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了鸭胚胎代用蛋壳培养,旨在提高出雏率。方法Ⅰ将新鲜种蛋的胚胎转移至代用蛋壳Ⅰ内培养,72h后转移至代用蛋壳Ⅱ内培养至出雏。方法Ⅱ将正常孵化72h后的胚胎转移至代用蛋壳Ⅱ后培养至出雏。方法Ⅰ组出雏率为19.2%(10/52);方法Ⅱ组出雏率为40.4%(21/52)。从第6天到出雏同一日龄胚胎存活率方法Ⅰ组显著低于方法Ⅱ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第16天到出雏同一日龄胚胎存活率方法Ⅱ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方法Ⅰ和方法Ⅱ两种方法均能获得雏鸭,方法Ⅱ优于方法Ⅰ。  相似文献   

2.
 报道7例绿孔雀(Pauomuticus)心电图的初步研究.绿孔雀取仰卧位,描记标准肢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单极胞导联和A-B导联.结果表明:被检绿孔雀皆为窦性心律.心率♂平均301.6±23.75次/min、♀平均325.6±36.11次/min.心电轴显着左偏,在-71.5°~-107°之间.描述了不同导联不同波的形态和振幅.Q、R、S各波部分导联的振幅和Q-T间期存在显着(P<0.05)和非常显着(P<0.01)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鸭肠炎病毒(DEV)人工感染雏鸭引发的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以DEV GZ株人工感染90只15日龄健康雏鸭,分别在感染后3、6、10、18、30、48、72、96、108 h剖杀,通过观察其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初步研究其致病机理.结果显示,感染的雏鸭48h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72 h出现死亡,均在108 h内死亡,且随感染时间表现出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眼部、鼻腔及口腔周围有分泌物附着等临床症状;剖杀雏鸭后发现各组织器官均18h后出现病变,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病变越发严重,主要以出血和坏死为特征.说明已成功复制了 DVE动物感染模型,明确了DEV致雏鸭临床症状及各器官解剖病变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VH)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易感雏鸭具有高度致死性且传播迅速,1周龄以内的易感雏鸭病死率常在95%以上。对养鸭业危害极大,必须加以防治。1发病状况5月4日,岫岩县龙潭乡李某养殖场从营口市旗口镇某孵化场引进雏鸭2000只,5月6日发病,并有100只以上死亡,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动物检疫站求诊,经该站诊断为  相似文献   

5.
雏鸭饲养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鸭是指出壳到30日龄的小鸭。雏鸭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雏鸭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还关系到以后成年的生产力。有经验的鸭农,雏鸭成活率可达95%以上,如管理不善的雏鸭成活率还不到50%。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雏鸭成活率,保证雏鸭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其以后的生产潜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自然爆发时仅发生于雏鸭,发病率可高达100%,主要为3周龄以内的雏鸭,以4~8日龄最为易感;雏鸭的死亡率则差别很大,从20%到10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长与机体免疫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逐渐降低。4周龄以后的雏鸭发病率和死  相似文献   

7.
鸭曲霉菌病又称鸭霉菌性肺炎 ,是由曲霉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以侵害呼吸器官为主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在豫南地区流行较为广泛 ,给当地的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减轻和避免该病给养鸭业造成的损失 ,现将其发病情况、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1 .1 流行特点曲霉菌及其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通过被曲霉菌污染的饲料或垫草 ,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病原也能穿过污染的蛋壳或通过孵化及其设备经胚胎感染 ,引起胚胎死亡或新生雏鸭发病。经孵化过程感染者 ,多数在出壳后几天内出现病状 ,并感染同群健雏 ,引起流行 ,多发于春夏…  相似文献   

8.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肿大并有出血点。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2005年5~6月份,江苏省铜山县茅村镇先后发生了两起雏鸭病毒性肝炎,3日龄发病的一起,死亡雏鸭1600只(共养殖3000只);27日龄发病的一起,死亡800只(共养殖2000只)。给养殖场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育雏是养好鸭的关键,雏鸭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雏鸭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还关系到以后成年的生产力。由于影响雏鸭正常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雏鸭成活率和使其正常生长发育,为将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是以低硒玉米—豆饼作为基础日粮进行喂饲实验。将一日龄北京雏鸭分为三组(Ⅰ、Ⅱ、Ⅲ)。Ⅰ组,雏鸭在喂饲基础日粮的同时,混饲维生素 E(10mg/kg 日粮),并肌肉注射维生素 E(醋酸生育酚注射液,按30μg/10g 体重);Ⅱ组,雏鸭喂饲同一基础日粮,只混饲维生素 E(同Ⅰ组),而未做肌肉注射;Ⅲ组,雏鸭亦喂同一基础日粮,混饲维生素 E(同Ⅰ组),并加硒(Se)0.2ppm(亚硒酸钠态硒)。在实验的八周期间,以不同途径补给维生素 E(口服或肌肉注射)。结果表明,Ⅰ、Ⅱ组缺硒雏鸭的发病率分别为28.3%和55%,死亡率为6.6%和20%。喂低硒基础日粮的Ⅰ、Ⅱ组雏鸭于实验的第18天出现了临床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食欲减退、生长不良、运动障碍、贪血和下痢。肉眼和显微镜检查时发现,与缺硒有关的特征性病理损害:1.肌胃、心脏及骨骼肌的肌病(Myopathy);2.渗出性素质和肌肉出血,常见于皮下(胸下,腿侧)和肌间。尤其在大多数病例见有心包腔内积聚大量的渗出物(54.7%);3.出现胰腺变性、坏死,但未见有胰腺纤维化。以上这些变化中,以肌病为最突出,其出现顺序,首先是肌胃(平滑肌),其次是心肌,再其次是骨骼肌。上述诸项病理变化,在朴硒的第Ⅲ组雏鸭中均未出现,同时补加0.2ppm 硒明显地促进了雏鸭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鉴定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三门峡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电镜观察、雏鸭保护试验、鸭胚中和试验鉴定为血清 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从而证明引起雏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鸭病毒性肝炎所致。用鸭病毒性肝炎标准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家兔 ,获得兔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 ,用此高免血清给发病雏鸭紧急注射 ,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的效力,制定疫苗的最小免疫日龄。【方法】随机采集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二免后135日樱桃谷种鸭的种蛋孵化,随机取5、7、10和15日龄免疫种鸭后裔雏鸭10只和相对应日龄非免疫种鸭后裔雏鸭5只,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母源抗体,并以0.1mL/羽(含100DID50)的剂量经腿部肌肉攻毒。观察雏鸭攻毒后的临床表现(采食量、粪便、精神和死亡情况),观察至攻毒后10d。攻毒后2d经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每份血清接种5枚6日龄SPF鸡胚,0.1mL/枚,37℃孵化,24h以内死亡鸡胚视为非特异死亡,孵化至168h。只要有1枚及以上鸡胚死亡则判该鸭感染。计算母源抗体雏鸭组的攻毒保护率和无母源抗体组的发病率。攻毒后5d,分别称量雏鸭的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对成对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母源抗体对雏鸭增重的影响。通过试验鸭中和抗体、增重变化和病毒分离的方法评价母源抗体的效力。【结果】(1)1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最高,1、5、7、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1%(37/66)、40%(4/10)、50%(5/10)、30%(3/10)和0%(0/10),5-7日龄抗体阳性率处于平台期,15日龄时母源抗体降低至全阴性;(2)攻毒后对照鸭表现精神沉郁(20/20)、仰翻和侧翻等神经症状(6/20)及死亡(2/20),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临床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3)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115.5、142.8、177.8和162.2g。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54.5、91.0、165.0和118.8g。(4)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50%(5/10)、60%(6/10)、20%(2/10)和0%(0/10); 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发病率均为100%。(5)5和7日龄雏鸭平均增重和攻毒保护率最高,分别为50%(5/10)和60%(6/10),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尽管低(20%和0%)或阴性,仍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1)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能够保护10日龄内雏鸭;(2)疫苗首次免疫的时间以7-10日龄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用四川麻鸭母鸭与建昌鸭、北京鸭和狄高鸭公鸭杂交,纯种设平行的对照。在放牧为主、人工给饲为辅的条件下每隔10日龄测定鸭群至70日龄的体重,并于60和70日龄分别屠宰一半,进行屠体分析。建川、京川和狄川鸭60日龄体重分别为1458.0、1500.0和1436.0克,70日龄分别为1638.5、1792.5和1648.0克,均显著高于四川麻鸭(p<.05)建川和京川还具超双亲表现。自出壳至70日龄体重的杂种优势一般较高而显著。60日龄建川、京川和狄川鸭屠体重(分别为884.0、887.0和882.5克),胸肌重(分别为59.2、49.7和50.5克)和腿肌重(分别为142.4、140.2和136.6克)均超过各自的双亲,屠宰性状的杂种优势,建川和狄川70日龄比60日龄明显下降,而京川则有上升之势。建川鸭胸腿肌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居参试品种和杂种之首,屠体脂肪含量以狄高鸭最高。试验还观察到三个优良肉用品种在放牧为主的条件下不能发挥其快速生长潜力。据此,在四川稻田养鸭条件下推广这三个杂种,可获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了狄高鸭、北京鸭、建昌鸭、四川麻鸭以及狄建[狄高(♂♂)×建昌(♀♀)]、狄川[狄高(♂♂)×四川麻鸭(♀♀)]、京川[北京鸭(♂♂)×四川麻鸭(♀♀)]和建川[建昌(♂♂)×四川麻鸭(♀♀)]杂交鸭的肥肝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狄建鸭具有优异的肥肝生产性能,填饲十五日后的肥肝,平均重达269.8克。北京鸭、狄川、狄高、建昌鸭、建川、京川和四川麻鸭则分别为236.6克、230.4克、229.4克、223.4克、217.5克、217.4克、188.4克。(2)肥肝重的杂交优势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建昌鸭和天建杂交肉鸭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分别用建昌鸭,天建杂交肉鸭(天府肉鸭×建昌鸭白羽系)进行了蛋氨酸需要的研究。以期确定蛋氨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蛋氨酸可提高肉鸭的生产性能,饲喂基础饲粮的肉鸭血浆尿酸以及血浆游离赖氨酸、精氨酸、甘氨酸、鸟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在后期饲喂高蛋氨酸水平的饲粮,可降低七周龄肉鸭的皮脂率,提高腿肌率。以体增重为主,综合考虑血浆尿酸、游离氨基酸和后期屠宰性能指标所确定的蛋氨酸需要量分别为天建杂交鸭前期(0—3周)0.390—0.441%、后期(4—7周)0.221—0.250%,建昌鸭前期(0—3周)0.310—0.374%、后期(4—7周)0.300—0.37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鸭坦布苏病毒BZ_2010株在SPF鸡胚上进行连续传代致弱,旨在选育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活疫苗候选毒株。【方法】以SPF鸡胚为增殖宿主,将BZ_2010株连续传代,直至第120代,以1日龄雏鸭和30周龄的产蛋种鸭为试验对象,对第120代次毒株(命名为VC2)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以1d雏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的返强情况进行评价;以18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中和抗体进行监测;以25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BZ_2010株和VC2株的E基因和NS4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传代病毒对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逐渐缩短,而病毒毒价有逐渐提高的趋势,ELD50由第20代的10-5.3/0.1mL提高到第120代的10-5.8/0.1mL,而且第80代之前提高较快,后期基本稳定。将VC2株通过颈部皮下接种1d雏鸭和肌肉接种30周龄产蛋种鸭,接种后试验鸭无异常临床表现,肝脏也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将VC2在1d雏鸭进行连续5次传代,未发现试验鸭有任何异常症状,将第5代组织悬液接种1d雏鸭,采集肝脏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VC2株 E蛋白的第86、157、189、301和312位氨基酸发生改变,而NS4A蛋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即第54位氨基酸由F变为L。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第4周即可达到高峰,并且维持较长时间;VC2免疫后于第2周和第50周利用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VC2免疫组在攻毒后未出现异常症状,粪便正常,产蛋率保持正常,这说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结论】本研究通过鸡胚连续传代成功获得了一株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可维持较长时间。攻毒试验结果表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17.
60只四日龄AA肉鸡和60只一日龄天府肉鸭各分为三组,分别喂给缺钙(鸡Ca0.02%,P0.71%;鸭Ca0.129%,P0.65%)、缺磷(鸡Ca0.95%,P0.30%;鸭Ca0.80%,P0.366%)和正常对照(鸡Ca0.95%,P0.71%;鸭Ca0.80%,P0.65%)日粮,进行比较病理学观察。其结果:鸡鸭钙缺乏和磷缺乏特征性肉眼变化见于肋骨,是实验观察中获得的最新成果。钙缺乏,鸡肋骨增粗变圆,质软弯曲呈“V”字形,鸭肋骨内表面出现佝偻珠;而磷缺乏时,鸡肋骨头肿大呈串珠状,鸭肋骨质软弯曲突入胸腔。长骨组织学变化,缺钙鸡鸭相同但与缺磷鸡鸭明显不同,前者骺生长板之增生带增宽,于骺端类骨组织和结缔组织大量增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多;缺磷鸡鸭长骨骺生长板之肥大带增宽,于骺端类骨组织增生。临床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异常升高,血清钙含量(缺钙鸡鸭)和磷含量(缺磷鸡鸭)及骨灰分、灰分钙磷含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为鸡鸭缺钙和缺磷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还讨论了临床症状与病变的关系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8.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鸭瘟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7例雏鸭,30例成年鸭人工感染鸭瘟病毒后病料中的抗原,能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从肝脏、脾脏、粪便和血液中检出病毒,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用本法检测了鸭瘟病毒在四种病科中的出现情况,找出了临床采样检测的最佳部位和时间。该方法具有特异性(不与NDV毒株,DPV弱毒株及巴氏杆菌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雏鸭最高检出率可达94.6%,成年鸭最高检出率可达100%)可行性(样品易保存、结果易观察、试剂设备简单)、快速性(一天能得出结果)。可用于现场诊断及检疫。比目前常用于诊断鸭瘟的方法更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0月底,泉州市郊两个养鸭户的两批丽佳雏鸭相继于15日龄左右发生一种以萎顿、软脚、眼界有分泌物、下痢和摇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疫病.根据临诊和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验,分离出一株血清Ⅰ型鸭疫巴氏杆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为国内另一鸭品种发生本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山东地区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单抗Dot-ELISA鉴定、氯仿敏感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确诊该地区雏鸭所患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