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生态农业试点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生态农业区N循环的特征,从物质良性循环角度,阐明了生态农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在总结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1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省在不同生态地域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及其发展对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系统能流和物流的转换效率,发展多层次、多梯级、多功能的互补型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作物、畜禽、土壤三个养分库的简化氮循环模型、建立反映我国农业氮素转化循环宏观特征及其变化的定量图解模型,提示了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日益加强的无机化倾向和低效率问题。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农牧系统在作物生物氮生产总量提高1.3倍、食物氮供应总量提高1倍、食物氮中动物性氮比重提高3倍的同时,农田生产性输入总量及化肥氮施用量分别增长了7倍和186倍,有机氮输入量经重由占总输入氮量的97%下降到25%,农田总投入氮和化肥氮肥的主产品氮生产效率分别从1.12和3.63下降到0.34和0.46。满足人口13-15亿时适当改善的食物氮需求,需增产饲料氮1-2倍,增施化肥氮1倍以上,并将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论文讨论了为解决我国农业氮素转化循环问题可能采取的生态农业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在总结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1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省在不同生态地域因地宜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及其发展对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系统能流和物流的转换效率,发展多层次,多梯级,多流向,多功能的互补型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系,取得了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岳阳村按循环利用型生态模式建设三年来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其农业系统结构、亚系统间的能流物流效益进行了概算比较,阐明了岳阳村实施生态建设三年来连年持续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稻作区生态农业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稻作区主要生态农业模式的效益分析,说明以湿生水稻为依托,套食用菌,用大蒜,马铃薯等蔬菜取代耐湿性差的小麦和秧田套藕养鱼,休闲期种菜,扩大养殖延长生物链为主要内容的稻作区高效生态农业,可使稻作区的土,水,光热等自然条件与生物立地的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生态农业经过20余年的实践,在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否认,生态农业建设还仅停留在试点的层面,远远没有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生产模式。反思过去,政府这么多年不间断的资金、科技和政策投入,其主要障碍因素是什么?如何将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研究剖析了生态农业基础研究薄弱、项目设计过大过全、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足和产业化水平低等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开展不同类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户(场)模式研究与示范、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政策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建设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稻作区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改革低效单一稻麦轮作制和秧田优化夏季开发休闲期的研究成果,通过稻菜轮作、套养、种养结合、秧田休闲期五种,形成了稻作区六种主要的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使稻作区土、肥、水、光、热等自然条件与生物的立地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一致。为稻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拓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农业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山地农业环境特点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该区生态2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方向,提出了优化调控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商州市川垣河谷区生态农业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商州市川垣河谷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发展限制因素,提出该区若能加强水平梯田建设,积极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发展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加强核桃、柿子、花椒和中草药、食用菌的生产,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则该区一定会变成山青、水秀、民富的生态经济型现代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典型区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以华北低平原典型区巨鹿县为例,探讨设计了适应本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农畜林工经、种养加销和牧渔农综合生产"典型模式,并通过优化生态农业结构与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土塬区复合型生态农业土地生产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技术,对专题图件进行叠加处理后,将西坡村土地归并划分为39个生产力单元,并利用修正后的生产力指数(PI)模型和投入产出方法得出其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通过比较后得到总的趋势是生产力指数(PI)值高的地块其现实生产力也高;反之,生产力指数(PI)值低的地块其现实生产力也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563。同时,二者均呈现出塬面较高,坡面较低的规律。在塬面上高值地块靠近农村居民点,地面平缓、土地肥力高。坡面上阴坡地块的一般要高于阳坡地块。总体上,该村的土地利用基本符合自然经济规律,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土壤圈物质循环研究与土壤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其国 《土壤》1991,23(1):1-3,15
文章阐述了土壤圈物质循环的科究意义、内容及其与土壤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是能够支撑生态农业模式顺利运作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多个单项技术的组合。构成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单项技术来源广泛,包括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高新科技。单项技术与模式之间可能存在配套关系、相容关系或者不兼容关系。单项技术之间可能存在依赖、互补、相容、减效、排斥等关系。单项技术组合成为技术体系时需要选择与模式相配套或相容的技术,技术与技术之间有依赖、互补或者相容的关系,有减效关系时慎重选用。进行技术体系组合时还需针对模式对单项技术进行时间、空间和用量的调整和整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赣州市生态农业建设限制因素的分析,依据赣州生态农业市建设的目标,提出将赣州划分为4个生态农业区,建设8项生态农业工程及其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山地农业环境特点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该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方向,提出了优化调控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海河流域低平原缺水盐渍区包括石德线以北、滏阳河以东1.2万平方公里,该区水资源缺乏,土壤盐碱,农业生产力低。南皮农业综合试验区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的结果表明,以“水肥盐综合调控,粮棉草适水种植,林果枣生态配置,牛羊鸡适度规模”为核心内容的适水型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是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本文利用区域生态学原理,总结了该区的生态因素特点,结构功能,及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氮素循环为例,详细分析了康集生态农场的物流结构和循环效率。结果表明,康集生态农场自开发建设以来,已初步建成以林果农种植、家畜家禽饲养、鱼类养殖为主的物流结构系统。系统的氮素产投比逐年上升,平均达到0.255,种植业有机氮与无机氮投入比为1.19,系统稳定性指数为0.98,第二性生产的氮素转化率达19.94%,有机废物利用总量含氮11934.5公斤。根据整个系统在氮素利用上的潜力和物流状况,本文提出了提高系统氮素利用效率和增强系统稳定性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