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地处雷州半岛北部、中部的遂溪、海康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主要经济作物甘蔗、花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从85年起遂溪、海康的桑地面积逐年扩大至今上半年已达12339亩(其中遂溪7204亩,海康5135亩)。年产茧量也逐年增多,1988年底产蚕茧15200担(其中遂溪11000担,海康4200担)。1989年产茧31232担(其中遂溪19700担,海康11532担)。现将发展雷州新蚕区主要体会简述于下: 一、抓点示范蚕茧稳产高产是蚕桑生产发展巩固的基  相似文献   

2.
省细蚕共育经验交流会于91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湛江市遂溪县召开。参加经验交流会的有各市、县丝绸公司(茧站),蚕桑办、华农大蚕桑系、省蚕研所等单位正式代表76人。其中还特邀蚕、桑、蚕病等方面的部分蚕业界老专家到会作指导。会议总结交流了我省20年来推广细蚕共育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细蚕共育在我省遂溪廉江,海康等地取得的新发展,新经验。重新学习,再认识了细蚕共育这一科学养蚕生产形式。探讨,提出了恢复和加快推广细蚕共育的意见。会议安排了遂溪、湛江、廉江、化州等15个市县代表在大会上交流了经验,组织参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为了发展我县蚕桑生产,自去年以来,我们在广泛宣传发展蚕桑生产的重大意义,深入发动群众种桑养蚕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奖励政策和经济措施,鼓励集体、私人种桑养蚕,有力地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1.落实生产责任制后,一般土地1—3年调整一次,但种桑的可延长至六年才调整。  相似文献   

4.
1 郁南蚕桑生产的现状郁南是全省十大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现有桑地面积1200公顷,是人多田少的贫困山区县。种桑养蚕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资料记载,种桑养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桑地667公顷,年产蚕茧达4千多吨。在都城、连滩两镇,设立有桑市和茧市,在白木有蚕种制造场,蚕农有自己种桑、养蚕、织布做衣服、蚊帐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于92年9月7日在化州县召开新蚕品种“东43×7532·湘晖”饲养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省蚕种所,湛江市、茂名市丝绸公司,化州、高州、电白、信宜、廉江、遂溪、海康、徐闻等八个县丝绸公司(蚕桑办、茧站),化州、合江、长坡、廉江蚕种场,湛江蚕科所,逍溪、罗定县省蚕品比点等单位的代表41人。另外,海南省通什市蚕业发展总公司亦派代表参加。会议由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农朝志副科长主持。化州县丝绸公司,平定、合江茧站,  相似文献   

6.
云浮县河元公社三伯咀队有一百三十七人,五十八个劳动力。水田八十亩。八○年八月队长参加县蚕桑会议,参观了本县城填公社西圹队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感到蚕桑生产大有发展前途,因此,于八○年十一月种桑三亩,八一年三月又种桑三亩,合计桑地面积六亩(其中水田桑一亩,坝地桑五  相似文献   

7.
省革委会于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德清县召开了全省蚕桑生产工作会议。来自新老蚕区的四百多名地、县有关部门和重点社队的代表,畅谈了今年蚕桑生产超过解放以来最高水平的大好形势,总结交流了经验,讨论了蚕桑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决心狠抓当前,迅速掀起冬季培桑种桑的新高潮,夺取明年蚕茧更大增产。  相似文献   

8.
1 龙南县蚕桑生产现状龙南蚕桑生产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是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之一。随着茧丝价格的多次大幅波动 ,以及管理和有关配套措施跟不上 ,严重萎缩到1997年初全县桑园面积仅存 4 6 67hm2 ,面对龙南蚕桑生产的严峻形势 ,龙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经深入分析认为本县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 :一是全县种桑、养蚕有 10多年的历史 ,大部分蚕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 ,蚕农从事种桑养蚕得到了实惠 ,尝到了甜头 ,虽然茧丝价格不稳 ,对他们影响很大 ,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 ,大部分农民还是对种桑养蚕抱有希望 ;二是茧价虽然变化大 ,但与其它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相比 ,种桑养蚕还是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三是种桑养蚕投资少 ,见效快 ,经济效益高 ,回报周期长 ,发展蚕桑是调整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的理想模式 ;四是发展蚕桑是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是全县建立的四级蚕桑科技推广网络和一批技术好、经验丰富的蚕桑科技队伍是发展蚕桑的主力军 ;六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起的年产 12 0吨白厂丝的缫丝厂 ,可就地消化本县年产全部蚕茧 ,使蚕茧销售无后顾之忧。权衡利弊 ,龙南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97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全县蚕...  相似文献   

9.
在省蚕学会的组织下,我们于九月四至十一日,调查了遂溪、廉江、化州和高州县有关水田种桑的经验,现将材料整理如下,供参考。一、水田种桑效益高湛江茂名地区位于我省南部,气候温  相似文献   

10.
蚕桑生产能否发展的中心问题,是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只有蚕桑的经济效益好,种桑养蚕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和巩固。近几年来,肇庆市蚕茧生产能够稳步发展,除了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大力宣传贯彻茧价政策,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外,蚕户采取了科学的种养技术,提高种桑养蚕经济效益,调动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生产指导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一、要有利于发展蚕桑生产的茧价政策,才能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在淮阴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蚕桑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有效地改变目前我县蚕桑生产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而造成的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浪费大、成本高、效益差的粗放式经营,提高我县蚕桑生产经营水平,促进我县蚕桑生产产业化发展。1我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的可行性我县是工业小县、农业大县,种桑养蚕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曾为推动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1995年蚕桑生产达到我县历史上最高峰:桑园面积13.5万亩,年养蚕发种31万张,年创产值1.5亿元之多。但是在上几年低潮冲击下,也…  相似文献   

12.
海康县地处雷州半岛腹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600—1700厘米,年平均气温22.9℃,全县版图面积3459平方公里,大部分属平缓台地,少部分为低丘陵。全县有耕地面积115.73万亩,其中水田49.34万亩,旱亩21.38万亩,坡地45万亩,农业人口85万。从自然资源来说,全县宜桑面积多,全年可养蚕时间长,劳力充裕,是一种桑养蚕的好地方。海康从一九八0年就开始种桑养蚕,但数量有限,不形成气候,经一九八五年的一场百年罕见的暴风雨,使海康的蚕业几乎绝迹,到一九八七年,有关部门通过搞高产试验获得了成功,使海康的蚕业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到一九八八年,海康成立了蚕桑生产收烘工作的专业机构——广东省丝绸公司海  相似文献   

13.
我县是蚕桑生产的新区,七七年恢复生产以来,多年的实践证明种桑养蚕是我县农民劳动致富的一条好门路。贯彻中央八四年一号文件以后,县委县政府又把种桑养蚕作为发展商品生产的重要项目来抓。群众种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蚕桑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八三年蚕茧4165担,相当于七九年的十一倍。全县有122个乡、1040个村、4319户、农户种桑养蚕,由于养蚕分散,给种桑养蚕科学技术的传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蚕桑生产发展后,如何贯彻落实养蚕技术措  相似文献   

14.
曲江县蚕桑生产有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据了解,从1964年开始就有人种桑养蚕,历经风风雨雨,艰难曲折。其实,我县发展种桑养蚕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有充足的劳动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种桑养蚕逐步从珠江三角州向北部和西部转移。县委、县政府认识到种桑养蚕是贫困山区致富的一条路子,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并在1983年冬成立了蚕桑生产的管理机构。经过九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2年,全县种桑养蚕户发展到8340户,占全县农林总户数的15.7%。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利用烂地、瘦地、高岗地种桑是我们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一个趋向。但因地力差、缺水,不能发挥桑树的高产性能,显示不出蚕桑生产收入大的优越性。我县属山区缺粮县,比较好的土地都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要利用好地大面积发展桑园是不可能的。为了  相似文献   

16.
淳安地处浙江西部,土地面积4247平方公里(合664万亩),是浙江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也是人均山地面积最多而耕地面积最省的县之一。近几年来,淳安县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充分利用山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已成为这个县继木材、茶叶之后的又一大农业支柱产业。由于蚕桑生产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种桑、养蚕、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经销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我省肇庆地区为提高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蚕桑生产,组织了有关地、县的部门十二人,于九月五日至二十七日赴浙江、江苏参观学习。先后参观了浙江省的海宁,临安、湖州和江苏省的丹阳、无锡、海安、苏州等地;还到中国农科院蚕研所了  相似文献   

18.
我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一年四季可种桑养蚕。一九七四年开始种桑33亩,由于受“左”的思想路线干扰,种桑步子迈得不快。一九七九年全县桑地面积仅达到221.5亩,生产蚕茧20.3吨,产值46166.36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全面落实,县委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提出“杂优甘蔗蚕桑加母猪”,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山区经济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省“巩固老区,积极发展新区”的发展蚕桑生产方针指导下,我县蚕桑生产迅猛发展,连年翻  相似文献   

19.
我县是蚕桑生产的新区,十二年来在上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普及蚕桑生产技术,促进蚕桑生产不断巩固发展。目前,我县有15个区、136个乡、7613户种桑养蚕,桑地面积已达15263亩,全县发展了七十一个蚕桑生产专业村,380户蚕桑生产专业户(其中3至5亩的335户,5亩以上的45户),办起共育室62个,代育室79个。蚕桑生产越来越巩固,去年跨进了万担县。今年在去年取得较大成效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全年发放蚕种61358.75张,比去年36638张增加24720.75张。到十月下旬止,全县收购蚕茧17213.749担,比去年同期的11125.831担增加6086.918担,增长54.7%。去年,全  相似文献   

20.
<正> 蚕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客观必然产物。协会充分发挥蚕业科技人员,蚕桑重点户,种桑养蚕能手,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为加速蚕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振兴乐山丝绸行业服务。1985年建立了市、县、乡三个层次的蚕桑技术协会。把蚕桑重点户,种桑养蚕能手和乡蚕桑员、茧站人员及热爱蚕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