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栽培措施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小麦蛋白质含量与栽培技术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氮、磷、钾、有机肥、灌水、病虫防治等因素对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提出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北极村樟子松与落叶松林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林种及相关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笔者于2013年夏、秋两季对北极村地区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负氧离子浓度的观测及研究,通过时间尺度平均值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北极村地区负氧离子浓度的总体水平以及其与林种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漠河北极村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总体水平处于548~1203个/cm~3,平均值为892个/cm~3,负氧离子浓度大体上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空气湿度呈负相关。落叶松样地整体负氧离子水平高于樟子松样地,不同季节对负氧离子浓度也有较大影响。揭示出北极村地区负氧离子浓度与林种、季节以及气象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非常广。玉米的产量会受到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以山东德州地区为例,通过试验的形式,分析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可发现两者对夏玉米的产量和效益影响都十分显著,并确定出在玉米种植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氮肥的施加量以及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以"遵椒4号"为材料,开展密度、氮磷钾施用量与辣椒产量的关系试验,为辣椒最优种植方案提供参考。采用四因素(密度、氮、磷和钾)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按标准试验布置小区,36个处理,以小区产量Y为因变量,密度(X1)、氮(X2)、磷(X3)、钾(X4)四元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分析和主效应分析,发现:四因素对小区产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氮钾密度磷,二次项:钾磷氮密度,说明磷和钾对产量有较大影响。拟合最优栽培方案为:N:7.13~9.43 kg/667m2;P2O5:6.56~9.76 kg/667m2;K2O:17.1~18.9 kg/667m2;密度:7000~7302株/667m2。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以优质杂交稻‘宜优67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谷产量与栽植密度呈抛物线型相关,适宜的栽植密度为1 m2 21.43~25丛;随栽植密度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和1 m2穗数增加,而成穗率和每穗粒数减少,于是合理密植的处理形成了较大的库容量;不同栽植密度间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差异不大。(2)随栽植密度的增加,移栽后各时期的干物质生产力也提高,抽穗前积累的结构性物质和贮藏性物质以及抽穗后的净光合物质都逐渐增加,为建成较大的库容量并维持库源平衡提供了物质基础。(3)要提高群体生长率(CGR)必须提高叶面积指数(LAI),而各时期的LAI都随栽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因此,高的群体生长率必须要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通过对花生品种豫花14五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在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有不同的变化,种植密度对群体有显著的影响,豫花14高产群体密度以19.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大豆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挖掘品种高产潜力,以中黄3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态区与种植密度两种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生态区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公主岭地区、廊坊地区和新乡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达到188750株/hm2、200000株/hm2和177000株/hm2时产量最高。比较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河北廊坊地区因具有较高的日均气温和充足的降雨量,是大豆中黄35高产的适宜生态区。筛选出了不同生态区大豆中黄35的适宜种植密度,构建了高产群体结构,通过对产量构成的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得出,生育期内活动积温高、日均气温在20~26℃范围内的天数多、鼓粒期降雨量充足和种植密度合理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以及产量影响的差异性,阐明春玉米灌浆中后期籽粒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形成机制,为春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春玉米品种广德5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密度处理对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光响应曲线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气孔导度日变化以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只是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各密度处理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V字形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种植密度的光响应曲线拟合较好,在P 0. 05水平下均达到显著,最大净光合速率以M50处理最大,分别比M40、M45、M55和M60处理提高了24. 28%,15. 41%,18. 41%,3. 13%。籽粒产量以M50处理最大,分别比M40、M45、M55和M60处理高出21. 60%,1. 24%,0. 84%,4. 10%。综合各密度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可看出,广德5适宜种植密度为M50处理(7 5000株/hm~2)。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烤烟不同部位叶片光合特性及其同化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云烟87,研究4种种植密度(16 665、15 150、13 875和12 825株 hm-2)对烤烟下、中、上3部位叶片光合及其同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以及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成熟期(移栽60 d以后)明显表现出密度效应。随着群体生育进程的推进,密度对3个指标的影响程度有增大趋势。降低种植密度可以减小叶片Pn下降率,延缓光合功能的衰退,延长同化产物的积累时间。下部叶除12 825株 hm-2外,其他3处理均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 而上部叶片均出现“午休”现象; 较高种植密度能够减轻中部叶片“午休”的程度。在15 150株 hm-2的种植密度下,中部叶片日光合总量较高,光合产物也达到较高水平,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也达到最为协调的状态,有着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石家庄研究了中等肥力条件下密度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的玉米品种对密度有不同要求,3个试验品种均表现较好耐密性,其中郑单958、蠡玉37号对密度适应范围广,在亩植5500株的条件下产量最高,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秀青74-9抗倒伏能力突出,在亩植5000株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其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性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密度对秃尖影响最大,其次是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为三角叶薯蓣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采用种植密度、有机厩肥、氮肥、磷肥、钾肥5个可控栽培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16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2 m2。试验结果表明:16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折合在6241.67~26416.67 kg/hm2之间,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4个试验因子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磷肥用量F值达显著水平,不同试验处理对三角叶薯蓣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15万株/hm2,施用底肥45000 kg/hm2,氮肥375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480 kg/hm2为该试验设计的最优试验组合。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能有效提高三角叶薯蓣的产量;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是影响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密度的新途径。以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品种,3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为副处理,裂区设计,通过对组成的15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测定与分析,探索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株行距配置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在52500株/hm2时最为明显;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模式是52500株/hm2密度下0.60 m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种植习惯比较,增产了23.27%。因此,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株行距合理配置的方式,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密度与施肥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普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以云瑞47、云优105两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水平下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在相同密度和施肥水平上云优105高于云瑞47;云优105栽培密度在82500株/hm2和施肥水平N37 kg/hm2、P2O5 225kg/hm2、K2O270 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云瑞47栽培密度82 500株/hm2和施肥水平N375 kg/hm2、P2 O5 225 kg/hm2、K2O270 kg/hm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皖北地区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选用生产上目前推广较好的紧凑型玉米品种‘中单909’、‘郑单958’以及半紧凑玉米品种‘农大108’、‘隆平206’,分析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叶片生长以及籽粒产量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展开叶的生长速度玉米植株从基部到顶部均表现为从快到慢、接着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慢的变化趋势。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的不同叶组间出叶的速度影响非常小,对玉米植株的最长和最宽叶片的叶序、叶片宽度和长度影响较大。不同种植密度间,在生育前期各玉米品种单株叶面积差异较小,在生育中、后期均表现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降趋势,在高密度种植差异缩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及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间籽粒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供试的4 个品种在皖北地区夏播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郑单958’、‘中单909’、‘隆平206’、‘农大108’应分别控制在60000~75000、60000~75000、60000~75000、45000~60000 株/hm2,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67500、75000、60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密度和施肥方式对定向槽浅生栽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提高紫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的生产技术水平,采用大田试验,以紫色山药品种‘紫玉淮山’为试验品种,设置0.25 m×1.4 m、0.3 m×1.4 m、0.35 m×1.4 m和0.4 m×1.4 m 4 个不同的种植密度水平及常规化肥、缓控释肥2 种施肥方式,比较分析紫山药产量。种植密度处理表明,定向槽浅生栽培条件下,紫山药单株平均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种植密度为0.4 m×1.4 m的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最高;而单位面积产量则与之相反,种植密度为0.25 m×1.4 m时产量最高。施肥方式处理表明,通过种植前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能够比分3 次施入常规化肥获得更高产量,其中在密度0.25 m×1.4 m的小区,施缓控释肥比施常规化肥平均增产0.17 kg/株,理论产量增加3779.1 kg/hm2。因此,定向槽浅生栽培方式下,0.25 m×1.4 m的种植密度+缓控释肥有利于紫山药高产、高效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与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关系。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对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糯高粱品种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差异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随之增高,而穗粒数和单穗重则随之减少,密度对糯高粱的叶片数、茎粗、穗长及千粒重影响不明显,施氮量255 kg/hm2的糯高粱穗长、穗粒数、单穗重和千粒重最好,不同种植方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糯高粱生物性状的株高、叶片数、穗粒数和单穗重与产量成正相关,茎粗、穗长和千粒重与产量成负相关;品种是影响糯高粱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种植密度,再次是种植方式,产量以组合A2B3C1D2最高,达12257.28 kg/hm2,其次为组合A2B1C2D3,产量为11553.91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探讨南方麦区种植方式和氮肥施用水平对优质高筋‘西科麦6号’小麦品种产量和效益的影响,为广大农户选择适宜种植方式及施肥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南方麦区常用的开沟条播、撬窝点播以及人工撒播3种种植模式和不同氮素水平的产量效应和增收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氮素水平以及种植模式和氮素的互作都会对‘西科麦6号’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增产收益产生不同影响。3种种植方式的最大SPAD值都出现在开花期,开沟条播出现在氮处理N3水平,SPAD值为60.1;撬窝点播氮处理N2水平时最大,SPAD值62.3;人工撒播氮处理在N4时,SPAD值62.8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开沟条播,氮素水平N4处理时的灌浆前期为高,达19.5 μmol/(m2·s);以撬窝点播高光合速率持续时间较长。3种种植方式在试验中,以撬窝点播和氮素水平N3结合产量最高,达到8962.07 kg/hm2;其次为开沟条播和N3结合,产量为8791.39 kg/hm2;人工撒播产量较低,和氮处理N4的结合仅为8594.76 kg/hm2。而扣除投入成本后,净增收益为:人工撒播>开沟条播>撬窝点播。研究认为,广大农户在种植‘西科麦6号’时,为提高小麦产量可采用撬窝点播种植模式;而要以较少投入获得较高收益则可采用人工撒播种植小麦。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薏苡在北方地区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株行距40cm×60cm)时薏苡的产量最高,若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优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株行距60cm×80cm),适宜播期在4月27日左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薏苡产量的首要因素,应作为育种中的首选指标;分蘖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间接增加作用,可通过栽培中对密度的调节得以提高,从而获得薏苡高产。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类型的 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 探讨产量和品质等相关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设置 5个不同梯度的种植密度, 对供试品种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 从生物产量上看 ,‘郑单958’ 、 丰禾‘ 4 号’ 、 龙育‘ 1 号’ 和 ‘黑饲 1 号’ 的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 7.5 万株/hm2、 8.2 万株/hm2、8.2万株/hm2~9.0万株/hm2和 8.2万株/hm2。不同种植密度下, 供试品种穗位高差异不显著, 3个青贮玉米品种株高均无显著差异。在相同种植密度下, 普通玉米品种 ‘郑单 958’ 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低于 3个青贮玉米。不同品种的 4个品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种植密度与生物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黑饲 1号’ 呈负相关, 其他 3个品种呈正相关。因此, 需要根据品种特点进行合理密植, 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