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越冬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全球性气候变暖和小麦感病品种的不断优化,对目前仍沿用20世纪60年代的越冬气象指标(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6~-8℃),需要重新修订完善。利用2001—2016年甘肃河东地区14县(区)64个小麦条锈病春季病情指数样本资料和38个病田率资料,以冬季12—2月2、3、4~15天滑动平均气温最小值分布区间确定冬季最冷时段,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基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和病田率的越冬气象条件统计模型。综合两种方法统计结果,得出甘肃河东地区小麦适宜越冬的温度指标为冬季最冷时段7天滑动平均气温-9~-10℃以上,同时前期降水量越多、最冷时段空气相对湿度越大,适宜的温度值越低。研究为当地准确发布中短期趋势预报,积极开展早期防治,控制病害流行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1-2016年甘肃河东地区14县(区)64个小麦条锈病春季病情指数样本资料和38个病田率资料,以冬季12~2月2、3、4~15d滑动平均气温最小值分布区间确定冬季最冷时段,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基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和病田率的越冬气象条件统计模型。综合两种方法统计结果,得出甘肃河东地区小麦适宜越冬的温度指标为冬季最冷时段7d滑动平均气温-9~-10℃以上,同时前期降水量越多、最冷时段空气相对湿度越大,适宜的温度值越低。研究为当地准确发布中短期趋势预报,积极开展早期防治,控制病害流行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突破文献中小麦春季条锈病预报基本上建立在冬春季旬月气象因子基础上的研究预测,改善预报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本研究利用2008—2015年河南南阳小麦条锈病周报资料的动态发病面积及动态气象因子,通过划分发病时段和计算发病速率2种方法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三个发病时段预报模型拟合预测率分别为90%(发病流行始期)、95%(发病流行发展期)、94%(发病流行盛期);发病速率的动态预测模型拟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 r1(发生面积速率)70%、r2(发生面积+防治面积的速率)80%、r3(发生面积+防治面积/2的速率)90%。本研究的预测模型提升了小麦条锈病发病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突破文献中小麦春季条锈病预报基本上建立在冬春季旬月气象因子基础上的研究预测,改善预报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本研究利用2008—2015年河南南阳小麦条锈病周报资料的动态发病面积及动态气象因子,通过划分发病时段和计算发病速率2种方法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3个发病时段预报模型拟合预测率分别为90%(发病流行始期)、95%(发病流行发展期)、94%(发病流行盛期);发病速率的动态预测模型拟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r1(发生面积速率)70%、r2(发生面积+防治面积的速率)80%、r3(发生面积+防治面积/2的速率)90%。本研究的预测模型提升了小麦条锈病发病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气温对安徽省刺槐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气温变化对安徽省木本植物的可能影响,根据安徽省宣城、合肥、滁州、凤阳、宿州5个台站1992—2008年的物候和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安徽省近17年来刺槐的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安徽省的刺槐的春季物候期明显提前,秋季物候期明显推迟,从而导致整个生长季延长。温度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显著:前一年秋季(9—11月)在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气温升高,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0.4~3.1 d/℃,平均提前1.5 d/℃;而在4—7月秋季物候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平均气温升高,可导致秋季物候期推迟4.4~4.6 d/℃,平均推迟4.5 d/℃。  相似文献   

6.
<正>据重庆市种子管理站通报,当前,重庆市大部麦区小麦条锈病处于零星-点片发病状态,局部地区出现较大发病中心,整体呈现发生早、分布广、流行快的特点。同时,根据重庆气象中心预测,2017年春季(3~5月)本市东南部及东北部海拔较高地区平均气温为14.5~17℃,其余地区为17.1~19℃,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区偏高0.2~0.8℃;各地降水量在260~450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冬繁区小麦条锈病发病偏早,受冬季气温偏低等因素影响,病害扩散较慢。截至2月27日,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和甘肃8省(市)39市144县发生面积56.24万亩,发生县数和面积同比分别减少50.2%和78.0%,比2011~2016年同期平均值分别减少4.7%和41.6%。随着春季气温迅速回升,加之田间湿度大,小麦条锈病将快速繁殖和扩散,对东部麦区造成威胁。一、发生动态1.小麦纹枯病发生4389万亩,同比减少26.9%。华北、黄淮和西南麦区一般病株率0.5%~9%,轻于上年。山东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水稻不同区域、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稻纵卷叶螟预测模型,利用103个植保站2000-2014年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在逐步回归的基础上建立水稻稻纵卷叶螟不同区域、不同生育期的发生发展气象等级与迁入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以华南早稻为例,影响早稻移栽分蘖期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包括3月下旬累积降水量、4月上旬平均气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5月上旬平均气温以及5月上旬最高气温>30℃天数;迁飞的关键因子包括4月平均相对湿度、3月下旬平均气温、3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以及4月上旬平均日照时数。通过2000—2012年数据回代检验发现,不同水稻种植区移栽分蘖期和抽穗开花期发生发展气象等级平均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迁入气象等级在85%以上。通过2013—2014年外推预报时,发生发展气象等级平均准确率在80%以上,迁入气象等级在78%以上;当预测站点样本数较少时,预报的准确率普遍下降,西南一季稻下降明显。预测模型可从气象角度对中国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发展和迁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探求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特征及预测预报方法,利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2-2013 年度春、秋、冬季日光温室内外气温资料,分析不同季节(春季、秋季、冬季)、不同天气条件(晴天、阴天)、一日内不同时段(白天、夜间)温室内气温变化特征和增温保温效应及温室内气温的变化与一日时间变化、室外气温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温室气温日变化及最低气温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的准确率较高,可为厚墙体日光温室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榆社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榆社县近50 年气温变化规律,为生态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61—2010 年榆社县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年来榆社县年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气温倾向率0.08℃/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春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均呈升温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0.28℃/10a、0.21℃/10a 和0.12℃/10a;而年极端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平均气温却呈降温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0.04℃/10a、-0.03℃/10a 和-0.02℃/10a。升温趋势显著时段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而降温最明显时段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年平均日较差变化呈增高趋势,90 年代达到最大值。榆社县气候变暖主要是白天增温明显,尤其体现在冬、春季,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后期有较明显的暖突变。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以2002-2008年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应气象资料,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4个级别,以反映气象条件对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病面积与冬季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春季和初夏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冬季气温日较差越大、春季和初夏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入冬冻害、春季温湿条件对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气温、空气湿度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3月下旬风速、3月空气相对湿度、4月温湿系数、3月和5月及4月上下旬气温、上年11-12月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预报模型对2002-2008年的历史拟合和重发生年2009年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级和分省外延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3省预报准确率顺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变化规律,建立小气候要素预报模型,可以对日光温室资源合理开发,为日光温室小气候调控提供依据。应用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日光温室暖棚内农田小气候观测仪采集的逐小时气温、相对湿度数据,将冬季、春季、秋季和晴天、多云、阴天几种情况进行组合,计算棚内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建立基于逐步回归方法的预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呈现春季、秋季温度值接近,冬季明显低于春秋两季的特征;而冬季日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春秋两季。日最高气温具有显著的从晴天至多云至阴天减少的变化特征,日最低气温特征不如日最高气温明显;日平均相对湿度为从晴天至多云至阴天增加的变化特征。所建立的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为0.608~0.933,相对误差范围为0.1%~19.0%,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7%~9.9%。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因子,且与作物的发育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特殊年份,如果模型所筛选的因子中较常年有明显的改变,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各预测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数理统计预报的实用性,需要采用多年的历史资料,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采用尽量多的方法进行预测,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本文以山西冬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白粉病、条锈病、麦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预报指标,并建立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模型,进行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测验证,历史拟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说明应用该方法所建模型在一般年份可以进行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蜘蛛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青浦国家气象站1968—2018年气象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青浦区蓝莓花期、果期和成熟期不同等级旱涝发生频率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浦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2℃,气温上升明显,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蓝莓不同生育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仅在果期有减少趋势,其余生育期均增加。(2)青浦区旱涝的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总体较为湿润,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相对偏旱。不同季节的旱涝变化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各季有一定的干湿交替状态;20世纪80年代,春冬仍呈干湿交替,夏秋总体较为湿润;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春夏秋由湿润化向干旱化转变,冬季则由干旱化向湿润化发展;20世纪10年代,夏秋冬三季呈湿润化趋势,春季多干湿交替。(3)蓝莓3个主要生育期花期、果期和成熟期发生的干旱频率分别为27.5%、25.5%和21.6%,湿润频率分别为29.4%、27.5%和27.5%。研究认为,青浦区蓝莓花期和果期有干旱化发展趋势,成熟期则向湿润化发展,整体上湿润发生频率多于干旱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站气候资料均一性检验及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7):168-173
为了研究五台山站气候资料均一性及气候变化趋势,利用1957—2013 年五台山气象观测站的地面逐月气温和降水量,采用滑动T 检验、回归订正法、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全面分析五台山站迁站前后气候资料均一性与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 月、5—10 月降水量序列在五台山站迁站前后无显著差异,其余各气象要素序列在五台山站迁站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从1998 年开始,五台山站因迁站导致气温观测值比1998 年前偏高约4.6℃,降水量观测值比1998 年前减少约12.5 mm。(3)五 台山年平均气温与四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年上升0.32℃(年)、0.36℃(春)、0.18℃(夏)、0.31℃(秋)和0.50℃(冬);年降水量与四季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10 年下降-36.8 mm(年)、-7.9 mm(春)、-37.3 mm(夏)、-11.4 mm(秋)和-3.8 mm(冬)。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笔者运用甘肃省1960—2013年28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法对月、季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降水量、风速、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对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年来,年日照时数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1.2 h/10 a。甘肃最高和最低日照时数出现在5月和2月。四季日照时数春季和秋季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较明显,冬季和夏季呈减少趋势。甘肃年日照时数与年均降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27和 -0.51,与风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06年贵州省赫章县秋季小麦条锈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国新发现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贵州省赫章县小麦条锈病秋季发生情况,2006年秋季笔者主要对该县古基乡、野马川镇、六曲河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9块地,自生麦病田率为55%,秋播小麦病田率为20.20%。古基乡发病较多,自生麦苗上有多个发病中心,有的秋播小麦田块亦呈现病叶较集中现象。在海拔1660-1910m范围内,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说明当地越夏菌源能够为本地区秋苗发病提供充足菌量。对进一步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赫章县小麦条锈病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宋佃星  马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9):147-151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而指导区域建立适应气候模式。在运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对气候变化趋势探讨的基础上,对关键气候因子与小麦产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标准时段解析小麦气候产量与技术产量。结果表明,宝鸡市气温及降水突变发生在1991 年,但季节性突变存在差异,气温及降水突变春、秋季均晚于夏、冬季。宝鸡市气温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15℃/10 a,以冬季升温为主。降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5.4 mm/10 a,夏秋季降水减少贡献最大。春季气温与小麦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气候产量以27.5 kg/(hm2 ·10 a)速率增加。近54 年宝鸡市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在满足灌溉的基础上,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天水市云量对气候要素的影响,运用天水境内7个气象站1951—2010年60年的云量观测资料,分析总、低云量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级降水日数及云量相关性较显著。不同时段的降水量随云量变化比较明显。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60 mm,春季降水量增加23 mm,夏季降水量增加79 mm,秋季降水量增加39 mm,冬季降水量增加3 mm。平均云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时段性较强,云量增加1成,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分别降低0.7℃和0.5℃,秋季和冬季的气温与平均云量线性相关不显著。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云量增加1成,春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04 h,夏季减少92 h,秋季减少85 h,冬季减少65 h。平均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4%,春、秋季增加3%,冬季增加2%。  相似文献   

20.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可通过高空气流传播的病害,给小麦的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笔者选择甘肃平凉、陕西汉中、河南郑州三地,根据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地面温度、湿度、降水量及等压面300hPa、400hPa、500hPa、700hPa、850hPa高空风量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分析三地间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探讨了高空风量数据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预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地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利用高空风量数据预测三地间小麦条锈病长距离传播,准确率较高,其中500hPa等压面的风量值在预测中的准确率最高,回代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准确率均在80%以上,最高可达93.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