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烟粉虱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症观察表明,烟粉虱感染白僵菌96 h后虫体颜色变为深红色。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处理后36 h,可在表皮下面观察到芽生孢子。48 h后可在体内观察到明显的菌丝段。60 h可以观察到菌丝入侵到脂肪体中,96 h发现内部组织器官病变,肌肉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体内出现大量菌丝,120 h后菌丝突破体壁向外生长,132 h后形成菌丝层。  相似文献   

2.
香蕉苗纹枯病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苗纹枯病是香蕉试管苗在薄膜大棚内培育中的一种新病害。病害初期叶片或叶柄上出现一至多个水渍状退绿病斑,后扩大呈云纹状大斑,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随病斑扩大,叶片、叶柄、假茎枯烂,植株死亡。病部可见许多白色菌丝,菌核呈黑褐色,经分离鉴定,该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在PDA上生长很快,菌落初期无色,后变浅褐色,质地疏松,菌丝有隔,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明显缢缩。  相似文献   

3.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玉米灰斑病菌的产孢条件,将玉米灰斑病菌接种到马铃薯蔗糖(PSA)、燕麦番茄碳酸钙(OTCA)、玉米叶粉碳酸钙(MLPCA)、燕麦粉(OA)、粗面粉(CWPA)等5种培养基上,于25 ℃下培养,测定该菌生长速度、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果表明,菌丝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均较慢,每天平均生长0.33 mm左右,其中以在OA和PSA上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玉米灰斑病菌孢子培养的二级分段培养法,即将菌丝块接种于加有10~15粒直径为5 mm玻璃珠的马铃薯蔗糖(PS)液体培养基三角瓶里,在25 ℃,18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15 d,形成菌丝悬液,再取菌丝悬浮液涂布在MLPCA 培养基上,避光培养13 d左右,可获得大量供接种的分生孢子。长期光照促进菌丝生长,不利于孢子的形成,而长期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新型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N-(2,4,5-三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简称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以及菌核产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菌丝致病力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及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6.90、4.70和4.11μg/mL;菌核形成受到明显抑制,当药剂质量浓度达20μg/mL时,无菌核产生。经化合物108处理后的灰葡萄孢菌丝致病力下降,40μg/mL处理的菌丝致病力显著低于对照。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化合物108能导致灰葡萄孢菌丝萎缩、塌陷和变形,菌体细胞壁增厚、皱缩及分层。  相似文献   

5.
葡萄拟尾孢菌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兆祥 《植物保护》2003,29(5):43-46
经不同培养基培养比较 ,在葡萄叶煎汁培养基上葡萄拟尾孢菌生长最旺盛 ,在CA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 20~30℃ ,最适为 25℃ ,低于5℃或高于 40℃病菌停止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产孢的适宜pH为 6~8,最适 pH 7。在室外自然光照射下菌落生长量最小 ,但产孢量最多 ,室内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病菌对碳源的利用 ,以可溶性淀粉、乳糖对菌落发育最好 ,山梨糖最差 ;菌丝干重以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最好 ,山梨糖最差 ;产孢以菊糖最好。对氮源的利用 ,以硝酸钙为好 ,对尿素的利用能力最差 ,不能利用亚硝酸钠 ;产孢以白氨酸最好 ,菌丝干重以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最好  相似文献   

6.
对甘肃省马铃薯枯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多细胞,大小为(12.5~30)μm×(2.5~5)μm;小型分生孢子数量较多,无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4.70~12.94)μm×(1.76~2.35)μm;ITS序列分析表明,病原菌与Fusarium avenaceum(JN6317483)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到100%,结合形态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该病原菌在5~40 ℃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0 ℃;供试的碳、氮源中,果糖和亮氨酸对该菌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而显著抑制菌丝生长的是氯醛糖和碳酸铵(P<0.05);不同类型培养基中,燕麦片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  相似文献   

7.
番茄晚疫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番茄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性较强的病原真菌 ,分离纯化难度较大。采用选择性培养基 (黑麦粉 50g ,琼脂15g ,水1000ml,灭菌后加入利福平20mg ,氨卞青霉素200mg和70%五氯硝基苯100mg) ,选择刚发病的症状典型的病叶 ,在显微镜下挑取晚疫病菌菌丝顶端 ,移植到平板上培养 ,待菌丝呈放射性生长 2~3d后 ,再将菌落边缘单菌丝的尖端连同培养基切下 ,置于斜面黑麦基础培养基上 ,可获得番茄晚疫病菌纯菌种。  相似文献   

8.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 0~0.199 1 μg/mL之间,平均为(0.118 2±0.036 3) μg/mL,其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可作为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抗药突变体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性明显低于其亲本菌株,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倍数下降。  相似文献   

9.
从葡萄果穗附生微生物区系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P1、P5,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通过对其抑菌效果、机制和抗真菌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1、P5和葡萄灰霉病菌对峙培养5 d后,均产生明显的抑菌带,抑菌带宽度为6.90~9.67 mm,培养10 d后,仍然保持稳定的抑菌效果;P1、P5的发酵原液对葡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7.51%~98.12%;P1、P5对病菌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使病菌菌丝畸形、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导致孢子芽管扭曲。对峙培养表明,P1、P5均具有较广的抗真菌谱,对10种供试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皮斑病又名卵孢子病,是对原苏联出口马铃薯检疫中七种应检病害之一。1 病原学名:Polyscytalum pustulans Owenet Wakefild异名:Oospora pustulans系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细,直径为2.5~3.5μm,无色,部分菌丝有隔膜,老化的菌丝变粗,7~10μm,呈褐色,不光滑;分生孢子圆筒形,单胞(在老化培养基中有时能见到双胞的分生孢子),无色,链状,大小在6~12×2~2.5μm,分生孢子梗80~100μm,分枝少或不分枝。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挥发性化合物2-甲基苯并噻唑(2-methylbenzothiazole,2-MBTH)对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防治潜力,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2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利用离体叶片接种试验分析其对2种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MBTH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MBTH对核盘菌菌丝的EC50为0.87 μL/L,对灰葡萄孢菌丝的EC50为4.49 μL/L。2-MBTH能够显著降低灰葡萄孢的致病力,受抑制程度与2-MBTH浓度呈正相关;扫描电镜观察发现,2-MBTH能够使灰葡萄孢菌丝形态异常,菌丝干瘪,分枝增多,表面塌陷;使核盘菌菌丝破损,表面塌陷。另外,随着2-MBTH熏蒸浓度的增大,核盘菌的菌核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减少,且健康菌核在2-MBTH的熏蒸作用下失去了萌发能力。表明2-MBTH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菌丝生长、菌核萌发受到抑制,利用其熏蒸作用可以为向日葵菌核病和番茄灰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我国藜麦灰霉病病原菌的归属及环境因子对其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藜麦灌浆期从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和五台县采集具典型症状的藜麦标本,应用直接挑取法分离病原菌,选取代表性菌株对其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综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G3PDH、HSP60和RPB2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最终确定引起我国藜麦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致病性测定发现接种6 d时,接种处密生灰色霉层,籽粒霉变,与田间症状基本一致,说明分离菌株确为藜麦灰霉病的病原菌。灰葡萄孢在燕麦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察氏酵母培养基上培养后可产生菌核,而在麦芽浸粉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分生孢子;在察氏酵母培养基上培养的菌丝生长速率最快,平均为16.8 mm/d。适宜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5~25℃、水活度≥0.96、pH 5~6。  相似文献   

13.
葡萄白腐病菌对福美双抗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到27株葡萄白腐病菌株。应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菌株对福美双的抗药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采集的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存在着差异,出现高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74.07%。在离体条件下,抗药性菌株表现出较高的抗药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鲜重与病菌抗药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产孢量与抗药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天然化合物丁香酚对灰葡萄孢菌丝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可以作用于真菌的膜系统,诱导菌丝膜脂质过氧化,使膜受到损伤,透性改变,丙二醛(MDA)流出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丁香酚处理使得菌丝内过氧化氢含量逐渐升高;菌丝内钙离子浓度先升高,30 min后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膜破损导致钙离子外流的缘故。同时,通过DNA梯状条带的检测,初步表明丁香酚不能诱导灰葡萄孢菌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孢子萌发检测、平板生长抑制法和果实病害防治试验,测定了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s PL36-1防治储藏期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菌株PL36-1发酵滤液不仅能够抑制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而且可以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对峙培养的菌株PL36-1显著抑制灰葡萄孢的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到74.45%,菌株PL36-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也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PL36-1发酵液处理樱桃番茄果实后,能有效控制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发生,含有2×10~8孢子/m L的发酵液10 d的防治效果达70.64%。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异辛醇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机理,采用双皿对扣法测定了异辛醇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效果,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异辛醇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的形态变化,测定异辛醇对灰葡萄孢细胞膜胞外电导率和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了异辛醇处理对灰葡萄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辛醇对灰葡萄孢菌丝的抑菌率为67.92%。经异辛醇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出现大量畸形、不规则变形扭曲,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异辛醇处理4、5和6 d后,细胞膜麦角甾醇的含量分别降低44.35%、38.82%和42.43%;蛋白质浓度分别降低65.70%、77.93%和58.57%。转录组测序共得到57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312个基因表达量上调,265个基因表达量下调。通过同源蛋白簇(COG)、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分析,发现参与膜整体组分、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氨基酸代谢和核糖体生物发生通路中的DEGs均显著下调,表明异辛醇可能通过影响灰葡萄孢的麦角甾醇含量、能量的产生和核糖体结构,从而起到对灰葡萄孢的...  相似文献   

17.
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hianae)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菌丝在滴加了土壤浸出液的皮氏培养液中 ,可在 3d内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囊 ,游动孢子囊经低温处理后再培养 2 4h可产生大量游动孢子  相似文献   

18.
丁香酚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香酚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分离得到的7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丁香酚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丁香酚对B.cinerea 03 孢子和菌核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丁香酚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灰葡萄孢不同菌株对丁香酚的敏感性不同,EC50值在29.97 ~83.62 μg/mL之间;丁香酚可抑制灰葡萄孢产孢,但对孢子萌发无影响,可抑制其菌核的产生和萌发。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丁香酚能破坏灰葡萄孢菌丝细胞膜。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丁香酚处理前后菌丝培养液中K+浓度和OD260值变化,结果显示处理后K+浓度和OD260值均升高。综上所述,细胞膜可能是丁香酚对灰葡萄孢菌丝的作用位点。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筛选获得2株拮抗酵母菌G17515和G31887,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Starmerella bacillaris和Meyerozyma caribbica(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菌株G17515和G31887的培养温度为20℃~30℃(最佳培养温度为30℃),pH值为p H5.0~7.0(最佳pH 6.0),NaCl浓度为0.1%~5%(最佳Na Cl浓度为0.1%)。酵母菌G17515和G31887发酵液可以明显抑制葡萄灰霉病菌丝的生长,其抑制率分别为80.86%和69.05%,并且导致菌丝和孢子形态发生异常。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这2株酵母菌可显著抑制葡萄灰霉病菌斑的扩展,对葡萄叶片灰霉病抑制率分别为64.21%和57.22%,对果实灰霉病的生防效果分别为48.56%和77.13%。综上所述,S.bacillarisG17515和M. caribbica G31887对葡萄灰霉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有望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从吐鲁番葡萄沟、苏公塔、五道林、交角沟等郊区采集的52种土样中筛选到一株能产生抗菌素活性的好气菌Tu49,革兰氏阳性,类群为黄色类群。所产生的抗菌素,对不同的微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适生长温度为30℃-32℃,最适pH为6.8-7.5,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为无色,基丝体为黄色,产黄色可溶性色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