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茶叶》2008,(6):42-42
以日本Benifuji绿茶为原料,用50%乙腈提取茶叶有效成分,提取液经氯仿脱咖啡碱和色素、乙酸乙酯和HP-20大孔树脂富集儿茶素,得多酚含量高于80%的茶多酚粗品,再经Toyopear HW-40S柱层析分离纯化,得EGC、ECG、EGCG、EC及两种未知成分,经H-NMR、MS和HPLC等分析,两种未知成分为(-)-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3-O-甲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3’Me)。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08,(5):42-42
研究了离子沉淀法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结合制备茶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沉淀剂AlCl,用量0.83mmol/g(茶叶),pH5.5-6.0,HCl转溶,提取分离效果较为理想;HZ-806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多酚效果较佳,吸附率为97.3%,解吸率为99.3%,茶多酚含量达到94.1%;HPLC和LC-MS检出儿茶素组分EGCG含量为91.9%。  相似文献   

3.
儿茶素富集和EGCG单体纯化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星海  郭碧花  沈生荣 《茶叶》2002,28(3):136-137,144
EGCG是绿茶中提取分离出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开发前景的天然产物,将绿茶提取物或茶多酚先经乙酸乙酯,氯仿两种试剂多次富集和脱除咖啡因和色素,得儿茶素总含量不低于95%的茶多酚,再经Sephadex LH-20柱层析纯化,得EGCG单体,用ESI-MS和HPLC等方法鉴定和验证了其化学结构,其纯度均大于96.7%,得率为23.86%,回收率为71.25%。  相似文献   

4.
儿茶素的富集及单体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德松  沈生荣 《茶叶》2003,29(3):136-138
茶叶儿茶素是茶叶中重要的一类天然活性物质 ,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和广泛的药理功效。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pigallocatechi gal-late,EGCG)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在预防突变、抗肿瘤、防止癌细胞增殖及其转移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然而 ,目前在 EGCG生产方面 ,难以实现高纯度产品的工厂化生产 ,且技术很不稳定 ,以致 EGCG单体售价十分昂贵。本文就儿茶素的富集与 EGCG单体分离的一些新技术进行综述 ,为儿茶素以及EGCG的生产与研究提供技术指导。1 盐析汪健等[1] 报道将粗制的茶多酚溶于未饱和的食盐水中 ,除去沉渣 ,然…  相似文献   

5.
吸附树脂法制备高纯儿茶素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以有机溶剂萃取制备的儿茶素粗品为材料,进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制备高纯儿茶素(儿茶素含量≥95%)的研究。选用12种树脂为吸附剂,应用HPLC对吸附过程中儿茶素含量与组分的变化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以脱咖啡因小叶种儿茶素粗品为原料,AB-8吸附树脂为柱填充料,收集过柱溶液一定区段内馏份,可以制得高纯儿茶素样品。产品制率为65%,纯度≥95%,EGCG含量大于55%,咖啡因<0.2%。  相似文献   

6.
饮茶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东联 《茶报》2004,(4):20-21
饮茶能降低血脂,是与茶叶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有关,这类物质主要是茶多酚。用茶多酚进行提炼、氧化、聚合,可转化成茶色素,其生化反应是以儿茶素的聚合物为主体,最主要有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由于各种组分的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李春美  谢笔钧 《茶叶科学》2001,21(1):69-71,68
采用H2 O2 氧化以EGCG为主的儿茶素 ,并将所得的氧化产物进行了MS分析和HPLC分离。结果表明所得氧化产物主要为儿茶素的二至五聚体 ;一般的等度洗脱和线性梯度洗脱不能使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各组分分离 ,往流动相中添加微量EDTA或乙酸铵并采用线性梯度和阶段梯度相结合的洗脱模式既可使氧化聚合物同小分子的儿茶素分开 ,也可使氧化聚合物各组分基本分离。这为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制取及分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初制的绿茶和乌龙茶为原料,研究了在速溶绿茶和乌龙茶加工过程的浸提工序阶段,添加β-环状糊精对速溶茶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β-环状糊精可显著提高速溶绿茶产品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的含量,但降低了速溶乌龙茶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芽或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连续(78%~61%)摊放水分处理和不同环境条件摊放试验处理,分别进行液氮固样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研究摊放过程和摊放环境对茶多酚和儿茶素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EGC、EGCG,EC及GCG等儿茶素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ECG等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在摊放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的前提下,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摊放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低湿环境下(6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高湿环境下(9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中湿(75%)对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鉴于微波辅助提取绿茶对儿茶素的得率及其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缺乏系统研究的事实,以绿茶为原料,以提取液中儿茶素的组成及得率为主要考察指标,以工业水提为对照,在系统研究微波辅助提取强度、时间、茶水比、水温及次数等单因子对儿茶素组成及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与验证实验,优化筛选了对儿茶素组成影响最小且得率较高的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参数,以为微波辅助提取茶叶的工业化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微波强度为539W、微波辅助提取时间为2min、茶水比为1︰25、水温为90℃、提取2次的条件下,微波辅助提取绿茶时对儿茶素的组成影响最小,EGC︰DL-C︰EC︰EGCG︰GCG︰ECG为3.25︰0.12︰1.00︰7.66︰0.49︰1.82,其得率依次为工业水提的130.47%、22.98%、124.62%、114.40%、7.39%和96.64%。该方法对于茶多酚、儿茶素的提取及利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儿茶素的理化性质,生物学作用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29年(?)村路子提取出茶多酚结晶体并分离出一种儿茶素以来,茶叶专家们对儿茶素的提取及分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五十年代,M.H 扎普罗米托夫分离出了各种儿茶素的纯品结晶,这为后来研究儿茶素的理化性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对儿茶素理化  相似文献   

12.
徐向群 《中国茶叶》1992,14(6):18-19
茶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制备的新型天然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油脂及含油食品的抗氧化保鲜。其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物质,其中又以酯型儿茶素EGCG为主。但是起主要抗氧化作用的EGCG其氧化电位较低,本身易被氧化失去抗氧化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茶抗氧化剂中EGCG的稳定性和耐热性研究。本文用薄层色谱分离茶抗氧化剂中的EGCG,排除儿茶素氧化物干扰,用双波长扫描法研究EGCG随温度和时间的含量变化。测得EGCG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反应的速度常数和稳定期以及反应活化能E,该方  相似文献   

13.
儿茶素作为茶叶中尤为重要的功能成分备受关注,探讨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变化对于儿茶素的应用和含儿茶素类食品品质尤为重要和必要.针对食品硬饮料中茶儿茶素变化相关研究缺乏,选用茶叶中四种主要儿茶素(EGCG、EGC、ECG、EC)单体和茶多酚,采用统一浓度添加法,分别探讨在蒸馏酒(酒精度45.5%)和水两种体系中于25℃避光、密封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四种儿茶素无论是在蒸馏酒还是水体系中均有所下降;在蒸馏酒中四种单体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推测降低原因而非单体间转化导致,按初始浓度降低50%的时间排序为EGCG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俗称茶单宁。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使用,本文就茶多酚提取、发展、理化性质以及使用方面,还有其性能作为抗氧化剂在延缓衰老、美容护肤等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以及发展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刘艳芳 《茶报》2004,(2):33-33
3月上旬,罗氏(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上海投资兴建的一家利用专利技术,从绿茶所含的多种儿茶素混合物中,分离提取纯儿茶素单体物质——EGCG的生产厂落成投产。这让罗氏成为了国际上第一家工业化生产纯儿茶素单体的生产商。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天然抗氧化剂,它的提取分离工艺是茶叶深加工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茶多酚提取和分离纯化的方法的研究进展,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所得产品的规格进行了比较和简要分析,对于茶多酚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云南红茶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茶叶标准化技术委豆.会的方法(ISO14502—1—2005和ISO14502.2—2005),对以云南红茶为主的33个红茶样品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包括EC,EGCG、ECG、EGC和C)、荼没食子素、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茶样茶多酚总量在9.712%~18.625%之间,符合ISO提出的红茶茶多酚总量不低于9%的要求;红茶儿茶素类以ECG为主,其含量在1.2921%~13.165%之间,样品间存在明显差异;在部分红茶样品中可检测出EGCG和EC,含量分别为1.755%~4.983%和0.218%~1.579%,但在所有红茶样品中均未检测出EGC和C;在分析的红茶样品中,茶没食子素、没食子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为0.213%~1.668%,0.127%~0.483%和2.484~5.093%。由此可知我国生产的红茶品质优异,符合ISO国际茶叶标准(以茶树大-叶种为原料的云南红茶与国际标样更为接近);红茶内含物质的组成与含量还因加工方法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陈平  钟建华  孙东 《茶叶科学》2003,23(2):115-118,104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脂溶性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了一种新的单取代的长碳链脂溶性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元素分析、IR、MS和1H-NMR等表征。药理学实验考察并比较了脂溶性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水溶性的绿茶多酚和脂溶性茶多酚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单取代的EGCG棕榈酸酯的活性比脂溶性茶多酚强,而与绿茶多酚相当。  相似文献   

19.
以粗酯型儿茶素为原料,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结晶纯化儿茶素单体EGCG的制备工艺。通过比较4种大孔吸附树脂对EGCG的吸附和解吸能力,筛选出最优树脂AB-8,并考察乙醇梯度洗脱等特性,再经过结晶析出EGCG晶体。结果表明:AB-8大孔吸附树脂对EGCG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通过10%乙醇洗脱,EGCG产品纯度从54.41%提高到了92.65%,得率达93.38%,结晶后得纯度达98%以上的EGCG单体。  相似文献   

20.
一、甲基化EGCG的发现起源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科学家Sano等最早成功从台湾冻顶乌龙茶中分离鉴定出两种具有抗过敏功能的新型儿茶素衍生物,经过分离、纯化后鉴定其分子结构为(-)-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O(4-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4″Me)。随着甲基化EGCG的出现,人们对甲基化EGCG的化学合成和EGCG在老鼠和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更多的甲基化EGCG。图1为EGCG和多种甲基化EGCG的结构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