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植物的生物量是其获取外界资源的基础,生物量分配是植物对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一种生长策略,探讨了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策略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下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趋势.分别从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两种因素下综述了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总结了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植物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差异,阐述了植物通过改变地上与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2.
5种密度的湿地松人工林标准木平均生物量为44.32~94.92 kg,单株材积为0.083~0.161 m3。无论0~20 cm土层,还是20~40 cm土层,pH值和放线菌含量都和林木的材积、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容重、水分含量与林木材积、生物量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保证林地土壤充足的水分和定期翻土有利于林木的生长。下层土壤中的过氧化酶、脲酶活性和湿地松的材积、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蔗糖酶活性却与湿地松针叶生物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氮、磷、钾养分含量与湿地松材积、生物量、树干、树枝相关性不显著,全磷含量与针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速效磷与针叶生物量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条件对槐树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土壤(水稻土、棕色石灰土、沙土、旱地土)中槐树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分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槐树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方面,棕色石灰土、水稻土与旱地土、沙土间均有显著差异,其大小顺序是:株高为棕色石灰土水稻土旱地土沙土;地径为水稻土棕色石灰土旱地土沙土;生物量为棕色石灰土水稻土旱地土沙土。表明棕色石灰土和水稻土比较适合槐树生长。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大小与干扰强度成反比,在单株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立木级马尾松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与干扰强度无直接相关关系;就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而言,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总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5.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大型建设工程。探究建成后的巡检维护对塔基区域次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维持次生群落生态稳定性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低山区域的特高压工程塔基区次生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不同干扰强度下塔基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塔基区共记录灌木41科44属56种,草本植物28科58属69种。不同干扰强度塔基区植物群落物种数相近,但优势种重要值变化明显。灌木和草本植物生物量随干扰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未割草割灌样地最高,分别为1.604 1和0.629 5 kg/m2;割草割灌样地最低,分别为0.011 6和0.010 4 kg/m2。割草割灌样地的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割灌样地,割灌及割草割灌样地的草本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割草割灌样地。未割草割灌样地中,灌木和草本植物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割灌样地中,灌木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割草割灌样地则...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森林生物量评价的必要性和相关概念。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森林生物量评价技术方法,包括实测法、模型法和遥感法,并对今后森林生物量估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成果,将会为森林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和最佳的实施方案.如若对系统中各成分和功能过程全面了解,通过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可以表示出系统内各成分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系统对不同干扰、环境污染和经营管理措施的反应,将对实现林业向生态化转变,为森林多效性的稳定和永久利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各种生物量估测方法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同时对传统的分层木法与其它生物量估测方法进行了一些比较,结果表明,回归估测法应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不能砍伐样木的林地。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湿地松154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分段建模方法和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与立木材积方程相容的地上生物量方程和生物量转换因子模型,以及与地上生物量方程相容的地下生物量方程和根茎比模型。结果表明:所建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小于5%,地下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小于10%,全树生物量估计的平均预估误差小于3%,完全可满足森林生物量计量的精度要求,从而为我国湿地松林的生物量估计及碳汇能力评估提供了计量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林华 《林业科技开发》2002,16(Z1):26-27
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影响竹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方面,竹林立竹密度、径级等生态构件及林下植被是系统生物量形成的关键因子.作者应用生态分室原理并进行试验处理,调查不同立竹密度和经营方式等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立竹各器官以竹秆生物量为最大,竹根最小,差异显著,并随立竹径级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林分立竹密度增大,林分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加幅度可达2.28倍;林下植被生物量具季节性变化规律,竹阔混交林林下植被丰富,生物量大,自肥功能强.为此,建议采用竹阔混交林经营模式,增加现行毛竹林经营中的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时来舟林场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优良、中等、不良的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探讨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林的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优良林分现存生物量为154.2t/hm2(干重),而不良地只有62.6t/hm2;其中优良地的干干重为128.9t/hm2,不良地只有其37%,为48.1t/hm2;优良地的枝、叶干重分别为13.0t/hm2、12.3t/hm2,不良地为7.4t/hm2、7.1t/hm2,分别是优良地的57%与58%;干的年生长量优良地为,19.63m3/hm2,不良地只有5.64m3/hm2,是优良地的29%。优良地与不良地林分生物量的显著差异说明适地适树造林对南方低山丘陵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指出坡位是划分立地条件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针对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生态现状,提出了在当地建立气候生态综合监测体系的构想。就开展监测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监测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监测体系布局和监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从监测体系的结构和建设实施方案等方面展开讨论,建议以气候生态动态监测和典型气候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气候生态监测,提出了建设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本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地区重建的4种不同类型森林为对象,初步研究了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动态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重建模式的土壤细根现存生物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2)细根垂直分布呈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内,占0~40cm土层内细根量的66.76%~80.64%;3)不同重建模式细根年生长动态呈单峰型,且季节变化较明显,在整个生长过程,针阔混交林的细根量大于阔叶纯林,针叶纯林细根量最少;4)土壤水分对细根生长变化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在0~20cm土层内随温度的升高而细根呈增加的趋势,20~40cm土层温度影响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是我国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功能服务区,而该区域由于“受焚风效应”的影响以及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使该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区。本文以该区域内分布最广泛的灌木——白刺花为对象,研究其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为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白刺花的地上生物量分配中,阴坡叶片所占地上生物量比例变化范围在36.01%-41.54%,明显高于阳坡(14.35%~21.12%);AK海拔梯度变化上看,白刺花在阳坡与阴坡的茎枝、叶和种子各部分生物量以及单丛生物量大小变化趋势均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②白刺花单丛地下生物量则阴坡海拔1860m地最高,达到440.06g,阳坡海拔2280m最高,为436.39g;最低的地下生物量主要在阴坡海拔1730m和阳坡海拔1880m,仅为47.23g和44.61g,最高生物量分别是它们的9.9、9.8和9.8、9.2倍。同时,在阴坡和阳坡的不同海拔梯度上,均表现出粗根和中根生物量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50%以上,细根、小根生物量之和在30%以下。③白刺花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间相关关系显著,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白刺花单丛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枝(干)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曲线方程模型Y=27.581x^1.1473和Y=18.648e^0.3454x。最优,其群分别达到0.9677、0.9464;叶生物量和种子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模型则分别以Y=7.3936x^0.3454x和Y=2.5705e^0.4144x最佳,砰分别为0.7172、0.7446。白刺花各部分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也相对一致,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拟合效果相对地上生物量较差,其中粗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以杂种落叶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的32株标准木各组分的生物量,建立不同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单株林木各组分与林木胸径的回归方程W=aDb,并由此推算出4种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每公顷生物量。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林分总生物量影响不大,而对单株生物量及其各组分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选取适当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经营措施马尾松林生物量和土壤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永春本地和从广东罗定县引进的马尾松造林后采取的集约经营和一般经营两种措施比较,结果表明,集约经营的本地松和罗定松10年生时其平均木生物量与一般经营的本地松相比提高20%以上,集约经营的马尾松与一般经营相比,土壤容重下降而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提高,集约经营的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对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笔者综述了预处理技术在生物质热裂解领域中的相关应用及发展现状,重点分析比较了物理预处理、化学预处理及生物预处理等技术对热裂解产物的影响,归纳总结了生物质热裂解预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即根据生物质的物化特性和热裂解目标产物来选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旅游开发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旅游开发强度下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1)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强度等级)对若尔盖高原湿地花湖景区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氮、磷、钾)有着较大差异。(2)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样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逐渐减小。干扰导致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下降,重度和中度干扰下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与无放牧干扰时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放牧压实造成土壤表层孔隙度下降,致使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下降,其中稳渗速率下降最为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干扰下土壤稳渗速率比未受放牧干扰时分别下降了49.81%,81.89%和92.34%。(3)旅游活动、过牧超载等人为干扰活动是引起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寒冷造成土壤利用性能受限,植被生长缓慢且破坏后难于恢复,湿地中伴随着水的大量流失和进而引发的湿地功能的的丧失对若尔盖及附近地区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应对若尔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严禁挖沟排水和过度无序旅游,乃是保护土壤,稳定若尔盖湿地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才有依托,才有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刺槐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尤其是在环境恶劣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利用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刺槐无性系繁育的1年生插根苗,研究了幼苗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组织相对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之间在生物量和生物量分配上有着极显著差异,但在根、枝和茎相对含水量上差异不显著。利用聚类分析,将16个无性系分为三类:第一类生物量低、无分枝,第二类生物量低、较多分枝,第三类为生物量大、稍有分枝。无性系之间,C041、W021有着最强的生长能力,W005和W027有着最高的根冠比。无性系在生物量及其分配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