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温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稻水象甲的迁飞规律,为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温度下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温度为25℃附近时飞行能力达到最大值;随后,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温度对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稻水象甲起飞温度为20℃,25~30℃是稻水象甲的最适飞行温度.在相同温度等条件下,稻水象甲越冬后成虫和入土前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稻水象甲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 ,因其繁殖数量惊人、防治难度大 ,疫区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盘锦稻区主要虫害。因此 ,对稻水象甲进行科学、经济、有效地防治是降低成本、夺取丰产的重要措施。除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外 ,目前 ,化学防治仍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多年来 ,我们根据稻水象甲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采取了不同方法对其进行防治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习性及越冬场所稻水象甲属孤性繁殖 ,能飞、能爬、擅潜水 ,能呆在水中连续多日 ,这也是防治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以成虫在稻田周围的土坡、杂草地、田埂、林带、树叶下越冬。当…  相似文献   

3.
4.
5.
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自制的白僵菌剂进行了7次田间试验,4天后始见稻水象甲成虫染病死亡,每hm^2喷洒的15万亿个白僵菌孢子,染病死虫率为39.6-90.4%,其与常量1/4的杀虫剂混用,防效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     
《湖南农业》2006,(11):16-16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昆虫。特征特性雌成虫体长约3毫米,体表被覆浅绿色至灰褐色鳞片。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部有一大口瓶状暗斑,由黑鳞片组成,沿鞘翅基部向下至鞘翅3/4处具1黑斑;触角赤褐色,有6节,棒基处无毛,棒端密生细毛。前胸腹板上无沟,中足胫节生有白长毛。幼虫体长8毫米,白色,在第2腹节至第7腹节的背面各具1对突起。适生范围广,既耐热,又耐寒,成虫具有群居、趋光和迁飞等多种习性,越冬场所多,冬后成活率高,繁殖能力强,危害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稻水象甲取食选择性试验中,水稻品种IR16与抗虫品种T03差异极显著,确定品种IR16为感虫品种。通过测定各品种水稻叶片的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研究其与稻水象甲对不同水稻品种取食选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对叶脉间距小、硅化细胞数目多的品种取食选择性差;对叶片含水量高、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的品种取食选择性强;叶片总糖、各类蛋白质含量与稻水象甲的取食选择性无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稻水象甲的发生,对承德市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水稻产量。为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依据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三次防治:第一次防治于5月下旬在水稻秧田揭膜后,用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防治越冬代成虫,即防治水稻秧田及大沟埂杂草上的稻水象甲成虫,大大压低了本田发生基数,减轻对水稻的初期危害;第二次防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稻插秧缓苗后,  相似文献   

9.
警惕稻水象甲传入我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是重要国际检疫对象。温州市龙湾镇于1994年初次发现后,危害面积逐年扩大,虫量逐年增多。1997年至1998年,我们根据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封锁控制,分割围歼,逐步压缩,综合治理,限期扑灭”的基本方针,采取有力的行政和技术措施,在搞好培训与宣传,做好虫情监测预报、检疫封锁与药剂防治试验的基础上,发动农户开展防治和扑灭工作。两年来共专治5.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次,兼治4.16万亩次,使虫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