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秸秆覆盖技术是农业保护性技术之一,备受关注。为了研究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我国秸秆覆盖技术研究现状,秸秆覆盖技术研究面临的问题,秸秆覆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秸秆覆盖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当前和今后秸秆覆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秸秆覆盖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覆盖作为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关注。为了深刻理解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该文综述了我国秸秆覆盖技术研究现状,秸秆覆盖技术研究面临的问题,秸秆覆盖技术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秸秆覆盖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当前和今后秸秆覆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秸秆覆盖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等一系列原因,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备受关注。笔者从秸秆覆盖还田研究现状、还田方式以及在常见作物上的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等展开综述,并对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功 《农家致富》2015,(4):46-47
一、秸秆直接还田技术1.技术内涵与技术内容秸秆直接还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包括秸秆翻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压还田技术是以犁耕作业为主要手段,将秸秆整株或粉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秸秆混埋还田技术以秸秆粉碎、破茬、旋耕、耙压等机械作业为主,将秸秆直接混埋在表层和浅层土壤中;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省农业农村紧扣促进农民增收,瞄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突出强化科技支撑,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新技术,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充沛动力。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省着力推广的新技术之一,这项技术是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的先进农耕技术。实行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要从前茬作物收获开始考虑,主要有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和农机深松等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6.
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是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秸秆残茬覆盖地表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径流,从而大面积控制土壤水蚀的发生和无效水分的蒸发,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此项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许策玉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61-161,165
通过对试验地覆盖不同量的玉米秸秆,采用TRIME土壤水分仪,分别研究不同覆盖条件下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和不同处理条件下腾发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是减少棵间无效水分蒸发,提高根层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墒效果,因此,在半干旱地区采用秸秆覆盖技术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秸秆覆盖具有培肥土壤、节水和丰产等多种其他农业措施无法替代的经济和环境优势,是旱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态环境、土层小气候、农田杂草、土壤生物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指出在今后秸秆覆盖研究中应加强的领域,以期为农业生产中秸秆覆盖方式的合理运用、覆盖效益的充分发挥、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含水量及烤烟节水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玉米、油菜和水稻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烟苗抗旱补水情况及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在烤烟生长前期的地温低于无覆盖处理,玉米秸秆覆盖和油菜秸秆覆盖降温效果大于水稻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未覆盖处理;秸秆覆盖能够减少补水次数2~3次,减少补水量2~3 kg,提高烟苗成活率2.6~5.0个百分点。烤烟移栽采用秸秆覆盖是一项节水抗旱、提高烟苗成活率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11.
新型覆盖材料-LS地布在果树节水抗旱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面覆盖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蒸发等作用,是实现干旱地区作物产量可持续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地面覆盖措施主要有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草覆盖3种,生产上多用于农作物及果园。  相似文献   

12.
覆盖保墒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比较常用、也能适应各地的覆盖保墒技术有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两种。 1 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等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一般用麦秸和玉米秸。 1.1 秸秆覆盖的效果 1.1.1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采用秸秆覆盖技术,可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量,保蓄土壤水分,给作物一个适宜的土壤水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14.
秸秆覆盖对江苏沿海滩涂降盐改土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面覆盖是当今盐碱地改良的既经济又有效的生物措施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地面覆盖措施对盐碱土改良的机理和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前景,综合得出在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前,通过秸秆覆盖技术进行脱盐改土,进而发展江苏沿海滩涂农业高效利用具有相当的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水分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可提高冬小麦开花前的土壤含水量,开花后地膜覆盖的土壤墒情不如秸秆带状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抽穗前不如地膜覆盖,但开花后与地膜覆盖无显著差异;秸秆带状覆盖使冬小麦增产27.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地膜覆盖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与秸秆带状覆盖无显著差异。秸秆带状覆盖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方式研究了玉米、油菜和水稻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变化、烟株生长和烟叶产量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和油菜秸秆覆盖处理在烤烟生长前期土壤温度低于不覆盖处理;玉米秸秆覆盖对烤烟前期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油菜秸秆覆盖对烤烟后期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秸秆覆盖能够提高烟叶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油菜秸秆覆盖对烟叶产值的提高效果最明显;玉米秸秆和油菜秸秆覆盖能够降低烟叶中烟碱和总氮含量,提高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秸秆覆盖对富集植物重金属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作物(水稻、小麦、油菜和蚕豆)秸秆对镉富集植物硫华菊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结果】与未覆盖相比,覆盖4种秸秆降低了硫华菊根系、茎秆、叶片、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也降低了其光合色素含量。覆盖小麦、油菜、蚕豆作物秸秆的处理均提高了硫华菊地上部分的镉含量、转运系数和转运量系数,而覆盖水稻秸秆的处理则降低了这4项指标。硫华菊地上部分镉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油菜秸秆覆盖小麦秸秆覆盖蚕豆秸秆覆盖未覆盖水稻秸秆覆盖。与未覆盖相比,覆盖小麦秸秆、油菜秸秆和蚕豆秸秆的硫华菊地上部分镉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4.22%、32.04%和18.82%。【结论】覆盖小麦、油菜、蚕豆秸秆均能提高硫华菊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其中以油菜秸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云南省曲靖烟区烤烟生产上覆盖的最适作物秸秆,采用地膜与不同作物秸秆覆盖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覆盖对烤烟K326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显著增加烤后烟叶钾的含量,降低烟叶中总糖、还原糖和淀粉的含量,降低糖碱比,提高钾氯比。不同作物秸秆覆盖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协调性以油菜秸秆最好,其次是水稻秸秆。  相似文献   

19.
<正>水资源短缺和降水量少是阜新半干旱地区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作物产量为目标的覆盖措施,长期以来受到重视。秸秆覆盖是通过减少蒸发量来提高土壤墒情的有效覆盖措施之一,该技术兼具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土壤肥力的优点,得到大面积应用。全膜覆盖是较秸秆覆盖保墒增温效果更好的地膜覆膜技术,具有显著的保墒、增温、抑制杂草、增产等优点,在各类农业覆盖技术中应用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该技术已在小  相似文献   

20.
周海  唐志平 《农家致富》2012,(16):46-47
水稻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不经腐熟直接施入土中作肥料的一项技术。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作肥料,可以将作物吸收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尤其是钾、钙、镁和部分微量元素归还给土壤,对提高土壤肥力起着积极的作用。稻草覆盖全量还田重点技术环节主要包括覆草还田和大田管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