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人们提及苏轼的词,多以豪放简言之,而对其婉约之风则提及颇少。其实苏轼词的婉约、含蓄、缠绵、忧伤及美艳,较之婉约词大家毫不逊色。他的这首《贺新郎》就是其豪放之外的一首别具一格的婉约佳作。通过对该词的赏析,再次说明:凡是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的,其手法是高超的,其水准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学大家,在诗、、词方面均卓有建树。他开一代豪放词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词,但也有不少委婉深切的婉约词。本就苏词中的婉约名篇《江城子》作具体赏析。  相似文献   

3.
康丽云 《农业考古》2006,(3):167-169
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苏轼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在北宋当时具有非常明显的代表性,同时这种创作主张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他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开创了词学史上"尊体"之论,从主观上来讲这是苏轼思想自发的一种体现,从客观上业讲是传统深厚的诗歌所给予的巨大的影响力产生的结果。"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主要体现于格律、题材、体性这三个层面。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对苏轼"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做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正>就一般情况而言,一门学科理论性研究的状况如何,当是衡量该学科之研究达到何等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据吴熊和先生《唐宋词通论》之《词论》一章所述,五代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或可视为专文论词之始,但却没有什么高明的理论见解.宋人创诗话一体,词话亦随之而起,杨绘《本事曲》当是宋人最早的词话,然多数偏于纪事(现仅辑有十则),重在品藻与议论的则较后起.而其形式,多为序跋、题记、书札之类.张先为晏殊所作《珠玉集序》,可能是最早的一篇词集序,借其之佚,至苏轼及其门人,始盛评词之风,这大体符合实际.有论者谓宋人词评盖始于潘阆为其《逍遥词》所作的《附记》,此文现存,略无理论意味.苏轼论词文字,往往表达出重要的词学见解,但多半是零玑碎玉,笔者尝辑其二十余则并试作阐发(见拙著《东坡词研究》).苏轼的门生故吏如黄庭坚、张末、晁补之、陈师道、李之仪、等皆有词评,其中李之仪、晁补之的词学专文最具理论性(之仪为苏轼帅定武时门下客,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有著名的《词论》.清照之父亲李格非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清照本人与晁补之为“忘年交”,曾受其指教提携,可谓有师生之谊,也可算是苏门再传弟子.此三人恰恰都是齐鲁籍词人,现分别加以详介.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张孝祥把词从"应歌"和"艳科"的小圈子中拉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完成了词的比较正统的"士大夫化",从艺术渊源和写词目的上可以看出二人在词的创作倾向方面存在着继承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青苗法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创新。苏轼一直反对青苗法,但是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仍然对青苗法呈现出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苏轼的政治经历分出三个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中苏轼的奏折与诗歌作品的解读,阐述他反对青苗法的原因与依据,分析苏轼言论中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政治立场,并进一步分析苏轼认识中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8.
杨蓓蓓 《河南农业》2011,(12):54-55
在宋代众多的咏梅词中,苏轼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将自身际遇与人生理想寄托在“梅”的形象中,使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情相互交融,拓展了咏梅的深度,提升了梅的审美意蕴,开拓了咏梅词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念奴娇》自产生起,历来为文人雅士所追颂。由起初可能讴歌“念奴”歌女而兴,起于“香艳”,经两宋文人整理扩充,词牌迭变.内涵渐丰富,脱离了曲调偏于香艳的本色限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轼词创的影响,其题材、神韵以及表现方式开始被后世词人广泛接受和沿袭,新风并出。《念奴娇》一调在宋代共有616首词作被用于依调歌唱,成为宋代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大长调“金曲”之一。苏轼之革新更开启了后代词人对其声律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沿袭之风。文章对《念奴娇》词牌、格律、声韵、以及诗风的发展和沿革略作考证,以探《念奴娇》源流演变以及其在宋词史上的领袖地位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释道的思想在思想领域中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士大夫文人都或深或浅的受到三种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文著作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儒释道思想的烙印,本文拟从儒释异同,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苏轼的诗文创作。  相似文献   

11.
康丽云 《农业考古》2005,(5):139-141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苏轼在词中开辟农村词这块领域后,后继者并不多,真正加以继承和发扬者是辛弃疾.但对辛弃疾农村词的研究,历来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其农村词蕴涵的人文精神,更是鲜有人论及.辛弃疾农村词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一、讴歌农村风光,抒发对农村的热爱之情;二、塑造农民形象,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三、描绘农村生活图画,关注农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挖掘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蕴涵的文化意蕴,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民俗学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14.
晏殊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其词风珠圆玉润、雍容富贵。词中所选取的意象,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曹冠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在他现存六十余首词中,咏物词占近三分之一,这些咏物词或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是纯粹的描摹物态,都以其洒脱清旷的词风、清新雅丽的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展现出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相似文献   

16.
荒政思想是指人们对荒政在制度上、政策上或措施上的思想探索和主张。宋代荒政思想的发展日臻成熟,救荒措施不断完善。两宋荒政思想尤以士大夫荒政思想为典型,出现了以范仲淹、苏轼、王安石、朱熹、曾巩、董煟等为代表的荒政思想家。南宋时期,董煟《救荒活民书》,标志着古代荒政思想走向成熟。这些士大夫的荒政思想中常有共通之处,也不乏争论与创新,形成两宋士大夫荒政思想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苏轼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构成三教相辅相成的文化整体结构,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化人格的坚实基座。这种人生思考的多元化取向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独立人格价值的不倦追求上,从而形成其乐观旷达的性格,使苏轼能够在人生苦痛面前保持超然尘外的心境,真正达到了精神归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了王维禅画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探讨了王维画论"平淡天真"、"返朴归真""自然"对苏轼"平淡"说的影响,认为王维的禅宗画《雪中芭蕉》为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八南宋以后的文坛,曾经流传过黄庭坚与苏轼之间,有相互讥诮及争名的一些琐闻。近来,曾枣庄先生写了《评苏黄争名论》一文《见《黄庭坚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认为这不过是他俩有时切磋或戏谑而被人误解所致。这篇论文从许多诗文及轶事中,精辟地分析他俩一直相互尊重,而黄庭坚更是虚怀若谷,尊视苏轼为老师的。就在黄庭坚的一些茶诗中,其尊苏崇苏之意,也大有句在。《双井茶送子瞻》是黄庭坚的一首著名茶诗:“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指翰林院)森宝书。想见东坡  相似文献   

20.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及其句本位语法思想,就现代分析哲学的角度来看,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黎先生的句本位语法,是从句子这一思想的表象出发,去发现“一种语言底普通规则”,这与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弗雷格的思想十分相似。黎先生的“实体词”与“述说词”的说法,具有较大的普适性,不但适合于汉语这种词根语,而且适合于羌语、却隅语等黏着语。“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是对语言现象的正确描述,是“词性相对论”,它本质上是语义取值问题;以外延词和内涵词、外延词品和内涵词品的原理来阐释词性相对论,不但不觉得该理论没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它是超越时代的杰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