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秸秆粉碎种行旋耕苗带覆盖棉花播种机.该机具采用双轴结构,可将前茬棉花秸秆进行粉碎,再进行种行旋耕整理苗床,随后进行播种;播种作业结束后,被粉碎的前茬棉花秸秆铺洒在播种行上,最后进行镇压.该机具可处理前茬棉花秸秆,减少了作业环节,且未设置铺膜机构,保护了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深度设置为3.5cm、镇压力设定...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秸秆粉碎旋耕播种复式作业机具,存在技术集成度不够、配套性差、作业效果不理想等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秸秆还田施肥播种机;同时,阐述了该机的总体结构、设计原则以及技术参数,确定了播种施肥装置的结构与参数。通过应用实践表明,该机具有结构合理、紧凑等特点,适应范围广,能实现秸秆粉碎、旋耕整地、播种施肥、镇压一次性复式作业。  相似文献   

3.
孙桂芹 《河北农机》2014,(11):19-20
在农业环保中,利用秸秆资源的意义日益突出。现阶段各级政府对秸秆还田工作的重视,给秸秆还田新型机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主要对新型秸秆还田施肥播种机的装置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双层施肥旋耕播种机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双层施肥旋耕播种机,在旋耕播种的同时施深、浅2层肥。通过对其功率消耗,深开沟器的分析和计算,表明双层施肥作业原理是可行的、合理的,深开沟器能够满足工作要求。该机集旋耕、深施底肥、播种、施种肥等多项作业于一机,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旋耕施肥播种机具的结构原理。通过对比试验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圆盘式播种的旋耕施肥播种机和采用直管式播种的旋耕施肥播种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均符合作业技术要求,实际性能考核的作业效果均满足当地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6.
伸缩指杆式玉米秸秆旋耕掩埋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现有旋耕整地作业存在表层土壤土秆混合秸秆量大、影响后续小麦播种质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伸缩指杆式玉米秸秆旋耕掩埋机。通过偏心伸缩指杆组先接触秸秆,并低速近抛秸秆,旋耕刀后接触已被清理秸秆的土壤,并高速远抛土壤覆盖秸秆,实现“秆下土上”分离掩埋。对秸秆旋耕掩埋机的旋耕刀、伸缩指杆进行运动分析,确定了旋耕刀和伸缩指杆速度的关系,完成了偏心伸缩指杆组、栅栏、压秆齿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参数设计,并运用多体动力学RecurDyn软件对旋耕刀、伸缩指杆和压秆齿端点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分析了三者端点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速度和角速度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一致。对秸秆旋耕掩埋机和普通旋耕机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测定地表50mm以下的秸秆掩埋率,结果表明:秸秆旋耕掩埋机的秸秆掩埋率为83.25%,比普通旋耕机提高了10.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反转灭茬旋耕施肥播种机是一种多功能多重复合作业机械.它由一个通用反转灭茬机平台、与之配套的播种装置、与之配套的深施肥装置组成。反转灭茬机平台与施肥播种装置组成后可完成旋耕、施肥、播种复合作业.留全量秸秆.通过该机一次性作业能够完成旋耕深施肥复合作业.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秸秆随意堆放、焚烧现象以及秸秆还田机功能单一、灭茬效果和秸秆抛洒均匀度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实现秸秆粉碎、灭茬、混土、深埋、镇压等功能,满足一机多用的复合式秸秆混土还田机,主要由限深轮装置、秸秆粉碎装置、秸秆混土装置、传动装置及镇压装置等组成。在临淄试验田和庆云试验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切碎合格率分别为94.2%和96.3%,抛撒不均匀度分别为12.4%和10.1%,灭茬混土深度分别为4.2mm和4.8mm,秸秆切碎长度分别为28mm和26mm,满足秸秆还田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邵斌  张绪清 《农业机械》2012,(26):192-193
根据上海农场土壤性质及田间墒情对播种质量的影响,在上海农场农机总站自主改进成功的单旋耕复式播种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结构,做到施肥、旋耕、宽幅播种为一体,以达到经济、高效、稳定的播种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2BYFGJ-4型玉米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机机架为主要优化分析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得出该机机架设计的薄弱环节。根据前几阶模态频率和振型,提出机架的优化方案,并以模态频率为衡量指标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机架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可为下一轮样机制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秸秆后覆盖小麦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区,小麦在玉米秸秆覆盖地撒播易出现秸秆堵塞、麦种架空、晾籽等问题,利用正转旋耕抛土模型以形成土壤、秸秆顺序覆盖,设计了一种秸秆后覆盖小麦播种机,可一次完成旋耕、均匀撒播、覆土、覆盖秸秆、镇压等作业。旋耕刀采用对称螺旋线排列;通过抛土运动分析确定了被抛物料运动的最大高度为0.52 m,水平方向最大位移为0.79 m,并确定了导土板的位置参数;通过性能试验优选分种装置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5°,分种板间的距离为50 mm。在河北涿州试验站进行了整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正转旋耕装置能有效抛土、抛秸秆,避免秸秆、根茬堵塞分种装置,耕深稳定在148~152 mm内,耕深稳定性系数为95.5%,多功能行走轮滑移率约为5.3%,机具通过性能符合国家标准(GB/T 20865—2007)要求;机具作业后秸秆覆盖量平均为1.07 kg/m2,达到作业前秸秆覆盖量的80%;播深稳定在30~35 mm内,播深合格率为91.1%,不同位置幅宽内10 cm×25 cm矩形框内麦种数量稳定在29~30粒,符合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是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的重要技术途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针对秸秆还田作业质量的测试评价研究仍十分有限,尤其缺乏耕整作业后的秸秆在土壤各层空间分布效果的综合定量评价.以生产环节的旋耕秸秆还田质量评价为例,利用2D数字图像法、3D逆向工程技术和Matlab计算模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套秸秆还...  相似文献   

13.
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为了实现大量秸秆覆盖下表层土壤的松整和除草,减少土壤扰动量,设计了一种具有砍切和滑切功能的双翼对称旋切式浅松刀。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浅松刀的刃口曲线和结构参数,利用SolidWorks和Abaqus软件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设计的浅松刀结构满足强度要求,不会发生共振现象。玉米收获后进行了旋切式浅松刀与传统旋耕刀、浅松铲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条件下,旋切式浅松刀在机具通过性和碎土、除草效果上优于浅松铲,在作业后的地表平整度与秸秆覆盖情况上优于旋耕刀,其中旋切式浅松刀的碎土率为92.2%,地表平整度为0.6cm,除草率为97.3%,作业后地表秸秆覆盖率为39.5%,满足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浅松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2BMXS-3/10型数显多用免耕旋播机在田间作业中存在的工作性能不稳定问题,对该机系统装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改进后进行性能试验分析,实现了一机多用,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安全可靠,扩展了使用范围,提高了播种作业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新机型,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秸秆粉碎覆盖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计了2BMQ-180/3型秸秆粉碎覆盖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提出了在破茬开沟器前安装驱动立轴旋转式秸秆粉碎装置,将秸秆和杂草粉碎并抛撒在地表的防堵措施,并进行了田间播种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通过性良好;种、肥覆土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3.7%、20.8%,粉碎秸秆长度小于10 cm的达到90%以上,出苗率超过90%,提高了播种质量;实现了秸秆粉碎还田和免耕播种的联合作业方式,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北方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正反转旋耕后土壤和秸秆位移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和秸秆在耕作后的位移变化是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重要组成部分。为分析和比较耕作后两者的位移变化,针对正、反转旋耕2种作业方式以及180、230、280 r/min 3种转速设置重复性试验。试验中按刀辊轴向布置标记铝块和横、纵向秸秆,运用示踪法(以点代面)思想,即根据标记的铝块和秸秆前后坐标变化值来代替机具在幅宽范围内土壤和纵、横向秸秆的位移变化。将得到的标记点位置进行标定,并在二维CAD中绘制出标记点在二维地表的形态,该形态与旋耕刀在刀轴上排列相似。2种耕作方式的地表形态和位移对比分析表明:正转旋耕的秸秆埋覆率要高于反旋,反转旋耕破碎率要优于正旋;土壤在耕作后分布较均匀,横、纵向秸秆在正反旋作业后均出现聚集现象,正旋作业更为明显;土壤以及地表秸秆位移反旋作业大于正旋作业,但随着机具转速增加,反旋作业位移呈递减,正旋作业位移呈递增。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可以根据实际作业需要来改变耕作方式、转速以及刀具在刀辊上螺旋线形状来满足不同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7.
秸秆分拨引导式玉米免耕防堵机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免耕播种机麦茬地作业的拥堵问题,在拨抛式防堵装置的基础上提出秸秆分拨引导的防堵设计思路,设计了阿基米德螺线型防堵机构。该装置可引导秸秆攀升,实现层叠堆积,缓解秸秆平行拨离苗带时造成的秸秆局部集中,从而实现有效防堵。运用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 2. 7,建立了秸秆-土壤-防堵机构相互作用的仿真模型,分别对单个目标秸秆和秸秆群体进行运动追踪,验证了分拨引导和层叠堆积理念。对试验样机进行了田间性能试验和作业参数优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过程中,阿基米德螺线型防堵机构作业顺畅,未发生中、重度堵塞及晾籽;防堵机构最佳工作参数为前进速度7 km/h、转速600 r/min,此时秸秆清除率最高,为92. 6%。本文设计的防堵机构性能优于前期课题组设计的防堵机构和某商品化防堵机构。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目前我国耕地中普遍存在的犁底层问题,设计一种深松与深耕旋耕联合作业的机具。阐述深耕旋耕机整机设计方案,确定主要参数,从理论上分析主要参数对功率消耗的影响,提出减小功耗的措施,为设计合理的深耕旋耕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