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於建国 《中国畜禽种业》2021,17(10):117-118
本文以新疆地方品种绵羊存栏数、只均尾脂重等数据初步估算新疆地方品种绵羊年尾脂产量,同时阐述绵羊尾脂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绵羊尾脂深加工利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洼地绵羊是生长在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域的地方绵羊品种,具有繁殖力高、耐潮湿、肉皮兼用等特点.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经10年的研究与选育,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省科委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鉴定,确认洼地绵羊是我国宝贵的绵羊地方品种资源,选育研究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了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3种动物415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共发现7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1.15%。结果显示:山东3个绵羊品种平均差异为0.0115,线粒体DNA多态性相对贫乏.洼地绵羊与大尾寒羊亲缘关系最近.与小尾寒羊的亲缘关系较远,推测三个品种具有共同母系祖先。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地域分布及肉用相关性状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种类丰富,畜禽品种数量约占全球已知种类的1/6,是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是在农业部的领导和组织下,经过8年的调查和编写而成,较好的总结了中国畜禽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地域分布和性能特点。文章对《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中地方绵羊品种的重要生产性能相关性状作进一步分析,期望从中筛选出适合于肉用品种培育的素材。【方法】整理汇总《羊志》中地方绵羊品种的主要产地,以及体尺、胴体及繁殖方面共13个肉用相关性状信息。依据《羊志》将地方品种分为蒙古系、哈萨克系和藏系并对3大谱系进行多重比较,利用R语言中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信息较全的地方绵羊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绵羊地方品种分布广泛,以新疆、云南、内蒙古和山东4个省(自治区)品种数量最多,分别为13、7、5和5个。从地形分布来看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以及西南部高原地区。从绵羊谱系分布来看,哈萨克系品种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藏系品种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蒙古系则是品种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在中国北部、中原地区及东部均有饲养;3大谱系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系生产性能最好,藏系最差,哈萨克系居中;主成分分析表明通过结合前两个主成分1和2能将3大谱系区分开,可以推断出《羊志》中未明确谱系的地方品种,如大尾寒羊和广灵大尾羊为蒙古系,岷县黑裘皮羊为藏系;随后系统聚类分析又将地方绵羊品种划分3个类别并对肉用相关性状进行多重比较,根据每个类别的肉用相关性状特点分别命名为低产低繁组、高产低繁组和高产高繁组。其中高产高繁组包括7个地方品种,分别为小尾寒羊、多浪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太行裘皮羊、豫西脂尾羊和湖羊。【结论】挑选的绵羊相关表型信息可以用来辨别并推断未知谱系绵羊品种的谱系,未来可应用于新发现绵羊品种资源的分类。在42个地方绵羊品种中发现7个品种的生产性能接近于专门化肉用绵羊品种标准,是肉用绵羊培育或配套系杂交利用的理想材料。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地方绵羊遗传资源的再认识,也为研究《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的其他畜禽品种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了解山东省绵羊起源、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遗传关系,利用线粒体DNA(mtDNA)分析了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3个地方绵羊品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通过PCR和测序技术测定了3个绵羊群体82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 1182 bp全序列,采用DnaSP 5.0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MEGA 5.05的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3个绵羊群体mtDNA D-loop碱基组成: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2.88%、29.33%1、8.28%、19.50%,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碱基突变以转换为主,说明绵羊线粒体碱基替换存在转换偏倚现象。mtDNA D-loop区的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03240、0.02455和0.03172;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9710、.728和0.932,表明小尾寒羊和洼地绵羊mtDNA D-loop区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遗传资源相当丰富,大尾寒羊相对较低,需要加强资源保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3,个绵羊品种内、品种间存在基因交流,品种间存在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绵羊脂肪特异蛋白27基因(Fsp27)5'端非编码区(5'-UTR)g.16767527位点和g.16767779-16767780位点突变与其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为低脂肪绵羊品种选育提供理想的分子标记,提高低脂肪绵羊品种改良选育效率.[方法]以5个不同尾脂沉积能力的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包括脂尾型绵羊品种阿勒泰羊,短脂尾型绵羊品种小尾寒羊和湖羊,长瘦尾型绵羊品种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采用PCR-SSCP结合基因测序对绵羊Fsp27基因5'-UTR区碱基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相关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结果]绵羊Fsp27基因5'-UTR区g.16767527位点为C/A突变,在所检测的绵羊群体中均存在3种基因型(CC、CA和AA),但在不同尾脂沉积能力绵羊品种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存在明显差异:阿勒泰羊群体中以CC基因型为主,基因型频率为0.869;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以CA基因型为主,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98和0.628;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则以AA基因型为主,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16和0.833.g.16767527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HWE<0.01),在萨福克羊群体中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HWE<0.05).g.16767779-16767780位点为双碱基突变,对应为GG/GG、GG/TC和TC/TC基因型;在尾脂沉积能力强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g.16767779-16767780位点以TC为优势等位基因,对应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62、0.954和0.927;在尾脂沉积能力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则以GG等位基因为主,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80和0.983.这2个位点的突变均对绵羊Fsp27基因5'-UTR区二级结构产生明显影响.[结论]绵羊Fsp27基因5'-UTR区g.16767527位点的C/A突变和g.16767779-16767780位点的GG/TC突变与其尾脂沉积能力密切相关,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低脂肪绵羊品种的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7.
河南大尾寒羊集中产于河南省中部,许昌一带的一种长脂尾绵羊就属于这一类型。由于脂尾硕大,故称河南大尾寒羊,当地俗称“大尾巴”绵羊。 品种的形成及现状 河南大尾寒羊曾广泛分布于许昌地区、开封地区中部、郑州市以及周口地区西部等地,数量达百万只之多,是河南省具有独特地、优良的种质资源之一。河南大尾寒羊在以往年代,由于对这一宝贵品种资源没有足够的认识,自六十年代以来,又利用外来品种大量杂交,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绵羊X染色体60149273位点在不同沉脂尾型绵羊品种中的多态性,为解析绵羊尾脂沉积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首先,采用PCR-SSCP分型方法检测X染色体60149273位点在不同脂尾类型绵羊品种的多态性,并借助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确认各基因型相应序列,利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检测各基因型分布在不同品种中的平衡性。其次,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将该SNP定位与绵羊androgen receptor(AR),并使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绵羊AR全长编码序列。同时以阿勒泰羊臀部脂肪RNA为材料,采用RT-PCR的方克隆绵羊AR第3—8外显子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序列同源性以及序列的物种进化保守性。【结果】①PCR-SSCP结果显示,在脂尾(臀)型绵羊品种阿勒泰羊和湖羊群体中X染色体60149273位点未检出多态性,GG基因型占100%;而瘦尾(臀)型绵羊品种中国美利奴和萨福克羊群体中则出现了多态性,GG基因型分别下降至10%和21%。②利用比较基因组学首次电子克隆出该SNP所属基因AR的全长编码区,并从阿勒泰羊臀脂mRNA中成功扩增羊源AR第3—8外显子片段,测序结果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③物种同源性比对进一步显示,AR在哺乳类动物中高度保守,哺乳动物各物种间同源性高达9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牛、绵羊、海豚和猪等哺乳动物亲缘较近。【结论】首次发现绵羊AR第3内含子一处SNP在脂尾(臀)与瘦尾绵羊品种中存在较大差异,该SNP将可作为一个分子标记运用于低脂绵羊新品种的培育,同时该SNP所属AR也可作为一个重要候选功能基因应用于绵羊尾(臀)脂沉积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草原蒙古羊     
蒙古羊是我国分布晨广的一个古老的粗毛脂尾绵羊品种,原产于蒙古高原而得名,是我国数量最多的绵羊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肌酐、总胆固醇、钾、钠、氯、钙等10项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尾寒羊的总蛋白、球蛋白、钙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小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P<0.05),小尾寒羊与豫西脂尾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个绵羊品种之间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豫西脂尾羊的尿素含量显著高于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P<0.05),而大尾寒羊与小尾寒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尾寒羊肌酐含量显著高于大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P<0.05),大尾寒羊与豫西脂尾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尾寒羊钾含量显著高于豫西脂尾羊(P<0.05),与大尾寒羊差异不显著(P>0.05);大尾寒羊钠和氯含量显著低于豫西脂尾羊(P<0.05),小尾寒羊与大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陕西同羊属肉毛兼用脂尾半细毛羊,为我国古老而名贵的优良地方绵羊品种之一。同羊历史源远,距今已有1200多年。原产于我省同州(今大荔)一带。自古以来该品种以脂尾硕大,肉质肥美不羶,被毛柔细而著称。同羊体质趋于结实、紧凑,外形具有“耳茧”、“尾扇”“角粟”“胁箸”及酒瓶形等特点,史称同羊肉“肥嫩多汁,味美色鲜;尾脂成块状,洁白如玉,食之肥而不腻;烹之易烂、食之可口”。宋代文豪苏  相似文献   

12.
肉用多胎洼地绵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地方良种肉用多胎洼地绵羊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抗腐蹄、耐潮湿、肉皮兼用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本文介绍了肉用多胎洼地绵羊饲养管理技术,及疫病防治方法,为提高其饲养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群体的角度,初步探讨细胞色素b(Cytb)基因标记绵羊种内亲缘关系。[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滩羊和洼地绵羊2个地方绵羊品种共11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 tDNA)Cytb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Ι对其进行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在56个滩羊样品中,有51个个体检测到1个酶切位点,5个个体没有检测到切点,呈现出2种限制性态型。在56个洼地绵羊样品中均能检测到酶切位点,表现为1种限制性态型。[结论]受试绵羊品种线粒体DNA多态性较贫乏,且m tDNA Cytb基因在绵羊品种内、品种间都有很强的保守性。因此,Cytb基因标记绵羊种内亲缘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尾型极端差异的阿勒泰羊、湖羊和藏羊三群体中TCF7基因增强子一处SNP是否存在分化现象,从而确定该SNP是否可作为一个有效地筛选脂尾与瘦尾性状的分子标记.[方法]对三品种绵羊286份基因组进行目标SNP片段的扩增,并采用PCR-RFLP方法对以上样本扩增片段进行酶切分型,最后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验证各基因型在各群体中的Hardy-Weinberg平衡性.[结果]高效扩增出所有样本含该SNP DNA扩增,经MfeⅠ酶切分型后共鉴定出了三种基因型(CC、TT和CT),其中CC基因型在瘦尾藏羊群体中的百分比高达80.3;,是脂尾型阿勒泰羊与湖羊的两倍以上.C/T等位基因的比率显示藏羊群体中这一比值分别为其他两种脂尾型绵羊品种的8倍,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与脂尾性状相关.[结论]该SNP可作为脂、瘦尾羊选育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米五星 《农村百事通》2007,(14):39-40,77
1.蒙古羊蒙古羊产于蒙古高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方品种,也是在中国分布最广的一个绵羊品种,除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外,东北、华北、西北均有分布。蒙古羊属短脂尾羊,其体型外貌由于所处自然生态条件、饲养管理水平不同而有较大差别。一般表现为体质结实,骨骼健壮,头略显狭长。公羊多有角,母羊多无角或有小角,  相似文献   

16.
<正>小尾寒羊属于肉裘兼用绵羊地方品种,是中国的一个地方绵羊良种。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西六省相互交界的地带,且以山东南部和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以及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分布较多,特别是山东省梁山县存栏数已达43.5万只左右。小尾寒羊属于短脂尾羊,是蒙古羊的派生种,原产于蒙古高原。它性情温顺,易管理,耐粗饲,适应性强,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羔羊一般随母羊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蒙古羊系统内部分品种间的遗传分化关系,揭示蒙古羊系统内主要不同生态型地方绵羊品种形成的地理距离隔离机制。【方法】以中国蒙古羊系统内5个地方绵羊品种,湖羊、同羊、小尾寒羊、滩羊和洼地绵羊为研究对象,以多座位电泳法检测5个地方绵羊品种的20个结构基因座(包括Al、Gc、Tf、Cp、Alp、Ary-Es、Lap、Hb-α、Hb-β、Xp、CA、Dia-I、Dia-Ⅱ、MDH、GPI、EsD、α2-M、Cat、Ly和Ke)的变异。【结果】5个绵羊群体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不满足距离隔离模式,绵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的远近与其地理分布并未表现出紧密的线性相关。【结论】5个绵羊品种分别起源于不同时期的蒙古羊始祖群体,同时在品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在各自特有的生态环境中经历不同程度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培育而成。  相似文献   

18.
13个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13个绵羊品种内的遗传变异情况及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选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推荐的11对微卫星引物,结合荧光-多重PCR技术,检测了10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和3个引进品种的基因型;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和遗传杂合度,以Nei’s遗传距离为基础,采用非加权组对算术平均聚类法(UPGMA)和邻近结合法(NJ)构建聚类图。【结果】13个中外绵羊品种被聚为4类:威宁绵羊、昭通绵羊、汉中绵羊和迪庆绵羊为第Ⅰ类,豫西脂尾羊、太行裘皮羊、泗水裘皮羊、巴什拜羊和策勒黑羊为第Ⅱ类;腾冲绵羊为第Ⅲ类,3个引进品种无角道赛特羊、萨福克羊和特克塞尔羊为第Ⅳ类。【结论】11个微卫星座位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哈萨克羊和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分别提取6只(3公,3母)无亲缘关系的2岁成年哈萨克羊与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总RNA,构建2个高通量测序文库,利用TopHat2软件将短序列定位到绵羊参考基因组,采用cuffdiff软件分析基因表达丰度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共有19个基因在2个品种绵羊尾脂中的表达丰度均高于1 000FPKM,包括ADIPOQ、SPARC、VIM等。其中,2个品种尾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的转录本均定位于线粒体基因组5 331~14 154bp,该区域主要包含COX1、COX2、ATP8等基因,其表达丰度在哈萨克羊和藏绵羊中分别高达29 724.20和28 818.80FPKM。而FABP4则是表达丰度最高的核基因,在哈萨克羊和藏绵羊中的表达量分别为3 194.03和2 667.09。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共鉴定出62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相比,哈萨克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中共有221个上调基因和406个下调基因。其中,HB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倍数最大,下调约98倍。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羊尾脂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过程。另外,在2个品种尾脂中鉴定出11 870个可变剪接事件,其中383个为差异剪接事件。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绵羊肥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小尾寒羊属于肉裘兼用绵羊地方品种,是中国绵羊的一个地方良种。主产于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安徽和山西六省相互交界地区,且以山东的南部和西南部、河北的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东部以及安徽的北部和江苏的北部为多。特别是山东省梁山县存栏数已达43.5万只左右。小尾寒羊属于短脂尾羊,是蒙古羊的派生种,原产于蒙古高原。它性情温顺,易管理,耐粗饲,适应性强,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羔羊一般随母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