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基本形成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结构,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玉米、大豆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水稻、小麦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效率比较优势。提出了可为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和粮食生产布局借鉴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略论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粮食生产和安全的角度,总结我国近半个世纪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1总量快速增长,达到并占有1/4的世界份额;2人均占有数量实现世界水平的赶超;3由于单产和总产显著提升,粮田面积稳中有降,使种植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成为可能。指出由于受:“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动、持续地压粮扩经、国际市场价格等诸多方面影响,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回落。据此认为:1政策保障;2发展战略;3复种多熟;4科技创新;5加大投入等方面应作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和增进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结合预警理论,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的"状态-胁迫-免疫"(State-Danger-Immunity,SDI)动态预警模型。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甘肃省1997—2009年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并对2010—2015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动态预警。研究表明:(1)BP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效果较好,将其用于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是可行的;(2)甘肃省1997—2009年的生态环境从"较安全"状态到"较不安全"状态,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预警结果显示,甘肃省2010—2015年生态环境愈加恶化,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耗能量、工业固废利用率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足将成为影响甘肃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耕地资源条件、粮食种植情况、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分区.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条件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嫩江右岸区域、西辽河区域和河套-土默川平原区;粮食种植情况受耕地资源条件和市场及粮食种植意愿的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区域不应盲目扩大粮食生产,需更多的考虑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将对区域粮食产生较大影响.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需在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5.
以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在借鉴国内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PSR模型,结合2001—2012年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张掖市2013—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1—2017年的安全警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系统的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的警度呈下降趋势,2013—2017年的压力系统将逐步由"中警"转变为"重警",状态系统将基本维持在"中警"水平,响应系统将处于"无警"状态;2001—2017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警度呈略有下降态势,2013—2017年的预警指数将处于0.46左右,警度将处于"中警"状态。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将危及区域粮食安全;根据粮食产量高低和生产稳定性特征,将陕西省分为高产低变型(宝鸡、咸阳、渭南、汉中)、低产低变型(安康、商洛)、高产高变型(西安)、低产高变型(榆林、延安、铜川)四个粮食类型区;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较大,铜川、西安和商洛粮食紧缺,宝鸡、咸阳、渭南和榆林粮有盈余,延安、汉中和安康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总体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重心移动的阶段性明显,总体呈"北上东进"的移动趋势;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小麦、玉米和大豆、稻谷生产具有优势的地区分别在关中、陕北、陕南。研究结果以期为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区域粮食生产宏观布局与优化以及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OdumH.T创立的能值理论分析了安塞县粮食生产系统后认为:该县粮食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率与产出率"双低",应增加系统投入以提高产出水平;系统环境负荷率不高,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应提高可更新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辅助能值投入中有机能值略高于无机能值,应按适当比例增加辅助能值投入以提高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粮食产出能值中玉米、豆类所占比重高,系统结构调整应遵循生态经济原则,保持或压缩口粮作物、提高粮饲两用作物播种面积,同时发展舍养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相似文献   

8.
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数据,逐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数据,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揭示了区域粮食生产适应水平的变化趋势。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降水在波动中有小幅降低,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约30 mm;同期气温升高约3.1℃,区域整体暖干旱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状况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时段内粮食单产上升趋势明显、气象产量波动较大。基于适应度评价模型,该区粮食生产适应水平大致经历了由4级降至1级、至1995年后又升至3级的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区域气候条件变化和技术经济进步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不断调整适应措施来应对变化,其间,适应水平呈现高低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区域粮食供需平衡及安全态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3~2002年陕西省粮食生产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Cobb—D oug lass生产函数,在SPSS软件环境中,构建粮食单产非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粮食需求层次结构模型,对陕西省粮食供需能力做出中长期预测。在模拟粮食生产波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安全线的衡量标准,并对陕西省粮食安全态势予以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近年来安全态势有所下降;粮食最低播种面积安全线应控制在230万hm2左右;农户存粮处于极不安全态势;粮食库存安全线应为69万t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县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量、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在陕西省均居于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调查...  相似文献   

11.
燕沟流域退耕还林后在粮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新形势下,粮食生产减地不减产并取得增产增效的效果.总结其经验,认识到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要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应该采取建设确保人均0.14~0.20 hm2基本农田,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选择和推广耐旱与丰产性能良好的旱肥型优良品种和增加化肥和有机肥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鉴于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总体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危及农业持续发展,选取陕西省安塞县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当地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对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展开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从资源配置、利用模式和生产技术方面分析了资源低效利用原因,并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利用模式和集成技术体系有机结合方面探讨了粮食生产的资源高效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矿山生态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找出了风险预警的关键环节,通过指标筛选构建了矿山生态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划分了各指标的五级预警区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AHP-IE-MEA预警模型,最后把该模型应用在神东集团所属的三家煤矿,测算其生态安全风险预警等级。实证分析表明:M1矿处于四级预警,M2和M3矿处于无警情状态。研究表明,指标体系和AHP-IE-MEA模型适合于矿山生态安全风险预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该方法的提出将为测算矿山生态安全风险等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1-2016年山东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函数,对山东省及各市区的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效应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对于粮食产出来讲,土地和资本的弹性大于劳动力和水资源,政策虚拟变量弹性为正,表明节水政策对粮食产出具有推动作用。水资源对山东粮食生产具有一定阻尼效应,阻尼系数为0.00022,即由于水资源约束,每年粮食产出增长比上一年降低0.022%,且研究期内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呈现递减收敛趋势。各市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粮食生产越集中的地区水资源阻尼效应越显著,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水资源阻尼系数具有典型的区域集聚特征,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约束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缓解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实现粮食安全与水安全"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15.
RS、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1988年陆地卫星TM和2000年ETM+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RCGIS9.0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数据库;对西安的生态安全动态过程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得到了12年来西安地区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从1988年到2000年由于西安局部地区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局部地区取得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难掩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3年内蒙古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农户微观层面对影响农户粮食生产及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蒙古粮食产出对土地、劳动、常规性物质投入均已缺乏弹性。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农户粮食生产存在技术效率损失;而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尤其是灌溉、农机,实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鼓励和引导家庭收入非农业程度较高的农户流转土地,培养职业农民对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田地区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研究区域水资源安全对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研究和田地区1989—2018年农作物生产和动物产品生产的农业生产水足迹的组成及时空变化,通过水足迹强度和水资源压力指标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两个角度分析和评价水资源安全状态的时空变化.结果表...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河南省29年粮食产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提出了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和对策,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旅游安全作为旅游业顺利开展的保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旅华游客的第一手旅游市场调研资料,以国内六大旅游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昆明为例,比较分析了旅华游客对我国旅游热点城市旅游安全的感知。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粮食产量稳定具有极大影响。文中采用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首先,从粮食单产量入手,将粮食单产量分解为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粮食单产量的首要因素,具体影响程度约为59.50%;其次,运用脱钩理论分析了山东省自然灾害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粮食总产量仍受到自然灾害的强力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