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螯蟹主体卵的人工孵化及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死亡时间的中华绒螯蟹离体卵的人工孵化情况及其对水中氨氮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蟹离体卵的人工孵化是可行的,能在河蟹人工育苗中利用,但其孵化率随着抱孵蟹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死亡时间超过9小时的孵化率明显降低,而水中氨氮值升高加快。 相似文献
2.
3.
4.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后体成分变动规律,测定分析了雌蟹抱卵前后不同组织(性腺、肝胰腺、肌肉)中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变动。结果表明,抱卵前肝胰腺指数(7.31±0.73)显著高于抱卵后(5.59±0.82)(P 0.05)。在肌肉和肝胰腺中,抱卵前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百分量均显著高于抱卵后(P 0.05),其中脂肪酸C16∶00和C18∶1n9百分量最高;抱卵前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8∶2n6和C18∶3n3百分量显著高于抱卵后(P 0.05),但EPA(C20∶5n3)和DHA(C22∶6n3)百分量低于抱卵后。与抱卵前相比,抱卵后雌蟹肝胰腺和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半胱氨酸含量最低。研究结果揭示,脂肪是中华绒螯蟹雌蟹繁殖前期的主要能源代谢底物,氨基酸在繁殖期逐渐积累。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发生的关系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方面易于导致疾病发生,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可以抗御病原体的感染与侵袭。具体表现在:①中华绒螯蟹具有坚硬的背甲、腹甲与强大的螯足,可抵御外界的攻击,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减少疾病发生。②血液中大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功能。③蟹卵呈块状。其外缘的卵粒被病原体感染时,内部卵粒一般不受牵连,可以继续孵化(如对链壶菌的感染)。④蟹的生长发育分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抗病力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在防…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期内脂类积累以及对抱卵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文报道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期内(9月初至12月初)脂类积累及对抱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卵巢重量和脂肪含量都迅速增加,增加的脂肪中,中性脂(NL)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磷脂(PL)主要是卵磷脂和脑膦脂,且NL或PL在总脂的比值比较稳定;无论是NL还是PL,ω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是C20:5和C22:6)的百分组成熟显著增加,而ω6系列的(主要是C20:4)百分组成则显著降低;不能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卵巢离体实验研究性激素、大豆黄酮、生物胺及神经组织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雌二醇可显著地增大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卵巢卵母细胞的直径,黄体酮可显著增大卵黄发生前期卵巢卵母细胞直径,对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直径有极显著地促进作用;大豆黄酮具有增大卵母细胞直径的作用,但作用不显著;脑和胸神经团对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直径有显著增大作用,对于次级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直径有极显著增大作用;视神经节作用不明显;5-羟色胺通过脑可显著促进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卵巢卵母细胞直径的增大,极显著促进次级卵黄发生期卵巢卵母细胞直径的增大,还通过胸神经节极显著增大各期卵巢的卵母细胞直径;多巴胺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抱卵颜色为异常的粉红色与土黄色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逐渐加入海水与直接排光淡水、加入海水的两种促产方式和较低的交配水温(1.6~9℃)不会造成河蟹抱卵颜色异常,雌蟹的性腺发育状况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粉红色卵与土黄色卵是由性腺处于Ⅱ、Ⅲ期的雌蟹产的,为受精卵。两种卵胚胎发育正常,孵出的幼体发育也正常,在生产中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国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0.0006~0.00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2)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000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3)辽河、黄河 相似文献
11.
利用低温冷水将越冬后的抱卵蟹暂养50天左右,存活率达87%,避免了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流产”现象,为较高气温下的育苗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亲蟹。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DNA12SrRNA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参考果蝇和蚤状Zao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序列进行了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两种的碱基序列长度相同,为457bp,其A、T、G、C含量相似,分别为159bp(34.79%)、177bp(38.73%)、51bp(11.16%)、70bp(15.32%)和159bp(34.79%)、178bp(38.95%)50bp(10.94%)、70bp(15.32%)。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间有5处碱基序列差异,在98bp、151bp、317bp和417bp碱基处为碱基转移,在294bp碱基处为碱基颠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R …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4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其中Z2扩增的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而70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2)Opp17扩增的947bp片段的出现频率,在长江、黄河和辽 相似文献
14.
15.
中华绒螯蟹种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天然捕捞的蟹苗、蟹种和人工繁育的蟹苗、蟹种主要来自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人们普遍反映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优于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认为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要比其它水系的蟹种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当年投产的蟹种一般可以达到150克左右,剩余个体第二年能达到250克以上,而且肉味品质也好。“辽蟹”壳色浅黄、爪子短、起捕规格小,个体一般只能长到50~100克;“福蟹”抗寒力差,成活率普遍很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4对引物组合对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俄罗斯的日本绒螯蟹群体及其杂交F1代(辽河蟹♀×俄罗斯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结果表明,4对引物共扩增出233条带(100bp~1000 bp),其中辽河群体多态条带184条,多态位点比例78.97%;俄罗斯群体177条多态带,多态位点比例75.97%;杂交群体182条多态带,多态位点比例78.11%。3个群体的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7074±0.0469,0.7171±0.0475,0.7406±0.0449,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5±0.128,0.194±0.119,0.176±0.138。变异来源有79.13%来自群体内,20.87%来自群体间。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华绒螯蟹品质保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质量以长江中下游天然湖泊中所产的为优,主要是个体硕大、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膏脂丰满,以“清水大闸蟹”著称。自本世纪60年代后期起,长江口天然蟹苗场的开发使我国的河蟹增养殖事业蓬勃兴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我们在校实习基地利用0.28hm^2的稻田,进行了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试验。经过142d的精心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共产蟹种39043只,216.3kg,产值20826.9元;产稻谷1751.5kg,产值2452.2元。总产值23279.1元。总盈利13892.1元。平均每667m^2纯收入3307.6元,比对照田增收2587元。投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及离体后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华绒螯蟹循环血液中血细胞总数为(13357±7196) cells·mm-3,其中大颗粒细胞所占(49.8±7.5)%,其长轴(16.6±1.1) μm,短轴(10.2±0.6) μm;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所占比例(20.6±5.3)%,其长轴(13.1±1.2) μm,短轴(8.4±0.5) μm;小颗粒细
胞所占比例(29.3±4.8)%,其长轴(12.4±1.2) μm,短轴(8.1±0.4) μm;无颗粒细胞所占比例(0.2±0.2)%,其长轴(11.3±1.3) μm,短轴(8.9±1.1) μm。血液离体后,在血液完全凝固的(97.7±25.3) s时间内,只有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及其胞核立即膨大,核质比迅速增大,细胞膜破损崩解,胞浆溢出,血液完全凝固后这些细胞形态结构继续变化,主要表现为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扩张溶解消失,小颗粒细胞中的小颗粒内含物渗出或溢出,颗粒空泡化或崩解,细胞核固缩等变化过程 。而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明显慢于前两种血细胞,在细胞离体后5 min时,细胞和细胞核才开始出现膨大,并逐渐出现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溶解消失,颗粒空泡化或崩解以及细胞核固缩等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血液离体后血细胞形态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推测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血小板,通过释放胞内凝血物质参与血凝的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精子线粒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肌肉、鳃和精巢为对照,从线粒体标志酶SDH活性、线粒体特异性荧光探针(Rh123)以及线粒体16S rDNA PCR扩增3个途径,探讨了该蟹精子线粒体的存在状况。研究发现,肌肉和鳃SDH酶活性较高,精巢SDH酶活性显著低于肌肉和鳃,而精子SDH酶活性则无法检测到。使用Rh123检测发现,精巢中有较强的荧光,而精子中则无法观察到。通过GenBank中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16S r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方法,以beta-actin做内参,检测了中华绒螯蟹肌肉、鳃、精巢和精子中线粒体16S rDNA扩增情况,发现各组织或细胞beta-actin扩增片段大小、条带宽度和亮度基本一致,表明各模板DNA量基本一致;而在同一DNA浓度下,16S rDNA的扩增片段长度虽一致,但其产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精子16S rDNA产物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组织,其条带宽度和亮度很弱;16S rD-NA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及比对证明与已有序列完全吻合。上述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精子中存在线粒体,但其线粒体的数量极显著低于精巢和其他组织,这也是利用灵敏度较低的SDH酶活性和Rh123探针以及常规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法难以检测到其精子线粒体的原因。[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39-14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