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Walker)),俗称南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经济性实蝇,被河南省列为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以诱蝇酮为引诱剂,自2013年至2017年在河南省9个地市27个监测点针对南亚果实蝇成虫开展了诱捕监测,并进行了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信阳、三门峡、南阳诱到南亚果实蝇成虫较多;南亚果实蝇在河南的发生高峰期在7―9月份,与寄主植物的结实挂果期基本一致。本研究能够为河南省南亚果实蝇入侵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检疫性害虫南亚果实蝇生物学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Zeugodacus)tau(Walker)]是黄瓜、南瓜、丝瓜、冬瓜和苦瓜等多种果蔬作物上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市发生危害,发生程度呈加重和扩大蔓延的趋势,对瓜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概述了南亚果实蝇的发生危害规律、生物学特性,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诱集灭虫、雄性不育技术和保护天敌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番石榴果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correcta (Bezzi)]是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蔬菜的重要害虫,被我国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概述了该虫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及危害特性,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番石榴果实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未来番石榴果实蝇种群遗传与起源、扩散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对不同品种西葫芦的产卵选择及生长适应性, 以便为西葫芦上南亚果实蝇的防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选择4个西葫芦品种, ‘新一代早青’‘新翡翠早生’‘圣峰’‘抗病早青一代’, 在田间调查了南亚果实蝇的产卵情况, 在室内观察了其生长发育, 并对西葫芦果实硬度、糖度和含水量与南亚果实蝇产卵、生长发育参数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4个西葫芦品种受南亚果实蝇为害从轻到重依次为‘抗病早青一代’‘新一代早青’‘新翡翠早生’和‘圣峰’。幼虫历期和蛹历期为取食‘圣峰’时最短, 取食‘抗病早青一代’时最长。蛹重、羽化率和存活率为取食‘圣峰’时最高, 取食‘抗病早青一代’时最低。其中, 取食‘圣峰’的幼虫历期和存活率分别为8.26 d和64.95%, 取食‘抗病早青一代’的幼虫历期和存活率分别为12.67 d和41.69%。果实糖度与产卵孔数呈显著正相关, 与蛹重和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硬度与单孔产卵数呈显著负相关, 与产卵孔数和百克果肉虫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南亚果实蝇在不同品种西葫芦上的成虫产卵偏好性和幼虫生长适应性符合“偏好-表现”假说。南亚果实蝇偏好在果实硬度低、糖度高的西葫芦品种上产卵, ‘抗病早青一代’对南亚果实蝇表现为抗, ‘圣峰’对南亚果实蝇表现为感。  相似文献   

5.
番石榴果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严重为害番石榴、莲雾、芒果等果蔬植物,我国将果实蝇属Bactrocera (非中国种)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内连续9个月诱捕到疑似番石榴果实蝇成虫。本研究通过形态特征、DNA条形码和常规PCR等方法,对诱捕到的疑似样品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诱捕到的实蝇样品为番石榴果实蝇,相关植物检疫机构需进一步加强海南地区番石榴果实蝇的检疫、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6.
广西在肉桂树果实中发现木姜子果实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在肉桂树果实中发现木姜子果实蝇陈开生,文新(梧州动植物检疫局543002)1994年3月,我们在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夏郢镇某林场的肉桂树CinnamomumcassiaPresl上采集到一部分虫蛀成熟果实。受害果实表面均有1个明显的直径约1mm大小...  相似文献   

7.
南亚果实蝇是实蝇科果实蝇属的一类重要的检疫性害虫。本文在概述了该实蝇的分布和危害状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就该实蝇进行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对今后在该类实蝇中可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8.
番石榴果实蝇(Bactrocera(B.)correcta(Bezzi,1916))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果蔬最为严重的实蝇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检疫性害虫。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番石榴果实蝇的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扩散分布及防治研究概况,为进一步认识和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梁广勤 《植物检疫》1995,(3):156-157
蒲桃实蝇和昆士兰面包果实蝇梁广勤(广州动植物检疫局510010)1蒲桃实蝇学名Bactrocera(Bactrocera)albistrigata(deMeejere)异名DacusalbistrigatusdeMeijereD,(Bactrocer...  相似文献   

10.
Baker  RT 顾忠盈 《植物检疫》1992,6(5):393-395
在主要的水果生产国家中,新西兰是唯一无重要果实蝇害虫分布的国家。影响果实蝇传入与发生的三个因素是:贸易运输中的侵害机会,寄主的可利用性和当地气候因子。这三个因素在新西兰均可满足(Baker 等,1990)。为了防止果实蝇的传人与发生,新西兰可实行一条很严格的政策——禁止从一切有果实蝇发生的国家进口水果。然而这种因噎废食的政策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方法应是在严格预防果实蝇传入的条件下允许有贸易往来。因此,本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12种杀虫剂对南瓜实蝇蛹的毒力和二元混剂的共毒系数。供试杀虫剂对南瓜实蝇蛹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毒死蜱>喹硫磷>氯唑磷>甲基异硫磷>辛硫磷>敌敌畏。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敌百虫、丁硫克百威、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对南瓜实蝇蛹的药效较差。敌百虫和辛硫磷(1:9)对南瓜实蝇蛹的LC50为96.2879mg/L,辛硫磷和毒死蜱(9:1)的共毒系数为590.77。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评价了不同类型的套袋对苦瓜上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实蝇对果长为3~4cm的苦瓜为害率最低,约为3%;套袋显著影响苦瓜的好瓜率,果长为3~4cm的苦瓜套袋后好瓜率显著高于果长为7~8cm苦瓜套袋后的好瓜率,且前者经高密度聚乙烯袋、无纺布袋和牛皮纸袋套袋后好瓜率均≥90%;套袋也显著影响苦瓜的发育和色泽,与未套袋的苦瓜相比,经塑料袋和无纺布套袋后苦瓜果长、横径和单瓜重显著增加,颜色之间并无差异。结合本研究,建议苦瓜套袋防治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适宜时期为苦瓜发育至果长3~4cm时,适合的果袋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和无纺布袋。  相似文献   

14.
在18、22、26、30和34℃5种恒温条件下,测定了南瓜实蝇[Bactraera tau(Walker)]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南瓜实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0±2.35)、(9.86±1.47)、(12.87±1.36)、(9.66±0.91)和(9.54±0.89)℃,有效积温分别为(26.30±4.57)、(134.04±11.38)、(149.92±36.92)、(157.56±43.64)和(542.25±24.79)日·度。  相似文献   

15.
短时高低温胁迫对南亚实蝇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实蝇Bactroceratau(Walker)是一种重要的入侵性农业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广东、四川和河南等地,南亚实蝇的为害严重降低了蔬菜和水果的品质.短时极端温度是影响南亚实蝇种群的重要因子.为了明确短时高低温对南亚实蝇的影响,通过选择12 h的短时低温(-4、0、4、8℃)及12 h的短时高温(34、38...  相似文献   

16.
17.
从海南自然感病死亡的瓜实蝇上分离到1株对瓜实蝇高毒力的致病性菌株BC-hn,对其生防潜能进行评估.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菌株BC-hn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用1×108 cfu/mL的菌悬液接种瓜实蝇进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接种7d后成虫的平均死亡率为81.2%;卵孵化抑制率为37.5%,幼虫平均死亡率为53.0%,对蛹羽化的抑制作用最小,平均死亡率24.0%.用浓度为1×104~1×108菌悬液处理瓜实蝇成虫,7d后的LC50为1.16×106 cfu/mL.对其他昆虫致病性测定发现,菌株BC-hn对菜蚜也有较高的致死作用,接种7d后的死亡率为60.0%,但对供试的斜纹夜蛾、菜青虫、玉米螟和黄粉虫的死亡率均低于10.0%.菌株BC-hn对瓜实蝇成虫的毒力高,并对昆虫具有一定的专化性,具有较高的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18.
桔小实蝇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章玉苹  李敦松 《昆虫天敌》2007,29(4):173-181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桔小实蝇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概括了国内外对桔小实蝇起主要控制作用的主要天敌种类,论述了桔小实蝇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的利用;病原微生物中真菌、线虫、共生菌等的利用;对桔小实蝇具有引诱作用的水解蛋白、化学物质和植物次生物利用;桔小实蝇不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并讨论了今后持续控制桔小实蝇中生物防治方面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桔小实蝇持续控制提供生物防治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It is 10 years since the first detection of the invader fruit fly, Bactrocera invadens, in sub‐Saharan Africa. The pest continues to hamper fruit production and create barriers to trade. Strategies currently employed to control B. invadens are insufficient, and more effective area‐wide strategies are needed. The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and molecular entomology approaches have high potential and could help to bring about effective area‐wide control of the pest if adopted and used as components of area‐wid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201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