴清晰,基质浓厚。10% PEG胁迫50 Gy辐射处理组叶片细胞扭曲最严重,形态不规则,细胞壁厚度不均,质膜内陷,有轻微质壁分离。10%和20% PEG胁迫下辐射剂量为50 Gy时,叶绿体和线粒体形态和超微结构受影响程度较轻,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和辐照剂量的增加,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伤程度增强;20% PEG胁迫下辐射剂量为200 Gy时,叶绿体膜有不同程度破损,基粒片层排列的紊乱性增加,部分基粒片层不清晰,基质类囊体片层结构清晰,可见少量淀粉粒;线粒体膜破损比较严重,内嵴减少,排列不规则,基质较浅。可见,不同60Co-γ射线辐射剂量可对无芒雀麦叶片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进行无芒雀麦耐旱性育种时,可选择50 Gy低辐射剂量结合20% PEG模拟干旱胁迫进行抗旱性突变体的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