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谈黄淮海夏玉米杂优模式及核心种质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中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遗传组成及杂优模式等进行了分析,探索出黄早四、340、Mo17、478、齐319等核心种质及其衍生系的改良方法及途径,确立了黄淮海夏玉米的杂优模式,即Reid群×塘四平头群、P群×塘四平头群、P群×Reid群、塘四平头群×其他种质群等,拓宽了玉米育种遗传基础,分析了种质创新研究现状,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玉米杂交种其亲本的主要来源于瑞德黄马牙、旅大红骨、塘四平头,近年来又从省外引入和选育一批78599等改良种(P群)。重点介绍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特征特性和应用概况。通过改良Reid类群种质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P群及其他类群组配的杂交种分析,阐述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杂交优势模式及该类群种质在河南省玉米育种和杂交种生产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的解析,对自交系类群划分和杂交组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用玉米基因组的112个SSR标记对我国97个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分析,并评价了遗传距离聚类和模型聚类方法在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模型聚类方法更适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研究。解析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发现,各类群中均有大量自交系含有其他类群的遗传成分。根据模型聚类结果,97个自交系被划分为PB、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4个类群。Reid群与旅大红骨群的遗传关系最近,与塘四平头群遗传关系最远。为了实现杂种优势模式的简化,4个类群可被简化为3大种质类群[A(旅大红骨群与Reid群)、B(PB群)、C(塘四平头群)],或2大种质类群[A(旅大红骨群、Reid群、PB群)、B(塘四平头群)]。研究结果为自交系的改良和利用及杂种优势模式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5003、U8112、掖478、掖107、铁7922、丹9046等和玉米杂交种掖单2、4、12、13号、沈单7号、本玉9号、成单14、雅玉2号、登海11、郑单958和东单60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美国Reid与旅大红骨、四平头、Lancaster、美国P78599种质、综合种选亚群和Suwan亚群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的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3组完全随机设计,对Stock 6及其7个改良系的单倍体诱导率进行研究,探索五大种质类群和5种不同杂交模式的选系基础材料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S 13的诱导率最高,GS 37次之,诱导率显著高于Stock 6,是改良成功的诱导系,在玉米DH育种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在五大种质类群中,Reid群的单倍体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类群;在5种杂交模式的基础选系材料中塘四平头×塘四平头模式的单倍体发生率最高。在玉米DH育种中,应选择遗传基础适宜的材料进行杂交诱导选系。  相似文献   

6.
玉米P群自交系沈137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自交系沈137是P群玉米种质在东华北地区应用的代表系之一,在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应用时间长、地区广、种类多等特点.沈137与主要种质群Lancaster、塘四平头、Reid和旅大红骨等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以其所组配的杂交种均表现较强的抗病性,可作为抗病群体改良和抗病育种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高翔  沈建华  赵璞  王竹  王进  王明春  祝云芳  陈泽辉 《种子》2004,23(11):60-63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旅28、E28、丹340和杂交种丹玉6号、丹玉13号、沈单7号、掖单13号、吉单159、丹玉20和丹玉26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影响,做出了很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旅大红骨杂优群与Lan杂优群Mo17亚群和改良Reid杂优群,其次是与78599种质和塘四平头杂优群。新世纪如何更好利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家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Lan杂优群Mo 17亚群选系及其衍生系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Mo 17、C 103、77、444等和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丹玉13、烟单14、七三单交、四单19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Mo 17亚群与自330亚群、塘四平头杂优群和旅大红骨杂优群.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良Reid×旅大红骨杂优模式在辽宁省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玉米育种的科学预见性以及对育种目标的制定、资源的研究利用、基础群体组建和改良、自交系选育、杂交组合的配制等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改良Reid×旅大红骨杂优模式在辽宁省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遗传背景清晰的22份玉米自交系作为参照,利用SNP标记从分子水平对玉米陕单609(91227x昌7-2)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4份材料的SNP标记平均检出率为0.93;2704个SNP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2。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1227与来源于Reid种质的PH6 WC、郑58和掖478等自交系遗传距离较近,而与来源于Lancaster种质的Mo17、来源于塘四平头种质的昌7-2距离较远。遗传距离较远可能是陕单609具有较强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推断陕单609的杂种优势模式为Reidx塘四平头。  相似文献   

11.
塘四平头种群自交系在吉林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塘四平头种群自交系(塘四平头及其衍生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五大骨干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建立在黄早四及其改良的衍生系(黄改系)基础之上,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吉林省1980~2008年审(认)定的466个品种亲本的遗传组成,有124个品种利用了塘四平头群种质,占26.6%.其中吉单180、四单19、吉单209、通吉100、郑单958、银河101等品种在吉林省种植面积较大,为吉林省的粮食生产、畜牧业及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针对塘四平头种群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高产等特性,浅议了在吉林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吉林省利用塘四平头群种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新单系列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新乡市农科院2003年以来审定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遗传基础、杂优模式、品质性状以及群体、个体生产力。结果表明:13个玉米品种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2种,9个品种杂优模式为改良Reid×唐四平头,4个品种为外来种质×唐四平头。品质分析中,‘新单28’、‘新单38’、‘新单66’粗淀粉含量高,‘新单61’、‘新单65’和‘新单68’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高。粗脂肪含量和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0,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1。产量分析表明,‘新单22’单株生产力最大,‘新单33’单株生产力最小,‘新单58’的群体生产力最大,‘新单28’的群体生产力最小。群体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密度为75000株/hm2时的群体生产力较45000株/hm2高62.9%,平均每公顷增加7500株产量增益为12.97%。单株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开始呈下降趋势,增至60000株/hm2后逐渐平缓,低密度时单株生产力较高密度高5.5%。外来种质×唐四平头杂优模式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在品质上优于改良Reid×唐四平头模式选育的品种,且耐密性也显著增加,群体生产力也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3.
8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和 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8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Pob45、Pob46、Pob501、Pob502、Pool33、Pool34、Pob25、Suwan1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方法】试验以自交系昌7-2、郑22、掖478、齐319、Mo17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设计。【结果】Pob25和Pob502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综合产量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配合力总效应。【结论】得出塘四平头(昌7-2)×Pob501,塘四平头(昌7-2)×Pob25,Reid(掖478)×Pob25,塘四平头(昌7-2)×Suwan1,旅大红骨(郑22)×Pob502为5大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4.
7个玉米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S37、黄早四、丹598和478四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21个新选系和6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31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20~0.808,以相似系数0.655为阈值,可将31个自交系划分为5个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系有6个划入热带种质,2个划入Lancaster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1个划入Reid群,9个划入其他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热带种质群分别与Reid群、Lancaster群和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部份群体选系聚类出现交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所致。  相似文献   

15.
青贮玉米是我国玉米生产所需的特用玉米,在畜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畜牧业不能很好地利用玉米茎叶等部分,秸秆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青贮玉米推广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分析我国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群,温热I群×瑞德黄、瑞德黄×热带种质杂优模式具有代表性。归为温热I群的有16个系,13个品种达品质一级标准。生物产量是青贮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以青贮专用型为主是育种的方向。拓宽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基础是青贮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采用以单交种为主的组配方式完善品种试验程序,有利于遗传改良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其改良利用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根据配合力,杂种优势,系谱关系,生理和遗传特点及形态特征等,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玉米种质分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外杂选,综合品种选Suwan和低纬度种质4个亚群)5个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提出了若干改良利用意见,并对种质基础狭窄,杂优群划分与利用,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质资源的背景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文综述了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与利用途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及其在育种中的灵活应用,以及各种类型原始材料的利用方法。表明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前提和基础,深入认识和合理选择种质资源,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同时认为,在玉米育种原始材料的选择和构建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以及个人的育种目标和思路加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8.
塘四平头种质的遗传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曹绍书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154-15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塘四平头种质对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贡献巨大,因此,玉米育种工作者系统了解、掌握和应用其遗传改良和利用的目标、原则与依据、材料与方法以及途径非常必要,对新世纪继续沿用原有典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和创建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玉米种质类群分析及其扩增与改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1981~1996年吉林省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遗传组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吉林省玉米种质类群主要来源于:Reid、旅大红骨子、Lancaster、唐四平头和丹330等种质类群。其中Lancaster类群无论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均保持绝对优势,旅大红骨子和Reid种质迅速增加.遗传基础狭窄、品种更替缓慢仍是今后玉米育种和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本文还对适合吉林省的种质组配模式、种质改良与扩增、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突破玉米"种质瓶颈"加快新优势群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种质基础狭窄,即玉米育种界所说的“种质瓶颈”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要解决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脆弱性,使玉米产量尽快有所突破,必须开发利用新的种质资源。1突破“种质瓶颈”的紧迫性自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利用以来,典型的杂种优势模式就是来自于不同玉米带种质的杂交,在这种模式下,国内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杂种优势群不外乎本土的四平头、旅大红骨,外引的Reid、Lancaster等有限几个。其他系统很少应用。有限的种质,相对我国复杂的玉米生态环境,多层次的生产和商业需求而言,便显得过于狭窄了。要突破这种“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