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放牧对白三叶能量积累及酚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国章  李向林 《草地学报》1998,6(3):234-236
  相似文献   

2.
休牧草地鸭茅种群能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 4月份的高山休牧草地 ,鸭茅有 4 2 0 .5kJ/m2 的地上能量积累。鸭茅种群多数器官的热值及能量呈多峰曲线型变化 ,单蘖能量受种群密度影响极显著。鸭茅的生殖分配为 9.1% ,牧草生殖生长降低了鸭茅的热值 ,鸭茅能量积累与温度显著正相关 ,而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放牧地上放牧密度对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试验从1974年开始至今已经八年,在试验期间里,年放牧密度为117-523日家畜单位(AUD)/公顷。在植物生长季节(从3月末到11月末)测定光合有效辐射,牧草净初级生产量及放牧牛的采食量,测定家畜日增重,并根据ARC饲养标准计算畜体贮存能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新疆昭苏马场设置不同模拟放牧强度,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割草地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鸭茅叶片可溶性糖在打草前呈上升趋势,返青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进入抽穗期后其含量降低。生长季前期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大(P0.05),打草后其含量迅速变低,而后逐渐上升,9月下旬其含量减少。时间和放牧强度共同作用对鸭茅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著(P0.01)。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鸭茅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时间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其变化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放牧强度对新麦草土壤氮素分配及其季节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可喻  韩建国 《草地学报》1999,7(4):308-318
通过不同放牧处理对新麦草人工草地土壤氮素分配及其在生长期间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0~30cm土层全氮量月均值的顺序为对照〉重牧〉轻牧〉中牧(P〈0.01)。放牧强度对铵未形成显著影响(P〉0.05)。0~30cm土层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硝态氮量逐渐增加。放牧区净可矿化氮量大于对照区,其中以中度放牧区最高。0~3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顺序为重牧〉对照〉中牧〉轻牧(P〈0.05)。  相似文献   

6.
7.
放牧对草地植物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出适度放牧是提高草地生产率,保持群落稳定性,使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三种放牧率对高山禾草—嵩草型草地和羔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从放牧强度、放牧制度、家畜采食习性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适宜的放牧强度可促进草地的健康发展,丰富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放牧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有差别,合理的放牧制度有利于维持草地生态平衡和草地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短时间高强度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国外引进鸭茅种质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种植的一种重要禾本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等特点。以84份国外引进鸭茅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筛选优良鸭茅种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茎粗次之,而叶宽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稃长4个性状是造成鸭茅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84份材料分为3类,每一类都由不同地域来源的鸭茅构成,表明鸭茅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由品种间基因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2.
鸭茅生理生态及育种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彭燕  张新全 《草业学报》2005,14(4):8-14
对鸭茅生理、生态及育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鸭茅适宜于气候凉爽(日均温低于25℃)、土壤水分充足(田间持水量78%~84%)、土壤肥力较高(含氮量为60~80 mg/kg土,N、P、K比率为6∶1∶2)的生境,且短日照和低温条件有利于诱导开花.鸭茅的耐盐性较差,抗寒性及抗病性则因原产地不同而差异显著,对夏季干旱表现为半休眠和不适应.但鸭茅竞争适应能力较强,可与部分豆科草和禾本科草形成稳定、高产的混生群落,适宜放牧、刈割,且通过人工摘顶可提高人工草地中鸭茅种群的适应性.近20年来,通过抗性选育、组织培养及转基因技术等方法已经获得大量优良的品种.我国鸭茅栽培应用日益广泛,但严重缺乏相应配套技术和满足生产不同需求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野生鸭茅植物学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彭燕  张新全  曾兵 《草业学报》2007,16(2):69-75
对25份野生鸭茅种源进行植物学特征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种子千粒重变异最大;旗叶长度、花序形状次之;穗叶距、花药宽度、旗叶宽度等性状变异中等;而花序长度、株型、叶宽、种子长度变异最小。2)鸭茅植物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花序直立、紧缩的鸭茅,叶片窄长,茎秆粗壮,旗叶较长,雄性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结种性能强;而花序下垂、开展的鸭茅则与之相反。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野生鸭茅种源可划分为3类,其中花序下垂种源聚于一类;而花序直立的种源分居另两类。4)从形态学特征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花序直立的鸭茅更具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秋水仙碱不同浓度(0.05%、0.2%、0.3%)、不同处理时间(1d、2d、3d)、种子不同萌芽阶段(芽长<0.5cm、1~2cm、>3cm)对二倍体鸭茅染色体加倍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诱变效果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有染色体加倍植株均为混倍体,即同一根尖细胞中二倍体和四倍体细胞共存;混倍体早期生长弱于二倍体,以后的生长发育及开花期形态特征二者几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遗传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帅素容  张新全 《草地学报》1997,5(4):261-268
采用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几个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核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不同生育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野生二倍体鸭茅之间,各四倍体之间的同源性较高,遗传差异较小;二倍体与四倍体之间,在核型,花粉数量,种,子千粒重,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虽然正常,但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不  相似文献   

16.
2007~2008年在贵州凯里进行了鸭茅新品系DG05的比较试验,以原始群体(CK1)和宝兴鸭茅(CK)2作对照,结果表明,鸭茅DG05产量最高,其产量增幅分别比对照CK1、CK2提高30.34%和18.01%,达极显著;DG05刈割后植株再生能力强,刈割期年均株高达70.1cm,分别比对照CK1、CK2提高32.26%和8.68%;在分蘖期,DG05鸭茅新品系其植株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磷的含量最高,分别是16.39%、5.87%、43.48%和0.57%。鸭茅DG05新品系在该地适应性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鸭茅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兵  张新全  兰英 《草地学报》2007,15(3):290-292,295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是由zietkiewicz等于1994年创建的一种DNA标记技术[1]。ISSR技术的原理和操作与SSR、RAPD非常相似,只是引物设计要求不同,但其产物多态性比RFLP、SSR、RAPD丰富,可提供更多的基因组信息,比RAPD技术更加稳定可靠,实验重复性好[2]。  相似文献   

18.
从鸭茅根际不同部位分离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通过溶磷圈法筛选出9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结果表明:磷酸钙为磷源时溶磷量在109.47~270.40μg/mL,磷酸铝为磷源时溶磷量在0.00~25.86μg/mL。以磷酸钙为磷源进行动态研究,2次测定的溶磷量不同,测定最佳时间为9~12d。菌株分泌IAA测定结果显示,大部分菌株具有分泌IAA能力,加前体物质色氨酸时菌株分泌IAA能力较未加时大,菌株Da11、Da15在无前体物质条件下分泌IAA量分别达到10.60、10.69μg/mL。综合菌株的溶磷、分泌IAA,认为Da8、Da11、Da15、Da19和Da20等5个菌株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